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创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高技术产业创新就是从高技术研发,经过技术创新和扩散,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突变过程。从微观来说,高技术产业创新也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企业成长,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过程;从宏观来讲,高技术产业创新也就是高技术产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从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转换引起产业结构跨跃式升级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1]
1. 高技术产业创新是介于宏观层次的国家创新和微观层次的企业创新之间的中观层次创新。企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而高技术产业创新可以带动企业创新并为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可以扩充企业创新能力储备,带动和活跃企业创新,并且通过政策扶植、帮助和引导企业创新,同时为国家创新提供信息、资金、智力等服务。所以,高技术产业创新对于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上的桥梁意义。企业创新、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国家创新是一个从底层到高层的创新体系,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高技术企业创新是指由高技术企业为主体而实施的创新行为,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按照加里?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的观点,高技术产业创新应该是“高技术企业转型的能力以及改造现有高技术产业的能力”,是高技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创新而提高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化和减少高技术企业创新的风险使高技术企业摆脱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束缚,具有真正的可持续成长能力。同时,高技术产业创新和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力也是一国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创新可以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包括为高技术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指导与制定行为规范和准则。
2.高技术产业创新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互动与整合。产品创新是指产品技术上所出现的具有新价值的发展和变化,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改进。工艺创新是指工艺技术上所出现的具有新价值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生产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改进。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经常是交替出现的,二者统称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为经济活动提供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前奏,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高技术产业创新。但是,有技术创新,不一定有高技术产业创新。只有产品创新通过工艺创新不断提高其质量,降低成本,再通过市场创新开发新的市场或创造新的需求,随着需求的增加和技术扩散而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正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市场创新的交替、互动和整合才形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各阶段。
3.高技术产业创新更注重技术的高层性、先进性和自主性。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实在技术群。高技术一定是新技术,但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高技术是以当代尖端科学为基础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以高技术研发为发端的高技术产业创新,必须要有高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已达到8%以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达到20%以上。因此,高技术产业创新所依赖的技术是高层次的技术,是先进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技术。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机制[1]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实现产业化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连续过程,所以,高技术产业创新也是一个过程。结合上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含义和特征的分析,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企业成长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化是指从高技术产品或工艺的研究开发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经过R&D,形成可应用的高技术,高技术与资金、劳动等其它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经过高技术企业的整合,形成高技术产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应用,完成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实现过程。随着高技术商品的扩散与渗透,生产同类高技术产品的企业数增加、规模扩大,从而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高技术企业完成产品创新并由此带动了相关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完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经营体系创新工作,获得了高额利润。这对其他企业将产生诱导作用,吸引其他企业效仿,使技术扩散到其他企业,最后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因此,以高技术企业创新为基点,带动高技术产业创新也是形成、发展新的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之一,如图1所示。
(二) 高技术产业新体系的形成过程
高技术产业新体系是指通过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业重组,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实现产业融合,在原有的高技术产业分工体系和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分工体系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体系。高技术是产业融合的强大推动器,而产业融合又促使新的高技术产业体系的形成。高技术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包括高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技术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和高技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高技术产业的渗透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高技术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使得高技术可以无摩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会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
