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中間技術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間技術(Intermediate Technology),也叫適宜技術、適用技術(Appropriate Technology

目錄

什麼是中間技術

  中間技術亦稱適用技術,指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種使技術進步增加就業相統一的技術。中間技術最先由英國的E.F·舒馬赫在其所著《小的就是美好的》一書中提出。他認為,要使社會持久發展,必須要走小型化、中間化的發展道路,特別是要發展小企業和“中間技術”。[1]

  中間技術不是一種固定的技術實體,而是一種達到特定目標的發展技術的途徑,是一種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指導思想。它是一種從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技術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環境目標整合起來進行技術選擇的理論。

中間技術的基本思想

  中間技術包括以下一些基本的思想:

  (1)它要求把發展技術的經濟目標同社會目標、生態目標統一起來,採用綜合的指標體系來評價技術,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強調技術發展的某一個方面(如利潤率)的標準。

  (2)它要求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具體情況去發展或選擇技術體系,不能僅僅考慮技術本身的先進性而忽略了技術發展的社會環境。適用技術用“適用”的概念取代“先進”的概念,從而確切地反映了世界各國對於技術發展的具體要求。某種先進技術對於發達國家可能是適用的,而某種不太先進的技術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可能同樣是適用的。

中間技術的基本特征

  在與人類和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作為持續協調發展的中介系統,中間技術表現出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時變性

  在“自然一技術一經濟一社會一人類”這個大系統中,由於人類的需要是不斷發展著的,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具體條件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因而,作為與人類和自然保持協調發展的適用技術,就必然具有鮮明的時變性,即適用技術只能在一定時間記憶體在並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有一定的時效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需要和自然條件改變了,適用技術也就要發生變化。原來適用的,可能變為不適用了;現在不適用的,將來卻有可能變為適用的。技術雖然不存在失去“功效”的問題,但卻存在失去“適用”的問題。“鑽木”儘管在今天跟在古代一樣可以“取火”,“刀耕火種”儘管仍然可以用來抵禦饑餓,但是,它們卻只能適用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古代原始時期,在今天早已成為不適用的技術。

  適用技術的時變性要求我們,在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時,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而應從中長期出發,選擇起點高又能在較長時期內適用的技術,避免短期行為,儘量延長適用技術的時效期。總之,適用技術是動態的、變化的,我們要在這種動態過程中促進適用技術與人類和自然的持續協調發展。

  2.區域性

  由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環境具體條件的差別,使得適用技術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即適用技術總是由一定區域內的社會和自然具體環境條件綜合選擇的結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例如,在“住”——建築技術方面,適用於我國北方黃土高原地區的技術是開掘窯洞;適用於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技術是修建竹樓;而適用於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區的技術則是建造帳篷——蒙古包。又如,在能源技術方面,有效地利用太陽能、風能、水力、潮汐、地熱等一些可再生能源的適用技術,也都是在不同區域上要求有不同的形式,具有很強的地方色彩。

  適用技術的區域性要求我們,在技術開發技術引進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發揮本國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對引進技術必須要有一個再度開發即消化吸收創新的連貫過程,對任何技術都需要因時因地重新進行“剪裁”,將原來的技術(特別是在有關管理方法價值觀念等方的軟技術)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整,使之成為本區域的“優勢技術”。這樣才可能開發出真正的適用技術。

  3.高效性[1]

