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中性服裝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性服裝(Neutral Clothing)

目錄

什麼是中性服裝

  中性服裝是指這一類服裝男、女均可穿著,沒有男式、女式的兩性區別。如七十年代時開始流行的T恤衫和八十年代流行的牛仔褲、喇叭褲等。

中性服裝的產生與發展[1]

  服裝在其所處的環境中按照自然的規律,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保持個性的前提下,逐步發展與變化。服裝的變遷直接反映著同時代的文藝思潮和當時人們的處世哲學。如中世紀以後,西歐和北歐的新興國家,脫離地中海型的服飾,形成了北方型的近代西服服裝的原型。

  17世紀下半葉法國巴洛克時期的男裝可以說是男性在著裝史上第一次不顧及社會地位的“集體反動”,男人們穿戴奢華艷麗,與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交相輝映,層層疊疊的緞帶蕾絲,繁繁複復的花邊羽毛,把男性由歷來雄壯勇猛的形象轉以雍容粉飾的裝扮,人們第一次走進性別倒置的混亂決擇中。走進20世紀60年代這個動蕩的時期,世界經濟急驟增長,二戰後的青年人走向社會,開始了“反傳統美學”的行動,1964年英國年輕設計師瑪麗·奎恩特(Mary Quant)發表了“超短裙”,這是一場革命性的舉動,打破過去時裝的傳統美,改變了服裝的觀念,服裝從此朝著自由而多變的方向發展。

  由於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女性進入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再加上新的審美觀衝擊和特殊的政治思潮的影響,人們輕視或無視服裝的裝飾效果,服裝性別趨於一致,兩性區別的服裝有接近的傾向,無數的年輕人,追求一個毫無矯飾虛假的自我,在保留男性、女性的同時,還創造出一個雌雄台體的“新”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性別:中性,中性服裝正式出現。

  2o世紀80年代後出現新的發展方向,是“意識”部分更加受重視的時代,自我主張,自我演出,自我感略論中性服裝性,自我意識的強弱,決定每個人對流行的態度,這個時期是多樣化發展的鼎盛時代,中性服裝得到進一步發展。90年代時尚服裝已被年輕人所壟斷,中性化不僅不再是帶貶義的稱謂,而且還是時髦的代名詞,設計師們都在盡情玩中性風格的服裝游戲,高級時裝與街頭文化互相影響,街頭時尚成為設計曼感主流的源泉。中性服裝在其服裝整體領域中占有穩定的一席之地中性服裝以獨特的形式產生、存在、發展。

中性服裝的審美特征[1]

  中性服裝以溫和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它的最太特點是簡約。與其它風格服裝的簡約有所不同,中性服裝在設計意圖上減弱了女人和男人生理及身體構造上的差異.陳列出廓型不再呈現男剛女柔之異的風格,性別不再是設計師全面考慮的因素,造型簡約的無性別中性服裝則成為設計的時尚之一。

  簡約在中性服裝款式上出現,具體表現在沒有了寬厚且棱角分明的肩,沒有了溫柔的三圍曲線,沒有太多裝飾、花邊、鑲滾、刺繡,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和少年的融合體態,將柔美與純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廓型相對的輕鬆、大方、利落,因而流露出隨意之感,一切位於自然。開朗的套裝線條,自由變化的肩部、領口和長褲的流暢剪裁,沒有一點多餘的嬌柔造作,而且如同構成學中提到的抽象的幾何形構成一般千千凈凈的點、線、面組合。一件讓你雙目清爽的服裝背後,凝聚著很多耗時費工的過程,它需要很多關於人體體型的揣摩與將線條功能性與完美性融合在一起。其實簡約與簡樸有著本質的不同,簡約是一種看過塵世浮華喧器之後的升華,是高質生活的另一種表達語言“酷”。