产业交叉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高技术产业链的创新促进产业分化,使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高技术产业之间。产业重组导致新的高技术产业衍生或原有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根本性跃迁。这种方式代表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产业效率。如我国信息产业经过重组最终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的“5+1”的竞争格局。目前,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写到“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很明显,通过“三网融合”又能形成新的信息产业。
(三)从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转换的过程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指出,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不相同,主导产业转换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高技术产业创新可以看成是从初创期向成长期、成熟期的演进过程。初创期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具有先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性质,可以称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部门;成长期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可以称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新兴的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产业,经过扶持放大,可以转化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主导性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和很强的创新性,产业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很强,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引导和支撑作用。因此,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形成,便实现了主导产业的转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就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宏观图景。
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来源[2]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市场及管理、金融、政策等方面。
(1)技术风险。
一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一项技术能否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应达到的功能在研制之前和研制过程中是不确定的,因技术上失败而终止创新的例子是很多的。二是产品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产品升发出来如果不能进行成功的生产,仍不能完成创新过程。工艺能力、材料供应、零部件配套及设备供应能力等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生产。三是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一项高技术产品即使能成功的开发、生产,在事先也难以确定其效果。四是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由于高技术产品变化迅速、寿命周期短,因此极易被更新的技术代替,但被替代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当更新的技术比预期提前出现时,原有技术将蒙受提前淘汰的损失。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高技术产品市场的潜在性引起的。主要表现:一是难以确定市场的接受能力。高技术产品是全新的产品,顾客在产品推出后不易及时了解其性能而征往持观望态度或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对市场能否接受及有多大容量难以做出准确估计。二是难以确定市场接受的时间。
高技术产品的推出时间与诱导出需求的时间有一定时滞,这一时滞过长将导致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资金难以回收。如贝尔实验室在2O世纪5O年代就推出了冈像电话,过了20年才实现了陔技术的商品价值。三是难以预测创新产品扩散的速度。
如1959年IBM公司预测施乐914复印机在1O年内仅能销售5000台,从而拒绝了与研制该产品的哈罗德公司的技术合作,然丽复印技术被迅速采用,10年后改名为施乐公司的哈罗德公司已销售了2O万台施乐914复印机,成了一个10亿美圆的大公司。四是难以确定竞争能力。高技术产品常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产品的成本过高将影响其竞争力;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往往是小企业,缺乏强大的销售系统,在竞争中能否占领市场、能占领多大份额,在事先难以确定。
(3)财务风险及其他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供应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 由于高技术产品寿命周期短,市场变化快,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少,从而容易出现在某一阶段不能及时获得资金而失去时机、波潜在的竞争对手超过的危险性。
此外,在高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缺乏管理经验,从而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创新失败。外部的社会、政治、法律、政策等条件变化也会给创新活动带来风险。
高技术产业创新不同阶段的风险分析[2]
高技术创新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整个活动充满了风险。
高风险和高收益又是高技术创新活功的最主要特征。为了探索高技术刨新活动中各阶段的风险度,这里就创新活动的六个阶段逐一论述。
1.创新构思阶段。
这一阶段是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与高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成功的创新是从一个新的思想开始的,这种新的思想必须把社会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两者正确地结合起来。社会需求是社会与经济的现有需求与潜在需求,技术上的可能性是指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或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技术知识的储备。在这个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认识到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在一个设计思想中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把两方丽因素联系起来的创造活动。由于这一阶段属预备阶段,因此,刈资金的供给关键取决于企业领导对高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乏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发达国家的政府与企业都非常重视高技术创新,往往在这一阶段也投人大量资金,以随时获取有关最新动向。
2.项目确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刘所形成的新设计思想进行评价。这一阶段又可称为技术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的引入阶段。虽然在整个高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刘‘高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不断的评价,但在这一阶段,评价具有持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要决定该高技术创新项目是否值得继续投入资源,把创新项目推向下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对该项目的市场竞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内容一是对竞争对手的调查分析,如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与质量、产品的营销过程与渠道、产品的广告情况等等;二是对竞争产品的调查分析,如产品的质量、性能、用途、装潢、价格、成本、商标以及交货期限等;三是对市场竞争空隙分析,包括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进人市场时机选择。
