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中性服装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性服装(Neutral Clothing)

目录

什么是中性服装

  中性服装是指这一类服装男、女均可穿着,没有男式、女式的两性区别。如七十年代时开始流行的T恤衫和八十年代流行的牛仔裤、喇叭裤等。

中性服装的产生与发展[1]

  服装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按照自然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逐步发展与变化。服装的变迁直接反映着同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如中世纪以后,西欧和北欧的新兴国家,脱离地中海型的服饰,形成了北方型的近代西服服装的原型。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洛克时期的男装可以说是男性在着装史上第一次不顾及社会地位的“集体反动”,男人们穿戴奢华艳丽,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层层叠叠的缎带蕾丝,繁繁复复的花边羽毛,把男性由历来雄壮勇猛的形象转以雍容粉饰的装扮,人们第一次走进性别倒置的混乱决择中。走进20世纪60年代这个动荡的时期,世界经济急骤增长,二战后的青年人走向社会,开始了“反传统美学”的行动,1964年英国年轻设计师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发表了“超短裙”,这是一场革命性的举动,打破过去时装的传统美,改变了服装的观念,服装从此朝着自由而多变的方向发展。

  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女性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再加上新的审美观冲击和特殊的政治思潮的影响,人们轻视或无视服装的装饰效果,服装性别趋于一致,两性区别的服装有接近的倾向,无数的年轻人,追求一个毫无矫饰虚假的自我,在保留男性、女性的同时,还创造出一个雌雄台体的“新”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性别:中性,中性服装正式出现。

  2o世纪80年代后出现新的发展方向,是“意识”部分更加受重视的时代,自我主张,自我演出,自我感略论中性服装性,自我意识的强弱,决定每个人对流行的态度,这个时期是多样化发展的鼎盛时代,中性服装得到进一步发展。90年代时尚服装已被年轻人所垄断,中性化不仅不再是带贬义的称谓,而且还是时髦的代名词,设计师们都在尽情玩中性风格的服装游戏,高级时装与街头文化互相影响,街头时尚成为设计曼感主流的源泉。中性服装在其服装整体领域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中性服装以独特的形式产生、存在、发展。

中性服装的审美特征[1]

  中性服装以温和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它的最太特点是简约。与其它风格服装的简约有所不同,中性服装在设计意图上减弱了女人和男人生理及身体构造上的差异.陈列出廓型不再呈现男刚女柔之异的风格,性别不再是设计师全面考虑的因素,造型简约的无性别中性服装则成为设计的时尚之一。

  简约在中性服装款式上出现,具体表现在没有了宽厚且棱角分明的肩,没有了温柔的三围曲线,没有太多装饰、花边、镶滚、刺绣,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和少年的融合体态,将柔美与纯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廓型相对的轻松、大方、利落,因而流露出随意之感,一切位于自然。开朗的套装线条,自由变化的肩部、领口和长裤的流畅剪裁,没有一点多余的娇柔造作,而且如同构成学中提到的抽象的几何形构成一般千千净净的点、线、面组合。一件让你双目清爽的服装背后,凝聚着很多耗时费工的过程,它需要很多关于人体体型的揣摩与将线条功能性与完美性融合在一起。其实简约与简朴有着本质的不同,简约是一种看过尘世浮华喧器之后的升华,是高质生活的另一种表达语言“酷”。

  简约的色彩构成是中性服装的特色,中性服装在追随流行色的同时,有着它独特的用色个性,简洁经典的黑与白是中性服装的常见色,它营造幽默而神秘的贵族氛围;与人体肤色构成和谐统一的明浊灰色系,是不可缺少的色彩组合,它简单、明快、含蓄,在中性服装中起主导作用。“拜金”主义传达着与7O年代不同的另一类情绪,并且更毫无顾忌地想彻底改变所谓“穿金戴玉”属老者的谬论,金色伴着街头较为廉价的格调,追求“平凡中的不平凡”在中性服装中出现。红装素裹,一种摇滚或反叛情结在红黑色间涌现,使红色变得朴实起来,更改了原来对红色概念的理解,令其大胆用于中性服装,中性服装的色彩组合简约而且具备现代抽象感。

  质朴材料的使用是简约中性服装设计的又一特性,科学的发展使面料市场变得丰富多彩,各种质地、各种组织结构,只要能充分展示其流畅、简洁的线条均可用于中性服装设计。中性服装的面料使用上讲究肌理效果和层次变化,提花织物的肌理鲜明突出,具有个性风格;奥妙的色彩与聚酰胺混纺的菜卡和色织棉都可以成为中性服装的设计来源;微聚丙烯纤维织人的横条丝绸和雪纺,带来惊人的光泽感,使中性服装简约中显精致;而麻织物也同样受到这种情况影响显得透明而随意;高档丝绒看上去象烧过的化纤和棉纺织物构成;PPT化纤加入中性服装设计,使之款式简约、舒适又柔软。象化纤、菜卡和锦纶这样的人造纤维会继续与自然纤维相混合,加工成更符合现代人需要的面料,中性服装在简约的造形中运用面料的肌理变化,有别具一格的风采。

  图案是中性服装的视觉转换点,一般中性服装的图案大都以简约、明快效果为主,格子、条子、几何纹样,有一种单纯美的洗练风格,著名的设计大师苛苛·夏奈尔(Cabrielk Chanel)在五十年代就开始用格子布料设计套装,而今天中性服装追求的正是快捷和敏锐的造型,抽象的几何纹也就自然地出现在中性服装上,替代着勾龙描凤复杂的图形,以一种清闭脱俗的个性把中性美传播,中性化图案设计完全不喧哗,将一切感官干扰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抽象平面的几何图案做成立体的服装后,显露出起伏和凹凸之间转折的流畅,形成自然美,旋涡状的图案,可以使视觉产生旋转时的加速度,具有强烈的节奏动感。整体服装效果,在简约中,寻求看似随意而又严谨的视觉美。

