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技术理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是指人类追求技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理想性的抽象思维活动、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技术精神。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特殊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它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整合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中,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理性的内涵[1]

  技术理性作为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吮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基本的方面:

  1.科学合理性。

  技术作为追求物质目标的理性程序和有效手段,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合理性技术的合理性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至少包括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技术规范的有效性所谓科学合理性是指,技术赖以建构的技术原理有其科学上的理论依据,是以客观的因果必然性为其内在根据吮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巫术占星术等不是技术,因为它们游离于科学合理性之死食、性等本能活动也不是技术,它们不是人类理性的产椒技术的科学合理性意味着,任何技术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基于客观理性经验理性或科学理性之基础上吮脱离开人类理性的技术从来都是没有吮一句话,技术是人类“理性一文化”的产物。古代技术更多地是经验理性的产物,是经验知识的物化,而现代技术更多地是科学理性的产物,是科学理论的对象化,“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2.社会合意性。

  任何技术都是人们出于一定的目的、为满足特定的需要而创造的,都是作为价值客体而存在的,都具有社会合意性技术的目标是设计和发明自然状态下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装置或产品。技术不仅以自然法则为基础,包含有知识因素,体现着人的理性智慧,而且以人的目的、意向、愿望和文化理想为基础,依赖于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操可以说,技术本身体现着人的价值期望价值追求,在设计、发明、生产与应用的过程中,人的目的和价值观念就内化并实现于其中。技术提供着并增强了人类实现目的、需要理想的能力和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空间;技术是人类超越现实,求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也“是这种超越与实现活动的基本方式和方面,或者说,技术活动本身就具有目的性价值,或人道价值”。技术活动因此是科学合理性和社会合意性的统一,也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客观理性与主体理性的统二对此,马尔库塞曾明确地指出:“技术始终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设计,一个社会和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利益,总是要用技术来设计它企图借助于人和物而要做的事情”,这就使得“统治的某些目的和利益不是“在后来,和从外面加于技术的,而是早已渗透进技术设备的构造中”。

  3.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

  技术合理性最突出地体现在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上技术从设计到发明,是技术从无到存从无形技术到有形技术从潜在技术到现实技术的转化过程也就是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和经验技能,通过心智的发明,把特定的技术可能性(技术原理)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和作业规则并依据这些方案规则实施操作,最终研制出技术产品的过程该过程的关键步骤有二一是把普遍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技术原理,二是根据技术原理具体做出技术发叽所谓技术原理,就是实现特定技术目的的方法手段和方式的理论规范与科学原理不同,技术原理具有具体而明确的技术目的,并能实际地指导技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伸使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一般情况下,它是由功能规范结构规范和工艺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根据它,技术能达到其预期目的,创造出或达到技术实践所要求的功能或效率在这里,技术原理的提出体现了思维建构技术,技术发明则体现了物质建构技术思维建构的根本目标是达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物质建构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规范操作的有效性,二者都体现了技术活动的创造性先进性目的性,是技术成为技术技术是其所是的关键环故缺失了这个环节,技术将不复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造过程中既有科学理性的基础作用,又有工具理性的天才智慧,还有价值理性的引导规约,更有经验理性的直觉与技巧。

  4.物质需求功能化。

  技术活动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戛技术活动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和工具,改变天然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存在方式,使之产生符合人类需要的功能人类从事技术活动,归结到一点,就是对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的追求这种功能虽然见诸于物,但它却是人类需要的对象化或物质化人类的需要通过技术实践转化为人造物(技术产品)的功能,实现于它的功能之中。可以说,社会需要是一切技术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物质需求的功能化是技术活动的根本使命,也是技术活动永恒的主题这意味着,技术活动首先要做的,是将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转化为明确的技术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寻找相应的技术手段,具体地解决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在这里,“物质需要知技术目的,技术手段知技术功能”的逐步转化是技术开发的内在环节,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整个技术开发活动的核心所在只有这个矛盾解决了,技术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物质需要的功能化才能变为现实。

  5.效用最大化

  技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方式和理性程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效用,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所谓效用,首先是指功用,即能够成功地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和满足需戛技术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利用已知的规律设计有用的器具,以使人们更好地控制和操纵事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代从生活、实践的观点看,技术活动的“最终的”归宿和目标不在于制造而在于使用。更进一步讲,任何技术产品或过程只有在设计一制造使用的全过程中才能获得其完整形态,才能显示出它的全部社会文化意义和后果效用同时还指效率,即活动的优化和节省,效用的最大化拉普指出,技术的合理性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正因为此,技术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异常密饥效用还指效益,即效果的最优化全面化、最大化技术不仅以经济效益为最大追求,而且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纳入到技术的设计、决策与实践之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效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技术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接受条件,也成为技术获得社会认同与支持的越来越重要的条件这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理性不等于工具理性,它实质上是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统一,是对“目的一手段结果”整体合理性的追求。