(2)对参加项目人员的能力及有关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对现有技术先进程度、技术变革的可能性、政府政策调整与变化等进行调查,分析企业内部各部分力量的强弱和研究开发能力等等。由于这是一项高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阶段,它在高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时.研究开发工作还未开始,对产品的未来经济效益和技术要求还只是停留在分析阶段,可以说均为未知,所以预期风险很大,但由于此阶段资金需求遁不大,所以降低了总风险。
3.研究开发阶段。
研究开发工作的进展,总是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在工作初期,可以有多种的理论设想和多种研究实验的方案。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索和比较,研究人员选择出其中的最佳路线,放弃一些非最佳的方案;在取得实验成果之后,再选择少数有较大开发前景的项目进入中试或工业性实践,使之能够逐步形成完整的、能用于工农业生产的科技成果。
经过一次次筛选,大量的实验成果以论文、报告和总结等形式出现。最后,有应用前景的成果往往就成为专利文件。国际上通常把科研与开发活动(即R&D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科技实力和科技能力的核心于招标研究成果取得专利以后,往往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行技术转让:专利及许可证转让;合作研究与开发;科研机构承担外来任务;进行科研人员交流,建立纽带关系式的信息网;科研单位提供用户设施,建立新公司等等。这些方式的共同点是科研机构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始合作,共同完成从小试、中试到产品的全部开发过程。其中中试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把科研成果的创造性、新颖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向中试技术成果的成熟性、稳定性、经济性和可推广性方面延伸,大大提高科研成果向企业成功扩散、转移的概率;另一方面,又承担中试技术成果向企业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风险与难度,缩短循环周期。通过中试阶段,解决诸如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专用设备、持殊材料、检测标准以及翔实的技术经验分析等生产技术的难题,摸索出一整套可以用于指导大规模生产和建设的方法、路线和装备。中试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每年有不少科研成果长期滞留于实验室,未能向产业化、商品化深层次开发,与我国在经费投入方面冷漠中试密切相关。搞科研有科研经费,企业新产品投产有经费保障,惟独介于科技和经济结合边缘地带的中试环节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经费投入。
在这一阶段,需要资金投入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活动:(1)R&D经费的投入;(2)技术转让所需经费;(3)中试等研究开发环节所需经费。在研究开发阶段,对产品的预期结果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已有所眉目,但对研究开发工作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目标尚不确定,所以技术风险很大。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在整个高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纽带作用,所以必须保证有大量投入,而较大的技术风险也就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4.工业设计与产品试制阶段。
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与市场之问的桥梁,分可行性分析、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最终设计五个小段进行,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科技活动,是进行工艺准备和组织生产试制的依据,是决定产品固有质量和可靠性的基础。
高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上是否优越于原有技术。而工业设计阶段正是降低劳动消耗、节约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工具”。所以,工业设计的要求是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这就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二次技术开发,提高科技“转换”能力。不断诱发新颖的设计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技术“转换”、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转换”,提高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寻求产品本身的高效益和高附加值,使产品基本上三年一更新。二是加强反求工程研究,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技术引进支出额和消化吸收用款之比:日本为1:3—5,我国却为4:1,为改变“重引进、轻消化”的倾向,要加强反求工程研究,消化、吸收、改良、发展引进技术,博采众国之长,提高设计的起点。三是缩短设计周期,开展微电子技术应用研究,逐步采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库,提高设计效率。
产品试制是设计技术的物化,是高技术创新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单位试制力量薄弱,存在着设备老化、役龄过长、工艺落后等问题。研究所转移到企业的新技术产品,由于未能经过试制往往不够成熟,甚至走回头路。然而要增强产品试制能力,需要为新技术补充设备,提高设备配套能力,要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工艺水平和改善工艺装备,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程序,必要时还需培养高级技工,提高攻关能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工业设计与产品试制是决定产品在质量上、性能上以及价格上的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要求大量的设备、信息、科技人员的进入,这就要求大量的资金。由于该阶段已进入产品阶段,技术上的风险逐渐减少,但投资上的风险却随着投资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总投资风险较大。
5.规模投入与批量生产阶段。
上经济批量,是提高创新效益的基本条件,任何创新产品在没有达到经济批量之前,由于固定费用左右着产品成本,往往缺乏经济效益,更难形成创新优势 技术产品经过试制定型、市场验证之后,就开始进入在提高产品产出率的基础上投入商品化生产、内涵式扩大生产规模的阶段,这是高技术创新成果从技术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关隘由于前面几个阶段中技术上与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均已通过,所以该阶段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主要前做的工作是:(1)建立专业化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生产能力、要在试制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确立专业化生产线,允组织拳头产品的批量生产,二三年之后再组织换代产品的批世生产。(2)如果是以科研单位为主的新产品,则在完成前而几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兴办生产经营型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即科研机构自办全民或集体性质的企业,并引入民办科技实业以市场为轴心的全方位运行机制,实行高效、精简、快速的科学钎理,形成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3)吸收企业进入,发展集团生产能力。
科研机构以名优产品为纽带,吸收企业、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科研所为核心的企业集团,集结、优化、组台人才、技术、设备和信 窟、优势,从生产专业化和经济外向型着眼,以集团推进的方式组织大批量生产。
在这个阶段,新产品预期效益日益明显,但还存在着产品销售市场变化的风险,该阶段还因引进新技术所需的先进设备、购买原材料等主要物资资料,甚至新盖厂房等,资金投入艟大,易受资金市场变化影响而增大了投资风险。
6.技术实施阶段。
这是决定新产品能否畅销和顺利地收回花在高技术创新上的投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量资金将耗费在市场的开拓与分配渠道上,技术与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已大大降低,但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风险增加了,总风险比前一阶段小。