  簡約的色彩構成是中性服裝的特色,中性服裝在追隨流行色的同時,有著它獨特的用色個性,簡潔經典的黑與白是中性服裝的常見色,它營造幽默而神秘的貴族氛圍;與人體膚色構成和諧統一的明濁灰色系,是不可缺少的色彩組合,它簡單、明快、含蓄,在中性服裝中起主導作用。“拜金”主義傳達著與7O年代不同的另一類情緒,並且更毫無顧忌地想徹底改變所謂“穿金戴玉”屬老者的謬論,金色伴著街頭較為廉價的格調,追求“平凡中的不平凡”在中性服裝中出現。紅裝素裹,一種搖滾或反叛情結在紅黑色間涌現,使紅色變得朴實起來,更改了原來對紅色概念的理解,令其大膽用於中性服裝,中性服裝的色彩組合簡約而且具備現代抽象感。

  質朴材料的使用是簡約中性服裝設計的又一特性,科學的發展使面料市場變得豐富多彩,各種質地、各種組織結構,只要能充分展示其流暢、簡潔的線條均可用於中性服裝設計。中性服裝的面料使用上講究肌理效果和層次變化,提花織物的肌理鮮明突出,具有個性風格;奧妙的色彩與聚酰胺混紡的菜卡和色織棉都可以成為中性服裝的設計來源;微聚丙烯纖維織人的橫條絲綢和雪紡,帶來驚人的光澤感,使中性服裝簡約中顯精緻;而麻織物也同樣受到這種情況影響顯得透明而隨意;高檔絲絨看上去象燒過的化纖和棉紡織物構成;PPT化纖加入中性服裝設計,使之款式簡約、舒適又柔軟。象化纖、菜卡和錦綸這樣的人造纖維會繼續與自然纖維相混合,加工成更符合現代人需要的面料,中性服裝在簡約的造形中運用面料的肌理變化,有別具一格的風采。

  圖案是中性服裝的視覺轉換點,一般中性服裝的圖案大都以簡約、明快效果為主,格子、條子、幾何紋樣,有一種單純美的洗練風格,著名的設計大師苛苛·夏奈爾(Cabrielk Chanel)在五十年代就開始用格子布料設計套裝,而今天中性服裝追求的正是快捷和敏銳的造型,抽象的幾何紋也就自然地出現在中性服裝上,替代著勾龍描鳳複雜的圖形,以一種清閉脫俗的個性把中性美傳播,中性化圖案設計完全不喧嘩,將一切感官干擾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抽象平面的幾何圖案做成立體的服裝後,顯露出起伏和凹凸之間轉折的流暢,形成自然美,旋渦狀的圖案,可以使視覺產生旋轉時的加速度,具有強烈的節奏動感。整體服裝效果,在簡約中,尋求看似隨意而又嚴謹的視覺美。

中性服裝出現的原因[2]

  一、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中性化出現的原因

  服裝是社會文明的反映,在傳統的社會架構中,男人是經濟支柱,是生產力的代表,男人的政治中心地位決定了男性也是審美的主體。女人對於男人來說就是財富和身份的附屬品,是家庭動物,女人沒有自己的經濟地位,更沒有自己的政治權利。隨著社會的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文化多元化趨勢,現代社會中女性獲得了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發生改變。開始以新的角度開拓了自己的活動空間,也有了審美選擇的自由,關於女性的美學標準也可以徹底地脫離男性話語。

  而對於社會的主權人物,伴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女性一步步脫離男性主權的控制,於是男性漸漸喪失了傳統角色,因此隨著這些變革自我肯定要素的,男性只好更加註意外表。

  (一)政治地位的變革

  女性的社會地位,使女性從傳統的家庭樊籠中解放出來,對男性中心地位起到了顛覆的作用,也動搖服裝自古以來以男性為中心的視角,使得服裝性別劃分的基礎和觀念從根本得到改變,從而也使現代服裝對兩性塑造方式產生了變化。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了女性作為弱者的地位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文化在長期的發展所賦予女性的。女人那些被廣泛認同的性別特征也並不是女性所固有的,而是男權社會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賦予女性的。

  男權為主導的文化要求女性成為具有溫柔與美貌的品質,相應的,既然是主導者,男性也被要求具有陽剛堅強等一系列品質,於是對於男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就這樣形成了。但是,是否男女兩性原本就如此而且將永遠如此呢?西蒙·波娃說,“她的命運不會永遠是事先決定”的。既然性別差異其實實質上是由社會文化所賦予個體的,自然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發生改變。

