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水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体育消费水平(sports consumption level)
目录 |
什么是体育消费水平[1]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表明一定时期内人们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通常情况下,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也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体育意识的增强状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体育消费水平比较高,体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一般来说是属于小康型和富裕型的消费结构。同时,研究体育消费水平可以了解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因为不同的体育消费水平所反映的对体育消费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体育市场的开发,应根据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开发生产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体育消费品,才能满足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
体育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1]
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的影响。体育消费领域的开拓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全民体育意识的强弱分不开的。当今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说来,也是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全民体育意识较强的国家,因此这些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也相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就相应较低。
-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决定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体育消费是属于发展消费及享受消费,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国家体育消费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据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发达国家人们Et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30%~40%。美国人的消费观认为,体育消费应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美国新闻界一次全国性的调查统计表明:早在1988年美国人的体育消费总额就达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人均约220元,其中花费在观看各种运动比赛门票上的费用为64亿美元,花费在保龄球、高尔夫球等上面的会员费用也达62亿美元。1987年美国全国每天平均有3家体育用品商店、5家减肥中心开张营业,全国4万家体育用品商店每天共出售1.3亿美元的各类体育用品,其中包括100万双运动鞋,2.2万套运动服和1 900万份各类体育报纸杂志、图书;全国平均每天有7 000个体育场馆有赛事,600万观众观看比赛;每天工作之余全国有2 560万人到体育场馆参加球类活动。由此可见美国大众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中国体育报》1988年12月10日)。美国1999年体育产业产值为2 135亿美元,占GDP总额的2.4%,在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排在第6位;目前美国人每挣8美元,就有1美元是花在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上(《中国体育报》1999年11月17日)。美国一个4口之家观看一场职业棒球比赛,加上买4杯饮料、4个红肠面包及支付停车费,1991年平均为77美元,1997年至少为100美元;观看篮球比赛,1991年为144美元,1997年为203美元。再如意大利罗马,1983年居民在观看体育比赛上的费用就达291亿里拉(约合1 400万美元);乌迪内市居民花费在体育消费上的钱最多,已达人均86 660里拉(《新民晚报》1985年12月4日)。再如,1995年2月5日,意大利奥委会和意大利足协决定,为了反对赛场暴力而全国暂停各种体育比赛一天,结果有4万多场体育比赛被取消或推迟,仅足球甲级、乙级和丙级队比赛门票就少收400万美元。停赛一天全国合计损失收入在6 000万美元以上(《新民晚报》1995年2月6日)。
- 2.体育社会化程度高低及体育意识强弱是决定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体育社会化程度比较高、体育意识比较强的国家,体育人口也比较多,从而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就比较高。据法国青年与体育部1998年的统计,法国现有各类体育俱乐部17万个,正式注册的会员1 250万人,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73.9%,职业运动员约4 000名。因此,该国的大众体育消费水平非常高。早在
1993年,法国居民用于购买体育用品的总支出近300亿法郎,平均每个法国人购买体育用品的消费支出超过500法郎,但法国人在体育用品上的消费额只占个人体育消费总额的38%,他们用于获得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62%,约409亿法郎。瑞士人口8 323 000人,1998年体育产值150亿美
元,创造就业机会4万多个。联邦德国体育人口为61%,美国体育人口为64%,挪威体育人口为67%,加拿大体育人口为59%。众多的体育人口促进了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巴西有55万名注册的足球运动员;瑞典每8个人中有1名乒乓球运动员;联邦德国6 000万人口,经常从事足球运动的有400多万人,有18 000多个足球俱乐部;南美国家年均消费足球250万一300万只,其中阿根廷为50万只(《文汇报》1999年11月12日及相关报刊网站资料)。由此可见,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强弱分不开的。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是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的,也是符合体育社会化发展规律的。
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指标体系[2]
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一般可用以下两大主要的量的指标来表示。
- 1.经济指标
