企業對外投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業對外投資(Enterprise Foreign Investment)
目錄 |
企業對外投資是相對於對內投資而言。所謂企業對外投資就是企業在其本身經營的主要業務以外,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方式,或者以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方式向境內外的其他單位進行投資,以期在未來獲得投資收益的經濟行為。對外投資是相對於對內投資而言的,企業對外投資收益是企業總收益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特別是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的條件下,企業對外投資已成為企業財務活動的重要內容。
1.按對外投資形成的企業擁有權益不同分類,分為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
股權投資形成被投資企業的資本金,而投資企業則擁有被投資企業的股權。如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兼併投資、聯營投資。
債權投資形成被投資單位的負債,而投資企業是被投資單位的債權人。包括購買各種債券和租賃投資。債權投資與對外股權投資相比,具有投資權利小、風險小等特點。
實物投資屬直接投資的一種,是指直接用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投入其他單位,並直接形成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為從事某種生產經營活動創造必要條件。它具有與生產經營緊密聯繫、投資回收期較長、投資變現速度慢、流動性差等特點。實物投資包括聯營投資、兼併投資等。
證券投資屬間接投資的一種,是指用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購買或折價取得其他單位有價證券(如股票、債券等)的對外投資。這些有價證券按其性質分為三類:
二是權益性證券,即表明企業擁有證券發行公司的所有權,如其他公司發行的普通股股票;
三是混合性證券,優先股股票是介與普通股股票和債券之間的一種混合性有價證券。
長期投資是指購進不准備隨時變現、持有時間在1年以上的有價證券,以及超過1年的其他對外投資。
短期投資是指能夠隨時變現。持有時間不超過1年的有價證券,以及不超過一年的其他投資。短期投資的目的是利用生產經營暫時閑置不用的資金謀求收益,投資購入的有價證券通常是證券市場上交易活躍、容易脫手的證券。
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一般有以下幾種:
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
(1)對外投資有利於企業閑置的資金(資產)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2)通過對外投資,可以在企業外部尤其是在外地或外國開發資源、材料來源,保證企業能源、材料來源成本低廉、供應穩定,較好地解決企業生產經營某些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
(3)通過對外投資,可以開闢企業新的產品市場,擴大銷售規模。
(4)通過合資、聯營,便於從國內外其他單位直接獲取先進技術,快速提高企業的技術檔次。
(5)利用控股投資方式,可以使企業以較少的資金實現企業擴張的目的。
(6)對外投資是獲取經濟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對外投資的可行性調研、合資聯營談判、投資項目建設、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和有利條件,及時捕捉對企業有用的各種信息。
研究對外投資決策,要周密地研究影響對外投資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對外投資的盈利與增值水平。對外投資的收益與增值提高超過對內投資的收益、增值水平是進行對外投資的先決條件。
(二)對外投資風險。對外投資風險是指企業由於對外投資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或者說不能獲得預期投資收益的可能性。投資風險加大會破壞投資收益的安全性,因此,投資的風險又可稱為投資的安全性。誘發對外投資風險的因素很多,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自然的和企業自身的各種因素往往結合在一起共同對投資收益發生影響。對外投資的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物價風險、市場風險、外匯風險、決策風險等五種。
(三)對外投資成本。對外投資成本是從分析、決策對外投資開始到收回全部投資整個過程的全部開支。包括:
(1)前期費用,指從提出投資項目開始進行的可行性分析費用,到作出抉擇期間發生的調查費用、評估費用、準備費用等;
(2)實際投資額,即用於投資的資金,如聯營投資額、股票債券的購買價格;
(3)資金成本,籌措對外投資所需資金而開支的籌資成本,如籌資手續費、利息、股利等;
(4)投資回收費用。
對外投資的盈利和回收額必須大於投資成本。
(四)投資管理和經營控制能力。通過投資獲得其他企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經營控制權,以服務於企業的其他經營目標,是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應該考慮用多大的投資額才能擁有必要的經營控制權;取得控制權後,如何實現其權利等問題。
(五)籌資能力。對外投資決策要求企業能夠及時、足額、低成本地籌集到所需資金。
(六)對外投資的流動性。其要求對外投資的資金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較快的速度轉換為貨幣資金。為此,必須合理安排對外投資的結構。一般來說,短期投資的流動性高於長期投資的流動性;證券投資的流動性高於非證券投資的流動性。
(七)對外投資環境。對外投資不能脫離一定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是指企業內外影響企業投資活動的條件總和。有的屬於內部條件,是能被企業控制的;有的屬於外部條件,是企業不可控的。一個良好的企業投資環境,應當有比較多的投資機會,比較健全的投資管理體制,完善的資金市場。
在上述對外投資決策應考慮的因素中,實際上涉及到對外投資管理應遵循的原則。這就是:收益性原則、安全性原則、流動性原則。這三個原則往往是不可兼得的,進行對外投資決策,要從投資目的出發,從中找出三者最佳的結合方式。
鄧寧將對外投資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本國幾乎沒有所有權優勢,也沒有內部化優勢,外國的區位優勢又不能加以利用
(2)外國投資開始流入,可能會有少數國家的少量投資,其目的在於取得先進技術或“購買”進入本地市場的權力,凈外國投資額逐漸增長
(3)外國投資和對外投資都在增長,但外國投資凈額開始下降
(4)直接投資凈輸出階段
日本發展對外投資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鬚根據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對外投資政策。從一般理論分析和投資實踐看,對外投資對於一國經濟貿易發展影響是利弊兼有的。對於戰後日本來說,由於技術水平低,國內資本不足,這就決定了在戰後初期完成經濟高增長所需要的資本和技術積累是首要的,對外投資不可能是主要政策目標。但是在經濟增長到一定水平以後,為了滿足國內能源資源需求和開拓海外市場,對外投資的重要性就會日漸凸現出來。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對外投資政策方面,必須緊密結合經濟發展需要,適時採取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投資政策。在日本發展對外投資歷程中,兩次石油危機、日元升值等外在影響不僅沒有阻礙經濟發展步伐,而實際上都成為調整日本經濟結構,尋求新的增長路徑的重要契機。實現這種風險成功轉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海外投資政策的適時調整。這是戰後日本對外投資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第二,要處理好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關係。在大國經濟增長模式中,內需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階段,需要引進大量技術和資源,貿易(外需)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對外投資最大程度發揮貿易創造效應,實現效用最大化,是工業化階段國家發展對外投資的重要課題。日本的做法是不照搬發達國家憑藉技術優勢和壟斷力量,通過發展跨國公司謀求內部利益一體化做法,而是根據本國國情,採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通過有比較劣勢產業部門漸次外移,註重發展與投資東道國的經濟合作,註重海外投資產業有效佈局,不僅有效維持了母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使那些在本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向外轉移獲得了新的競爭能力,從而使貿易發展建立在國內生產和海外生產的雙向拉動基礎上,有力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
第三,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採取靈活的投資策略。從戰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時序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首先從開發天然資源,解決原材料的投資活動為其出發點;其次,開展了向東亞地區製造業的投資,以及在發達國家建立銷售網路而進行的商業領域的投資;然後逐漸向發達國家的製造業投資;最後進入發達國家的金融、保險、不動產業的投資。但是在針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時,具體投資策略又是不同的。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註重利用當地資源和市場占有,通過轉移國內比較劣勢部門產業生產能力,形成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採取順貿易偏向戰略。在對發達國家投資時,註重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確保市場份額,同時註重採取合資企業方式,不搞飛地經濟,確保了對外投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