  女性在歷史悠久的“男性主體文化”的主宰下,已經習慣了切以男性的眼光、男性的愛好、男性的審美要求自己、打扮自己,自覺地喪失了做精神上主人的自主性。一切以男性的眼光、男性的愛好、男性的審美要求自己、打扮自己,自覺地喪失了做精神上主人的自主性。

  當女性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擁有豐富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機會、空間和資源;擁有與男性同樣重要的生命個體時,女性完全可以坦然面對社會的審視與評判,也是社會的主人,具有不遜於男性的貢獻和品質,女性的智慧與才能、享受女性的貢獻與成就、體驗女性的人格與魅力,讓女性享受與男性一樣的權利、地位和責任

  女性在依靠自己的實力、內涵獲得生存權發展權和審美權的同時,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隨心所欲地打扮自己,在穿衣打扮上享有自主意識的清醒和獨立,所以中性服裝風格出現了,它不再為了取悅於男人的眼球,而是女性彰顯自己個性的工具。

  (二)社會角色的演變

  現在,女性追求獨立,競爭和冒險意識強,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在今年《胡潤百富榜》三甲之中,狀元和榜眼都是女企業家。不僅在商界,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女政治家、女科學家可謂比比皆是。這足以說明女性已從男性權利世界中掙脫,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傳統固的有男性角色主要是職業角色,其職業範圍是高層次的、廣闊的。而女性的角色,為被鎖定在家庭中,整日圍著廚房和客廳轉的家庭主婦,即使是在職場上,女性總處於配角的位置。

  女性在政治上獲得自由的基礎上,社會角色開始改變,於是時裝生產、製造與傳播的主宰權才不再是男性專有,時裝或時尚開始變成真正的女性時裝或時尚。

  當傳統社會性別角色的中性化趨勢日益顯現,於是意義上互相對立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便發生了明顯的界限淡化與互滲。現代男性身體的脫離了傳統中主體的性質,成為了像女人被客體化為被欣賞、需要盡心護理的物品。在時尚角色中開始和女性扮演同樣的角色,中性化就在這種新的兩性角色中滋生髮展。

  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性化形成的原因

  打破傳統、挑戰權威是人類萌發中性化風潮的在心理方面的主要原因。隨著人文主義的復興,人們追求自由和個性化,反抗權威專制和世俗束縛,這種思想在時尚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中性美的流行。

  弗羅姆曾認為:“男性與女性之問截然相反的原則存在於每一個男子和每一個女子身上。正像在生理上每一男子和女子都具有相反的性激素一樣,他們在心理上也是兩性的。他們自身帶有接受和滲入的本性、肉體和精神的性能。男子一一女子也是如此——只有在他的女性和男性的兩極融合中才能找到其自身的融合。”

  心理分析學家榮格也認為,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存在著一種異性的原型意象,該原型意象可能成為一種起均衡作用的靈感來源和獲得對異性瞭解的知識來源,也就是說,它們分別為男女雙方提供同異性交往的參照系。每個男子身上都存在著潛意識的女性傾向,即“阿尼瑪”;每個女子身上都存在著潛意識的男性傾向,即“阿尼姆斯”。猶如其他原型意象,兩者也是從物種的原始歷史中產生的,具有人類學的普遍意義。如此說來,人人天生都是雙性同體的,只是因為“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主次強弱不同,才有了現實中的男女之別。

中性服裝出現的影響因素[2]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刻板成見通過兩種渠道形成,其一是直接和某些人或群體接觸,然後將其特點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依據間接方式,例如傳媒描述獲得。大眾傳媒的功能: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用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早在三十多年前,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預言過世界發展的十太趨勢,其中就包括性別的中性化。不知他這個語言是否能真正的發生,因為女性與男性享有同樣的社會地位和權利,但是在傳媒的激化下,男人和女人各個因素被分解重組,越來越同化。服飾是社會文化的晴雨表,在這種影響下,男人和女人的服飾語言相交叉,重組,折中,這樣的中性化趨勢在未來將更加的越演越烈。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胡嬪著.略論中性服裝[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1.04(第2期).
  2. 2.0 2.1 郭偉著.淺談中性服裝風格設計與影響因素[D].青島大學.2009.06.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Mis铭,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性服裝"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