(1)体育消费价值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期体育消费者用于支付体育消费方面的货币总量。它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体育消费者用于支付体育消费方面的货币总量。它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里整个社会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2)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是指在一定时期里社会所生产的全部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中已被消费者购买的那部分消费资料总量。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产品数量表示,即已被购买并进入消费领域的实物消费资料的数量;另一种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由于各种类型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物理性能不一样、形态不一样、价值量大小也不一样,故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计算。因此,一般计算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总量,都以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总量指标,一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和体育有关的产业的生产及有效供给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对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有效需求状况。
(3)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期里社会所提供的体育服务消费资料中已被消费者所购买的那部分价值量。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服务消费资料越来越多地以商品形式出现,所以这种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消费量,也可用货币单位来表示。通常情况下,这一指标的高低能大体反映社会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市场供需状况,同时也能反映体育产业部门的生产状况及大众体育的普及程度。
(4)余暇时间里用于体育消费的时间总量。余暇时间是指除了人的正常的工作、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吃饭、睡觉)、必要的家务劳动以及照料和教育后代等的时问之外,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用于学习、交往、娱乐、休息活动等的自由时间。社会所拥有的余暇时间总量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般的说,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余暇时间的增加是成比例的。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实行5天40小时工作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因此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一般男性公民每天可有4小时以上的余暇时间,女性公民也有2小时左右的余暇时间。而我国城市居民一般平均每天拥有余暇
时间不到2小时。余暇时间是人们参与各种余暇消费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们参与体育消费的重要条件。因此,余暇时间里用于体育消费的时间总量也是衡量社会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此外,还可以对不同年龄的体育消费者(老、中、青、少、幼),不同职业的体育消费者(工人、农民、军人、公务员、教师等),不同文化程度的体育消费者(大学、中专,初中、高中、小学等),不同地区的体育消费者(农村、城市、乡镇等),不同家庭收入的体育消费者等进行分类统计评估,以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家庭和个人的体育消费水平及体育消费的实际状况。
- 2.社会指标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任何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体育消费者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行为,它要受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影响体育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尽早制订出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刺激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1)政府行为。国家政府对体育消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何种措施,都会对体育消费者的利益带来冲突。相应的,体育消费者也必然会根据自身利益做出反应,倘若国家政府不对体育消费者进行宏观调控,或其调控手段不科学,必然会使其体育市场处于无序状态,而体育消费者行为也会
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体育法制健全的环境,意味着具有一个对宏观调控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对体育产业宏观调控能够预见,然后做出合理的反应。需要强调的是,体育法制环境不同于其他影响体育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制度基础。法制约束下的规范的政府行为是刺激、引导和适应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前提
保障,也是国家体育产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保障。
(2)法制环境,就是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框架及在这个框架下形成的法制、法规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各种行为的规范。其核心是业已形成的法律体系及其实施程度,它对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外在控制,它的实际实施和执行状况,对体育消费者行为起着有效的法制约束作用。
规范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完善的体育法制体系,一方面界定了体育消费者所面对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动的随意性,有利于体育消费者预期的明朗与稳定。在体育法制健全的环境中,由于规则透明,体育消费者行为便倾向于长期化;反之,在体育法制不健全的消费环境中,由于规则不明确,体育消费者就会缺乏安全感,其消费行为则倾向于短期化。