  6.设计的理想性、创造性、妥协性。

  技术理性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技术设计与发明中。技术设计与发明具有理想性、创造性、妥协性三大特点人们之所以需要技术,是因为它能创造出自然状态下不存在但又为人所需要的人工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是人的某种理想的对象化和实现,技术具有超越现实、创造理想的品质。技术设计就是“设计可能性”,就是变抽象可能性为现实可能性的思维创造这是全部技术活动一一精神变物质的活动一一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设计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对更高的真善美价值理想的理性追求与创造技术设计的理想性、创造性集中体现了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人类文化与理性特有的超生命本性的真实显现技术设计的另一个特征是妥协性或曰综合兼容性技术设计作为设计可能性,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经常是要满足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要求如电子技术设施既要求有较高的灵敏度,又要求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而这两者又不可调和地矛盾春这就是说,技术设计不仅要超越现实,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又要综合地处理多种要求之间的关系,调和各种矛底对此,日本技术论专家吉谷丰曾以“妥协下的最佳组合”为题,明确指出:“技术就是使相互冲突的要求得到妥协,从中找出最佳方案,”、“设计是最佳的妥切”。可以说,兼容妥协也是人所特有的理性与智慧正是它,奠定了现代经济生活中双赢原则的基础,也是主客互利价值观的基础。

  7.制造和生产的条件性、强制性。

  技术制造与生产需要多种主客观条件来保证,就是说,条件性、强制性是其显著的特点技术制造与生产过程就是技术从智能技术到现实技术、从样品技术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多种条件的制约。拉普在深入研究了制约技术发展的条件之后指出,制约技术制造和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物质世界的结构,包括技术活动最一般的约束条件即逻辑一致性,以及自然定律;智力资源,包括科学知识的状况,技术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状况等;物质资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机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市场机制心理、风俗等实际上,还应加上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环境保护、物种保护、森林保护、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多种需要和要求技术的条件性同时也表明,技术活动有其内在的结构和要求,表现出某种强制性人在从事技术活动时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这些结构和要求无论是技术原理的理性建构还是技术发明的物化实现,也无论是技术结构系统匹配还是技术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以及技术产品的社会应用与普及,都必须遵循技术特有的规律和规范技术的强制性特点在西方有些学者那里发展成了所谓的技术自主论,技术被认为是独立于人和社会的干预而自我决定的。这种观点尽管有失偏颇,但在强调技术内在规律的强制性方面却很深亥J}技术内在规律的强制性集中地体现了技术理性中的客观理性和科学理性,这也是技术理性日益发展成为现代工业理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技术理性的特征

  1)它以数学的结构来解释世界,坚信“理性的典范就是数学和演绎逻辑”及“大自然的结构可以被人认识,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揭示”;

  2)只注重功能和操作,只关心其实用目的;

  3)它把事实和价值、伦理、道德严格区分开来。

技术理性的发展阶段[2]

  国外对技术理性研究的起步较早,自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就开始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最早确立了技术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川。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义学者,以及贝尔、格里芬、怀特海、福柯、费雷等后现代主义者,还有拉普、费恩伯格、新卢德主义等现代技术批判主义者,也都遵循着这个传统对技术理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我们认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马尔库塞设定的技术理性的理论前提是值得怀疑并需要重新审视的。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对立的两极,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根据已有的研究逻辑,自然推出技术理性是现代化工业社会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理应批判、限制,甚至否定。它不仅使人们在对技术理性的理论把握上趋于简单、片面,而且带来实践上的混乱。

  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探讨现代社会技术的理性化过程及其丰富内涵,根据技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把技术的理性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工具理性阶段、操作理性阶段和价值理性阶段。

  1)工具理性

  是与价值理性相对立的一种客观理性,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20世纪初在考察西方现代性概念时提出。韦伯对于现代性的研究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描述为理性化(rationalization)。他把这种理性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西方现代文化的观念及建制中体现出来作了详细的说明。韦伯所说的这种理性是工具—目的理性(means-end rationality)。理性之所以会工具化,是由于自然观的改变所引起的。这种自然观的改变是由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性的自然观转变为现代科学所体现的机械式的自然观。这种转变使得价值丧失了存在的客观性,只能由人类的主观特性所赋予,而世界只是因果规律连接起来的事物和现象的集合。其结果就是事实和价值在逻辑上的隔绝川。由于价值与意义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它只能是个人或集体主观的决定与创造,因而,它的客观性及普遍性也就无从建立。理性最典型的作用是推理及计算,因而理性的作用只能是工具性的。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西方经济学,就是典型的工具理性。