  這是指適用技術能夠在資源開發與轉換過程中取得較高的效率和最佳的綜合效益。過去人們往往忽視適用技術的高效率特征,誤將“高效率”、“先進性”與“適用性”對立起來,這也是以往的適用技術理論受到批評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適用技術具有高效率的特征,即它是儘可能少輸入、多輸出、形成較高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轉換效率的技術。高效率與技術適用性是緊密相聯的,前者是後者的必要前提。具有永恆功效的技術,被後來的新技術所取代,曾經是適用的技術,被後來新的適用技術所取代,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效率不同。因此,適用技術並不與具有高效率的先進技術、尖端技術等高技術相排斥,不僅不互相排斥,而且適用技術還內在地包含了先進技術、尖端技術等高新技術。這也正是適用技術勝過“中間技術”之處。當然,儘管技術的效率與技術的適用性如此密切相關,但它們之間並非一定呈現出簡單的線性關係,不能說效率越高,技術就一定越適用。從根本上說,決定技術適用性的,不僅是效率,而且更主要是效益。適用技術的高效性,不僅是指高效率,而且更主要是指高效益,即在資源開發與轉換過程中取得多方面、多層次、多時域的最佳的綜合效益。高效率是適用技術高效性的量的要求,高效益則是適用技術高效性的質的規定。沒有一定的量,就沒有一定的質;但量的增加,並不能等同於質的提高。總之,適用技術的高效性,是量與質、高效率與高效益的辯證統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適用技術”稱之為“高新適用技術”(High-Appropriate Technology)。

  4.相對性[1]

  這是指適用技術的評價標準及其實現程度總是相對的、具體的和有條件的。對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企業或部門,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條件下,適用技術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沒有絕對的劃一的評判準則。在取得最佳綜合效益以保持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總的原則要求下,適用技術對於不同的具體情況或更註意節約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更關擴大勞動就業、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或更強調維護生態平衡、消除環境污染;或更註重提高勞動者素質、有利於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等。而且,適用技術在這些不同方面的評價標準上所能實現和達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都因其評價標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評價方法、不同的評價尺度和不同的評價結果,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同時實現和達到同一水平或同一程度。

  5.生態性

  適用技術的生態性是指它能夠服從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維護生態平衡、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適用技術是一種環保技術、綠色技術,是一種生態技術(Ecotechnology)。它不僅不能因為自身的存在而破壞周圍生態環境的平衡,而且還能自我剋服自身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化害為利,實現與自然界的良性迴圈和持續協調發展。正是由於具有了生態性這一特征,適用技術可以說代表了技術發展的方向,成為今後人們所追求的新型的技術。

  6.人文性

  在“自然-技術-經濟-社會-人類”大系統中,適用技術不僅能夠適應自然界的發展,而且還能夠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滿足人的需要。適用技術的人文性是指它能夠服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適應和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歸根到底,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在這個意義上說,適用技術又是一種符合人性的技術,是一種人文化了的技術(Humanized Technology)。總之,適用技術在整體上具備上述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分別從目的、條件、時問、空間以及與人類和自然相互關係等不同方面統一刻划了適用技術的本質屬性。

中間技術的優點

  中間技術的特點是勞動密集程度較大,適合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充裕而資本短缺的國情。中間技術可以較多地增加就業機會,可以發揮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富餘的比較優勢,可廣泛運用於與人們的基本需要密切關聯的建材服裝、家用物品、農業裝備、工業以及糧食加工等各類工業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發展中國家曾經試圖採取以稀缺而昂貴的資本代替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的發展政策,結果使更多的勞動力得不到利用,生產下降和勞動力過剩的壓力越來越大,生產不但不能反映勞動的比較優勢,而且成本較高。此時,一些發展經濟學家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水平,從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就業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了“中間技術”或“適宜技術”的觀點,認為發展中國家不應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即在工業中追求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的高精尖技術,而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工業中採用中間技術,以充分發揮其資源效益。

  • 首先,中間技術富於人性和創造性;
  • 其次,小規模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危害也小;
  • 第三,中間技術有助於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

中間技術與其它概念的異同

  (一)中間技術與先進技術。 技術上的先進與落後是按水平來劃分的,先進技術在各種水平技術的序列中名列前茅,代表一定時期技術發展的新高度。新進展和新方向。 適用技術和先進技術在內涵上是不相同的,但在外延方面有些重疊。 先進技術有可能適用,也有可能不適用)適用技術中有些屬於先進技術,有些則不屬於先進技術。

  (二)中間技術和優勢技術。 所謂優勢技術,一方面是指這種技術是在一個國家特定的資源和社會環境下形成發展起來的,並與其它國家同類技術相比已經達到先進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優勢) 另一方面是指這種技術經過不斷地開發與發展後,已使這個國家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 一般來說,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優勢技術基本上是適用的。