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从宏观经济学上来讲,我们可以认为体育消费需求的市场力量是强大的,对国家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德、意等体育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体育消费也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体育消费总需求是由无数分散决策的体育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所形成的。在体育消费市场上,体育消费者显然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因为,首先,在体育市场买卖双方的博弈中,作为买方的体育消费者个人无论是体育市场需求还是对体育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力,或者是对体育市场和体育商品信息的搜索能力比作为卖方的体育企业弱得多,在某些体育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尤显突出;其次,当体育消费者在体育市场上受到欺诈而遭受损害时,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体育企业,体育消费者个人往往没有进行谈判索赔的能力,尽管完善的体育法规可以对这种体育消费关系进行调和和规范,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消费者的市场弱势地位。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合理界定体育市场中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能够保护体育消费者的法制环境,则可以使体育消费者的市场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使体育消费者的行为更为有序,从而有利于稳固体育消费市场关系。
(3)社会心理及舆论导向。社会心理体育消费者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满足锻炼身体或愉悦身心需要的活动。在体育消费需求的形成过程中,体育消费者行为不仅是在一定的收人约束下对各种体育经济信号的变化做出反应的经济行为,而且也是一种主观色彩浓厚的行为。体育消费者消费动机的形成、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进行的体育消费选择、消费者体育消费过程的感觉和评价等,自始至终受到个人的体育消费心理的支配。因此,社会心理对个人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是体育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构成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特定的体育消费观,例如,崇尚节俭或追求奢侈,大众参与还是显示个性,是否特别重视观赏性或参与体育消费等。体育消费观不同,体育消费者行为就会多种多样,具体个人的体育消费心理也千差万别。因此,无论如何,即使收入水平完全相同的体育消费者,其体育消费行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从微观层面上看,我们可以将同一个时期的体育消费者划为习惯型、偏好型、理智型、冲动型等类型。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心理因素对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中,社会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体育消费需求的波动主要与在社会体育消费心理支配下形成的体育消费行为有关。
社会舆论、报纸、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传媒工具因其巨大的覆盖面取得了代表社会舆论发言的权利,这种传媒传达的社会舆论对体育消费者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但同时,它还通过对社会心理形成外在控制,进而间接控制体育消费者的行为与方式。正确的传媒工具的运用、良好的社会舆论的形成,都会促进体育消费者的有序化。
社会保障机制因素对体育消费行为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消费者行为的稳定性产生长期影响。自从德国卑斯麦政府于1883年制订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全国工会赔偿法,1889年实施老年人及残疾强制保险法,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来,到1991年,全世界已经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保障机制对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为:①对低收人人群收入水平的“向上”调节有助于稳定体育消费倾向;②对社会成员因疾病、失业等意外造成的及年老必然面临的收入损失或支出增加提供补偿,有助于稳定收入从而稳定其体育消费的支出预期。在一般情况下,体育消费者收入水平越低,其恩格尔系数就越高,体育消费倾向就越低。尽管社会保障不能消除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但它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向上”调节,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或可能。因此,从宏观来讲,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普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收入分布,可以使更多居民进行体育消费,从而达到提高社会平均体育消费倾向的效果。在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会使体育消费者丧失收入来源。当体育消费者进入老年后,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其收入不仅会失去,而且原有的储蓄也有贬值的可能。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无疑使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支出预期趋于悲观,并是导致体育消费倾向偏低的重要原因。社会保障机制的存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这些因素对体育消费者对预期收入和体育消费支出的消极影响,从而起到减少生活中的负面变量作用,使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趋于稳定。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分析[1]
- 1.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现状