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防范[2]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风险防范要形成多方位的综合体系,它应由三个维度构成:主体防范、社会分摊和政府防护。
1.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主体防范。
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主体防范是指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科研单位等)采取各种措施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防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受益者,因而也应当是技术创新风险的当然承担者。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包括:(1)环境识别。不确定性导致风险,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不足有关,因此,企业可通过充分的内外环境分析、技术与市场预测、技术创新项目决策、可行性论证、风险预警监控等方法来扩展有效信息量,降低风险。(2)联合创新。进行联合创新,可以提高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并可使风险得到分摊,从而减少每一风险承担者的风险。(3)项目组合。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选择适当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以便分散风险,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风险降低。(4)合理的风险回避。是指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必要的方式,回避不必要承担的风险。企业一味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只会导致企业科技水平低下、发展乏力:但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又应当策略性地回避技术创新中的某些风险,例如,当某技术创新项目前景不明、信息不准时;当项目失败概率很高而效益情况不明时;当项目-一旦失『败会给企业造成致命打击时。另外,当实施某一技术创新项目有多个备选方案时,应当回避高风险方案。(5)风险控制。对于技术创新中的一些可控的风险,企业可以设法预先予以消除或使之减弱,以防范于未然。(6)风险处置。当风险即将发生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应急处理;当风险发生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抑制风险损失的扩大。
2.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
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是指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个人分担一部分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不是无偿的,而是需按风险分摊与利益贡献共享棚对称的原则进行的。
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分摊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科技信贷。在科技信贷中,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利息)购买了银行的资金使用权,用于科技开发或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银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2)科技债券与科技股票。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债券与科技股票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从而使技术创新的一部分风险由社会个人及有关单位进行分摊。(3)科技保险。保险是对付风险的一种理想的形式 企业就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创新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实际上是技术创新风险的一种转移行为 但由于技术创新风险并非属于全可保的风险,而是属于部分可保的风险,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通过科技保险方式只能实现风险的部分转移,从而保险公司只承担技术创新的部分风险。(4)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可以实现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多层次分摊:第一层次,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或从事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之间实现风险分摊;第二层次,风险投资公司各股东之间实现风险分摊: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股东可以是企业、银行、保险公司、财政部门、以及社会个人,因而这种分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第三层次,政府分摊一部分风险投资的风险。
3.高技术产业创新风险的政府防护。
技术创新不仅会给创新者带来收益,而且会通过技术扩散、产业带动、出口促动、需求启动而使社会受益,因此,技术创新风险在实现企业主担、社会分摊的同时,还应当进行政府防护,技术创新风险的政府防护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而:(1)发布、传播科技信息,减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与信息风险。(2)通过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规范、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以避防其陷入误区。(3)强化国家创新系统,并组织重大技术创新活动,化解企业进行战略性技术创新的风险障碍。(4)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大力开展一些实际指向性较强的应用研究,以减少一些从事超前性技术创新的企业的技术障碍。(5)组织进行技术服务,如组织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技术拍卖、技术招标投标、技术出口、科技成果展览、产学研合作等活动。(6)通过建立和完善工程中心、行业中试基地等来减少技术创新中间阶段的风险。(7)有选择地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支撑,如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资金注入启动等。(8)对某些高技术创新活动进行风险补偿,以减少企业从事高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9)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担保。⑩ 对某些重大技术创新,可在初期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进行市场启动,帮助企业化解市场风险。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1]
构建我国“努力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中小高技术企业产权重组。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扶持高技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制度环境,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之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资力度,尽快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建设高技术中小企业的创新网络,促进创新集聚和扩散;实质性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放松产业管制,建立融合型产业体系,推进高技术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促进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适应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趋势,要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培养,加强既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手段、又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灰领”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