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务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政府财务管理(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目录 |
什么是政府财务管理[1]
政府财务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对政府财务活动中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从狭义上看,政府财务管理是指公共财政管理,即政府为履行职能,对所需的物质资源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活动,简言之,就是政府筹集、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公共财政是政府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政府财务管理还包括政府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
政府财务管理的内容[2]
政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对国民经济整体实施的管理。微观层次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其部门职责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
(1)政府宏观财务管理
宏观层次的财务管理是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也是政府微观层次财务管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宏观财务管理活动以由各种行政事业单位构成的政府整体为主体而开展,因此简称为政府财务管理。作为国家机关,政府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与其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密不可分。政府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政府预算的形式开展。
①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是集中财政资金的阶段,是政府部门的筹资活动。政府预算收入按照经济性质分为三类: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包括政府经常性预算收入和建设性预算收入。政府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用于政府日常行政事务活动及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科学、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开支需要;建设性预算收入主要用于政府投资性支出的需要。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税收收入和国有资产的经营收益。基金预算收入是指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基金收入和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收入以及部分专项收入。债务预算收入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中央政府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的方式筹集部分建设投资资金而形成的预算收入,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两种。
②预算支出
与筹资活动形成的预算收入相对应,投资活动的预算支出包括一般性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和债务预算支出三类。一般性预算支出按照用途分为基本建设支出和教育事业费等79类,每类支出下面设有“款”、“项”、“目”等各级科目,对一般性预算支出进行管理。基金预算支出有文教部门基金等9类,与基金预算收入相对应,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用相应的基金预算收入安排相应的预算支出。债务预算支出与债务预算收入相对应,下设“国内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国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两个科目。
③预算执行
我国预算执行的组织机构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各职能机构组成,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我国运律规定,各级预算的执行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即国务院负责中央预算的组织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预算的执行。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即财政部对国务院负责,具体执行中央预算并指导地方预算的执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对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具体组织本地区预算的执行,并监督指导下级地方预算的执行。
除了各级财政部门组织预算的具体执行外,国家还设立或指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参与组织国家预算的执行工作,主要包括税务机关、海关和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机关主要负责国家各项工商税收的征收管理、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监督缴纳,以及国家交办的其他有关预算收入的征收管理。为适应分税制改革的需要,从1994年起,税务机构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地方税。海关主要负责对进出口的货物和各种物品、旅客行李等依法征收关税和规费,为税务机关代征进出口产品的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国家交办的涉及进出口产品的其他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办理中央级行政事业经费的限额拨款,并代理国家财政金库,负责国家预算收支的出纳保管工作。
(2)政府微观财务管理
微观层次的政府财务管理是在政府财务管理的环境下,为了实现政府部门的目标而开展的各种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微观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组成政府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强调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个体,因此简称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组织形式,在完成其职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财务活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对这些活动进行的管理。
①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财政部门同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之间,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同所属的行政事业部门之间关于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领拨缴销的方法、形式,以及责任、权力与利益划分的基本组织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主要指预算管理级次。
预算管理级次,是指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指导下,按照政府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领拨缴销关系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机构建制而划分的预算管理等级次序。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预算管理级次分为:主管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三个级次。主管预算单位,是指直接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同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预算资金的预算单位。主管预算单位也称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是指向主管预算单位或者上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预算资金的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是指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且没有所属预算单位的预算单位。
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依据其来源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的取得,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主要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以及基本建设支出等。行政事业单位在办理各项支出时,既要保证组织目标和事业发展计划的需要,又要坚持勤俭节约、提高效益的一贯方针。
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行政单位结余不提取基金,全额结转下年使用,其中,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经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事业单位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与企业相差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三部分,具体内容与企业相似,其差别主要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只能购买中央财政发行的国家公债,当期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和转让有价证券取得的收入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的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管理基本上与企业的负债管理完全相同。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业绩成果进行比较、评价,以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宏观管理机构掌握其资金活动情况并进行营运决策的一项管理活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所要作出的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可靠的依据;二是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结果及其效益作出客观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财务分析指标有:
A. 经费自给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计算公式为: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X100%。
B.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衡量单位组织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C.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该指标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X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X100%。上述公式中,人员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福利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监察和维护。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财务监督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财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的;财务监督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
当前我国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是属于国有的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一般不存在章程或宗旨与法律相抵触或经营期满以及投资者不履行义务等问题。因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清算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并进行的清算。财务清算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职能的优化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清算必须接受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加强财务清算期间资产的管理;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管理状况;妥善处理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政府财务管理的目标[1]
政府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在于努力增收节支,合理安排支出结构,规范管理程序,控制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预算管理,确保职能的有效履行。
预算是依据定员定额和收支标准编制的计划期内的财务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计划。预算管理是政府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政府职能履行的物质保证。要搞好政府财务管理,必须加强预算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和部门预算,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共预算,完善预算执行的硬约束机制。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处理好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行政性支出与业务性支出、维持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重点性支出与一般性支出之间的关系,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2)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收支管理是政府财务管理的基础,加强收支管理,有利于增收节支、合理安排资金、有效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府应严格执行有关的财务制度,做到开源节流,严格依法按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办理各项收支,既要努力挖掘潜力、增加收入,又要节约使用资金,合理安排支出。
(3)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国有资产是政府行使职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其安全完整,防止流失,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做到物尽其用,防止资产闲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从而使国有资产不仅保值而且增值。
(4)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现政府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财务制度是政府管理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使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实现政府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各级政府组织应根据财政部门及上级政府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搞好核算管理、计划管理等各项工作。
(5)加强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保证政府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是政府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有利于政府工作计划和各项收支计划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及时掌握政府财务活动状况,为财务决策提供支持。各级政府和财政主管部门还要科学运用各种监督手段,改过去偏重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方法;建立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加强财政社会化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大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的力度。检查对各项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以及财会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等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切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