目前,我国居民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还没有确切的权威的专项统计数据,但据有关专家估算:1998年我国体育消费为1 4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74%,人均为107.69元/年。其中城市人均为200元,合计为760亿,农村人均为32元,合计为294.4亿,加上运动鞋、运动服等则为1 400亿(《中国体育报》1999年8月25日)。2004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46.5亿元人民币,人均约11.27元人民币,体育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448.1亿元人民币,人均约34.47元人民币。两者合计约为594.6亿元人民币,人均约45.74元人民币(张林:《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测算报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据调查资料显示,1998年上海市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 866.41元,而体育消费只占其中的2.75%,人均约为188.83元。2008年上海市民人均体育消费年支出约为922.49元(户均2 582.97元),约占2008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4.76%。经过10余年时间的发展,上海市民的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加了733.66元,增加了近4倍,在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说明上海市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上海市民体育消费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例如:1988年美国户均体育消费约800美元(按当时的人民币比价约为6 600元,是2008年上海市民体育消费的2.56倍)。1993年日本户均体育消费约7.58万日元(按当时的人民币比价约为5 600元,是2008年上海市民体育消费的2.17倍)。由此可见,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市民家庭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也是比较低下的(钟天朗:《上海市民体育消费现状与特点研究》,2008年上海市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 2.我国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造成我国目前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快,人民的生活消费刚刚开始进入小康(个别地区温饱问题仍没有解决),尽管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 000美元,但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有关调查表明:有41.25%的被
调查者认为影响其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较低。因此人们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从事体育消费。
第二,体育人口比较少,国民体育意识不强。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各种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还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因此在生活消费中,往往只注重各种实物消费,轻视或忽视各种服务消费,因而造成体育消费水平的低下。从体育人口来说,到2004年年底,我国7~70岁的人群中,体育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7.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52/701256.html),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50%以上。从部分项目的专业运动员数量来说,2006年在中国足球协会注册的男女职业、业余球员25 823人。其中,吉林、贵州、内蒙古自治区和昆明市的足球注册人口为零。注册球员较多的会员协会及其人数为:沈阳(1 992人);上海(1 987人);河北(1 826人);天津(1 783人);北京(1 771人);大连(1 728人)(新华社大连2006年7月7日电讯稿)。而德国的足球人口为550多万,意大利的足球人口为460多万,法国的足球人口为400多万,英国的足球人口为400万,西班牙的足球人口为380万,荷兰的足球人口为100多万,日本和韩国足球的足球人口为也都超过100万人。根据国际足联提供的资料:巴西的足球俱乐部有300 631个;德国有122 345个足球俱乐部,青少年即o 000支;意大利有300 618个俱乐部,青少年队28 000支;阿根廷有17 474个俱乐部,青少年队1 200支……多数获得世界杯决赛权的国家,其俱乐部队的数量在5 000—15 000之间,青少年队在2 000—3 000之间。在我国,根据中国足协统计,参加全国比赛的俱乐部和代表队不足100个,青少年队50支。而韩国已有足球俱乐部476个,运动员29 470人,日本也已有1 984个俱乐部。德国是国际足联最大的会员国,注册球员已达551.58万人。14—18岁的青少年球队明显增加,已达到369支,运动员人数为15 900人。14岁以下的球队有2 196支。每个甲级俱乐部拥有15~30支青少年队。在阿根廷,这个数字为10支。在意大利,足球运动从城市普及到乡村,在平均2 000人的村子里,除成年队以外,有8~9个少年学生队,80%的少年会踢球(张广赐:《拯救中国足球的一揽子计划》,http://blog.myspace.cn/e/404728203.htm)。所以,国际足联官员对中国足球考察后的结论是,中国目前足球水平比较低的原因,不是教练,也不是运动员的问题,而是中国目前踢球的人太少。举重项目,前苏联有40万一45万人练举重,我国专业加业余不到3 000人。女子足球,全世界有4 000万女孩在玩足球,英国和瑞典均有10万人以上,德国达到40万人,美国超过800万人。我国在足协注册的女球员243人(职业、半职业)。普通老百姓中在玩女子足球的人口总共不到1万人。中国人比较注重“食补”,保健品、营养补剂铺天盖地,市场极大;中国人也比较注重吃喝,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还比较注重“莺歌燕舞”,卡拉OK、KTV、夜总会、大浴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夜夜灯火通明,就是体育消费场所相对冷清,这是一种观念和意识的差异。
第三,体育市场开发定位的偏差,一味追求效益高、收费多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变成了“贵族”消费,一般老百姓不敢问津。如高尔夫球一般在500~1000元一场;健身会员卡一般在2 000元左右;保龄球一般在5~20元一局;
乒乓球一般在15—30元一小时;羽毛球一般在20~40元一小时;网球一般在30~100元一小时;中超联赛球票一般在20—200元(平均40元左右)一场。即使是公共体育场馆所提供的体育服务产品的价格也不便宜(参见表1)。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供人们从事各种类型的体育消费的体育场馆设施及各种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服务消费资料,从而制约了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
项目 | 收费标准 |
7人制足球 | 500/600元/小时 |
游泳 | 20/25/30元/小时 |
羽毛球 | 20/30元/小时 |
攀岩 | 40/50元/人 |
围棋培训 | 480元/期(24次) |
网球 | 30/40/50/60/80/100/120元/小时 |
乒乓球 | 15/20/25元/小时 |
桌球 | 15/20/25/30/40/50/60元/小时 |
壁球 | 35/40/45/50/55元/小时 |
健身卡 | 980元/年,760元/半年,500/季,250元/月,400元/30次 |
所以,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经济效益,以促进和推动我国人民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积极地引导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缩短我国人民体育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提高体育消费水平的思路[2]