  (三)中間技術與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技術。 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是按技術占用某方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包括知識、技能、科學技術)量的多少來劃分。

  勞動密集型技術,即勞動占用與消耗較多的技術。 這種技術一般是單位勞動占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的技術。 勞動密集型技術的特點:一是容納和占用勞動力較多;二是資金占用較少。

  資金密集型技術,即資金占用與消耗較多的技術。 它的特點有:一是資金占用較多;周轉較慢,投資回收期較長。 二是容納勞動力較少。 但它一般具有勞動生產率高。消耗低。

  競爭能力強等優點。 因此,勞動力不足。資源缺乏的經濟發達國家常把發展資金密集型技術作為一項重要政策。 資金密集型技術的發展要求有較高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較充裕的資金條件。

  技術密集型技術,即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技術,這種技術突出的特點:一是對技術熟練和科學技術知識要求較高,因而可以完成傳統技術。 常規技術無法完成的生產技術活動,取得比傳統技術。常規技術更多的產品成果;二是可以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並把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因此,一些資金比較充裕,人工成本比較高的經濟發達國家,把發展技術密集型技術作為一項重要技術政策和措施。

  知識密集型技術,即高度凝結先進的現代技術成果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特點%一是從事這種技術活動的多是中高級科學家、 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連操作人員也都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知識與管理知識,而且技術裝備複雜、投資高。但這種技術具有勞動力少、消耗材料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適用技術是四者的“結合點”,而不是單純地指其中一個。 如果單純指勞動密集型技術,短期內能取得一定的效益,但單純地發展這種技術,會使落後地區的技術更加落後,擴大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削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如果單純指後三種技術,在錶面上看來,反映了迫切發展技術、縮小與發達地區技術差距的願望,但單純地發展這三種,對落後地區的技術發展並無多少益處,處理不好會南轅北轍。 因此,發展適用技術,就是尋求四者之間的最佳比例。

  適用技術與“短平快”技術。1985年,國家科委首次提出“短平快”技術的概念,是指瞄準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技術優勢,能在一、兩年內收回投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的科技成果。 我國從“七五”規劃開始專列了一項落實“短平快”技術的計劃,即“星火”計劃。“短平快”技術基本上是適用技術,但適用技術不只是“短平快”技術。

  (五)中間技術與高技術。 高技術是指在當代科學技術革命中涌現出來的,以科學最新成就為基礎的,知識高度密集的,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興技術群。 高技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高”字上。 總的來說,它有七高,即高投入、高產出、高智力、高難度、高競爭、高風險、高勢能。 高投入是指研製高技術需要比其它一般常用技術更高,甚至高得無可比擬的研究和開發費用的投入。 高產出是指高技術能夠產生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擴大產品的性能,提高產品的質量,而且能帶來首創利潤,因而具有比一般常用技術高得多的附加值產出。 高智力是指高技術比一般常用技術複雜得多,技術水平高得多,它要求具有創造性的高智力、高素質的科技人員進行研製。 高難度是指高技術屬於知識密集型技術,一般指難度特別大,在前沿領域中帶有突破性的層次較高的現代科技。 它的科技含量高,具有多學科性、 邊緣性、尖端性及周期短的特性。 對開發高技術的企業來說,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以及市場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臨種種困難。

  高競爭是指高技術面臨劇烈的國際競爭,各國都在爭著開發高技術,占領高技術的制高點。 高風險是指高技術時效性強,誰走在前面誰就勝利,誰落後就有可能破產,加上高技術投入高,市場需求帶有模糊性,因而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高勢能是指高技術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也就是說高技術具有很高的潛在能量。

  中間技術包括一些高技術,對經濟文化落後的地區,發展高技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技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牛桂芹. 舒馬赫的"中間技術"評述[D]. 內蒙古大學, 20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272611691,Vulture,连晓雾,y桑,Tracy,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間技術"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