  2)操作理性

  是工具理性具体化、现实化的一种过程理性。操作理性的含义是:这种理论,能通过逻辑思维,设定一套程序或计划,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管这样做是否合乎伦理道德。例如克隆人,只考虑如何克隆出来,不管是否有碍伦理。它只提供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对于目的来说,它没有能力对它进行任何判断。

  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操作主义,揭示了操作理性的某些特性。操作主义把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的提出和建立看作是操作的结果,不能进行操作分析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布里奇曼的操作含义主要是实验操作、仪器操作、工具操作,即实物操作。也包括精神操作、言语操作,但精神操作是服从实物操作的。操作主义是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的延伸。

  我们这里提出的操作理性就是在工具理性引导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实施解魅的,使工具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得以实现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操作模式的集合。

  3)价值理性

  是与工具理性相对立的一种主观理性,体现为在社会操作行为中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引导。人的理性不可能放弃对终极价值的探求,这样的探求,就是在寻找价值的普遍原则时让理性介入,而介入这个寻找过程的理性,就是价值理性。它把价值关怀视为判断的核心,为纯粹客观的操作理性注入主观的价值选择。

技术理性的未来命运[2]

  (1)人们对技术理性的声讨,当马克斯。韦伯在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时,就举起了理性批判的旗帜,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则把这种理性批判推向了顶峰。

  马尔库塞把韦伯的工具理性等同于技术理性,认为技术理性已经取代价值理性成为统治理性,即技术理性的意识形态化,成为控制人、社会、自然的主要手段,社会文明愈是发展,科学技术愈是进步,就愈扩大对人性的奴役和摧残。技术理性使得个人意识、内心自由、心理本性的私人天地被完全占有,个人成了没有反抗性和批判性,只满足物质需求的单面人;社会成了没有反对派,没有反对思想的单面社会。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是根植在主体内部的意识形态,使人们不能处于经常的自我反思状态,并在大多数时间里任由意识形态摆布。在哈贝马斯看来,工具理性是一种目标定向的理性,它以对世界的控制作为实现自身的标志。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类个体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所要求的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交往理性,其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工具理性的运作是在体制化的组织中完成的,而交往理性却是在生活世界里主体间直接交往过程的理想模型中运作的。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社会的病态就在于,工具理性的体制化运作,大举侵占了生活世界的领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被各自分离的意见的机械组合的量化计算所代替。

  循着马尔库塞的思路,胡塞尔与工具理性的经验描述截然不同,他试图通过现象学主体对自身意向性结构中的理性基础的先验揭示描述,来抵御工具理性对人的精神领域的侵袭。马克斯。舍勒及尼古拉斯。哈特曼的价值现象学,通过非理性的情感直觉,来了断工具理性的入侵。孔。汉斯的神学普世伦理诉求,则是从宗教的立场理解道德的伦理独断主义。后现代主义者们则用“摧毁”、“消解”来拒斥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整体的专制。

  (2)人们对技术理性的误读,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是与理性主义传统相对立的。但恰恰是从经验主义导出的科学主义,成为今日理性主义的代名词。人们对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的讥难,把它与价值理性看作完全对立的两极,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一个理论误区。这里有必要从技术理性动态的演变过程考察中,来为技术理性正名。

  技术理性是近代两大科学传统(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的共同塑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讲的是理性通过主体性的体验对世界进行规划。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指明了近代科学应该服务于人类实践。技术理性,它服务于力量的要求,允诺无限的可能性,因此近代科学必然要求预测的有效性。培根说“欲征服自然,必服从自然”,服从自然也就是服从自然的规律,而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自然的可预测性。可预测、可控制、有效率是技术理性的基本逻辑。当技术理性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从而最终把世界变成利用和消费的对象时,也产生了所谓的技术异化。现代社会,人必须按照所谓理性或科学的方式去生存,最终必定损害人的自由:本来是用以确立人之地位的,最终却被用来贬低人类自己。技术发达了,人类却丧失了劳动的乐趣,甚至劳动的权利(所谓技术失业);科学发展了,人类却越来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以往人们认识技术理性的误区:都依据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即由马尔库塞所建立的技术理性体系: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对立的两极,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因为根据已有的研究逻辑,自然推出技术理性是现代化工业社会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理应批判、限制,甚至否定。它不仅使人们在对技术理性的理论把握上趋于简单、片面,而且带来实践上的混乱。事实上,现代化的实现正是借助于技术理性,人类开创了一个征服自然,以自身为价值原点,为世界中心的主体性时代。它所创造的文明和让世界向着人类期望的目标变化,不正体现着技术理性的内在价值吗?