中性服装出现的原因[2]

  一、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性化出现的原因

  服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在传统的社会架构中,男人是经济支柱,是生产力的代表,男人的政治中心地位决定了男性也是审美的主体。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就是财富和身份的附属品,是家庭动物,女人没有自己的经济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政治权利。随着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趋势,现代社会中女性获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开始以新的角度开拓了自己的活动空间,也有了审美选择的自由,关于女性的美学标准也可以彻底地脱离男性话语。

  而对于社会的主权人物,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一步步脱离男性主权的控制,于是男性渐渐丧失了传统角色,因此随着这些变革自我肯定要素的,男性只好更加注意外表。

  (一)政治地位的变革

  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女性从传统的家庭樊笼中解放出来,对男性中心地位起到了颠覆的作用,也动摇服装自古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使得服装性别划分的基础和观念从根本得到改变,从而也使现代服装对两性塑造方式产生了变化。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女性作为弱者的地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所赋予女性的。女人那些被广泛认同的性别特征也并不是女性所固有的,而是男权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赋予女性的。

  男权为主导的文化要求女性成为具有温柔与美貌的品质,相应的,既然是主导者,男性也被要求具有阳刚坚强等一系列品质,于是对于男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就这样形成了。但是,是否男女两性原本就如此而且将永远如此呢?西蒙·波娃说,“她的命运不会永远是事先决定”的。既然性别差异其实实质上是由社会文化所赋予个体的,自然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发生改变。

  女性在历史悠久的“男性主体文化”的主宰下,已经习惯了切以男性的眼光、男性的爱好、男性的审美要求自己、打扮自己,自觉地丧失了做精神上主人的自主性。一切以男性的眼光、男性的爱好、男性的审美要求自己、打扮自己,自觉地丧失了做精神上主人的自主性。

  当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拥有丰富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机会、空间和资源;拥有与男性同样重要的生命个体时,女性完全可以坦然面对社会的审视与评判,也是社会的主人,具有不逊于男性的贡献和品质,女性的智慧与才能、享受女性的贡献与成就、体验女性的人格与魅力,让女性享受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地位和责任

  女性在依靠自己的实力、内涵获得生存权发展权和审美权的同时,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在穿衣打扮上享有自主意识的清醒和独立,所以中性服装风格出现了,它不再为了取悦于男人的眼球,而是女性彰显自己个性的工具。

  (二)社会角色的演变

  现在,女性追求独立,竞争和冒险意识强,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在今年《胡润百富榜》三甲之中,状元和榜眼都是女企业家。不仅在商界,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可谓比比皆是。这足以说明女性已从男性权利世界中挣脱,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传统固的有男性角色主要是职业角色,其职业范围是高层次的、广阔的。而女性的角色,为被锁定在家庭中,整日围着厨房和客厅转的家庭主妇,即使是在职场上,女性总处于配角的位置。

  女性在政治上获得自由的基础上,社会角色开始改变,于是时装生产、制造与传播的主宰权才不再是男性专有,时装或时尚开始变成真正的女性时装或时尚。

  当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中性化趋势日益显现,于是意义上互相对立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便发生了明显的界限淡化与互渗。现代男性身体的脱离了传统中主体的性质,成为了像女人被客体化为被欣赏、需要尽心护理的物品。在时尚角色中开始和女性扮演同样的角色,中性化就在这种新的两性角色中滋生发展。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性化形成的原因

  打破传统、挑战权威是人类萌发中性化风潮的在心理方面的主要原因。随着人文主义的复兴,人们追求自由和个性化,反抗权威专制和世俗束缚,这种思想在时尚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性美的流行。

  弗罗姆曾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问截然相反的原则存在于每一个男子和每一个女子身上。正像在生理上每一男子和女子都具有相反的性激素一样,他们在心理上也是两性的。他们自身带有接受和渗入的本性、肉体和精神的性能。男子一一女子也是如此——只有在他的女性和男性的两极融合中才能找到其自身的融合。”

  心理分析学家荣格也认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种异性的原型意象,该原型意象可能成为一种起均衡作用的灵感来源和获得对异性了解的知识来源,也就是说,它们分别为男女双方提供同异性交往的参照系。每个男子身上都存在着潜意识的女性倾向,即“阿尼玛”;每个女子身上都存在着潜意识的男性倾向,即“阿尼姆斯”。犹如其他原型意象,两者也是从物种的原始历史中产生的,具有人类学的普遍意义。如此说来,人人天生都是双性同体的,只是因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主次强弱不同,才有了现实中的男女之别。

中性服装出现的影响因素[2]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刻板成见通过两种渠道形成,其一是直接和某些人或群体接触,然后将其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依据间接方式,例如传媒描述获得。大众传媒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早在三十多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太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不知他这个语言是否能真正的发生,因为女性与男性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但是在传媒的激化下,男人和女人各个因素被分解重组,越来越同化。服饰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在这种影响下,男人和女人的服饰语言相交叉,重组,折中,这样的中性化趋势在未来将更加的越演越烈。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胡嫔著.略论中性服装[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04(第2期).
  2. 2.0 2.1 郭伟著.浅谈中性服装风格设计与影响因素[D].青岛大学.2009.06.0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Mis铭,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性服装"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