  我们认为:技术理性高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既是对立的两极,而且也是技术理性化发展的低级和高级阶段。尽管二者有质的差异,但就技术的本质特性而言,它们是相通的。

  (3)技术理性的未来命运,在现代性的背景中,体制所代表的工具理性,似乎就是理性的全部。然而,如果返回到古希腊哲学那里去,我们便会发现理性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主要表现为对现行价值观的理性根基的追究。他们都把人的理性首先理解为价值理性。

  康德提出的实践理性,就是给终极价值提供基础的理性。在康德那里,人按照道德自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从因果序列的他律中解放出来,将自身置于人类共同体的目的王国之中,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斯·韦伯虽然区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并没有像马尔库塞那样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已经在对二者的隔离寻找弥合的路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工具理性的合理价值。他认为,“现代性”,即是“合理性”;“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正是工具理性展现和张扬的过程。它使生产力、科学技术、财富和人的智能等等都得到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使资本主义成了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时代,也使西方成为近现代世界的发展中心。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也切中要害。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实利而轻伦理,使能克制物质欲的“新教伦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被抛弃得精光殆尽了。必须举起理性批判的旗帜,来拯救遭到物欲站污的灵魂。

  我们认为,工具理性是初始阶段的价值理性,而价值理性则是完成了的工具理性。不存在与价值无涉的纯粹工具理性,也不存在抛弃工具的纯价值理性。作为技术理性化的两极,工具理性一定要发展到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必定是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实现。

  在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股相反相成、此消彼长的强劲思潮。一是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一是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如果说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是现代社会的驱动系统,如引擎、车轮,那么人本主义和价值理性就是其操纵系统,如方向盘、刹车。如果只有驱动系统而无操纵系统,那么就只能呆在原地,停滞不前,或者失去控制,迷失方向。

  技术理性化的展现,价值认同是其前提。一方面,文化工业文化产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大量涌现(如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就是技术理性化的文化产物,可以说技术的理性化使文化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多样性、丰富性,体现了社会的真正进步。另一方面,技术理性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提升,既是技术本性的逻辑指归,也是文化对技术理性化的内在要求。

  通过对技术理性化内在演化机制的分析,以及技术理性化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揭示,指出我们目前不是要批判和否定技术理性,而是要大力弘扬和积极推进技术理性,实现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和提升。

  因此,把技术理性理解为既包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又高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发展理性,是解决现实困境的一把钥匙,同时展示了技术理性发展的光明前景。

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1.人性的危机

  技术理性中价值理性的衰弱引起了人的异化,虽然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天然自然发展到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把技术理性作为工具理性,却忽视了技术理性中的价值、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中的应用,忽视了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致使社会是一个被机械控制、被技术支配的单调乏味的世界,成为了技术的奴仆。

  布尔特说过:“从前,人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韵和花香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欢乐、爱情和美善的世界,而现在的世界则变成了一个无声无色、又冷又硬的死气沉沉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像在机械齿轮上转动,可用数学方法精确计算的世界。”

  同时,“以理性为根基的制度和法律当然是效率至上,它无非是让生产机器没日夜地猛烈轰鸣,结果,所有人都不可自制地跟着机器的节奏起舞,并被物质产品牢牢牵制。机器生产和物质产品终将成为不可抗拒的超强力量,它们和支撑它们的制度一道,变成了韦伯所说的那个令人黯然神伤的‘铁笼’”。(马克思

  2.人与自然的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中技术理性的发展就是不断运用其主体能动性作用于自然,从而获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主体,是第一位的,自然是客体,客体要服从于主体,一切按照人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技术理性成为了人类改造自然、不断获取自然资源的有效工具,打破了自然的自我协调能力。

  频繁发生的地震说明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可悲。全球气温变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气温的变化导致动植物灭绝,频频袭击人类的各种传染疾病,使得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人与社会的危机

  技术的使用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过去上千年都无法与之比拟,在经济的发展时,忽视了价值和伦理。于是,人们遗忘了精神文化价值,专注于追求最大物化效益、最多物质占有和物欲享受,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属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由和谐的关系异化为一种冷漠甚至对立的关系。

  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两难问题,社会的不公平,贫富两极分化,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而且“技术还会诱导和制约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变革,技术是所有其余东西的最初动因。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
  2. 2.0 2.1 赵建军.技术理性的现代展现及其未来命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技术理性"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