- 1.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体育消费水平
首先,体育消费在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近年来,体育消费(包括实物产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消费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推动力的体现。
其次,我国体育消费真正的大发展时期,还需等到国家经济在整体上进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才可能实现。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理论(也称“起飞”理论)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比较成熟和自成体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按照罗氏理论,作为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消费真正的大发展,只有等到一国经济在整体上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才可能实现。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譬如,美国是20世纪20年代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70年代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西欧和日本是50年代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70年代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这一时间表,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在美国的大发展以及六七十年代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在西欧和日本的大发展相吻合。
- 2.生活方式变动拉动体育消费
消费社会化促进体育消费,所谓消费社会化,是人们的生活消费凭借社会服务,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由此增多了人们的休闲时间,滋生了体育消费的主观愿望。
家务劳动是每个消费者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它消耗了人们的精力,占用了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变短。缩短家务劳动时间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务劳动机械化;另一方面是家务劳动社会化。通常来讲,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反映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进步与落后及消费水平的高低。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会越来越多。
社会公共消费事业发展与否,是消费社会化程度高与低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社会公共消费服务,是由社会公共消费机构投资,社会有关开发和管理部门举办的直接以社会服务的形式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消费服务。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扩展消费领域,启动消费市场,不仅仅是在有形物质商品的市场,也包括体育无形的劳务消费市场。
- 3.追求文化推动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物质的和非物质产品组合的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它从交换方面讲是经济活动,可拉动社会生产发展。从体育消费者获取的感受方面讲是精神和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身心与文化需求。体育消费本身就是文化消费现象,这种消费或消耗过程是身体与精神的享受与发展、积蓄再造和创新。同时,体育又是一种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文化,使人获得享受与满足。它贯串于消费者物质和文化消费的全过程,包括消费品文化、消费服务文化及嗜好文化等,具有消费哲学的意味。体育活动既含有消费文化成分,又是文化消费的行为。文化品位和体育消费两者能起到良性互动的效果。
- 4.家庭小型化有利体育消费
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个性化出现以后,核心家庭人口下降,就业比例增加而赡养人口比例下降,家庭的年均收入、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加。其中在消费性支出中,各种类型家庭的交通通讯支出和娱乐文化体育支出都有上升。这是体育作为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活动而迅速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从而,人们具备了对体育消费的选择能力和消费费用、时问支出条件,观赏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更为高涨。
- 5.文化现代化变革在更深层次影响体育消费的发展
文化是对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因素之一。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形成的传统,对处于这种文化之中的人而言,是不可能摆脱超越的,也不可能独立于这个传统之外。因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是既定的,人们总是在既定的传统文化中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心理、观念之中,人们无时无刻、有意无意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和熏陶,并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是人类欲求与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杜森伯瑞(J·Dusenbery)曾指出:“在人类涉及的各种购买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决定性影响。不管是产品的购买,还是产品的制造;不管是提供物质上的舒适还是精神上的享受,都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文化。”现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所带动的文化变革也无处不在,网络文化、休闲文化、收藏文化等等方兴未艾。这种文化至少以两种基本方式影响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一是间接的,即文化给居民的日常活动以新的文化背景;二是直接的,即变革本身规定着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体育产品兴衰与变化。前一种影响较为一般,后一种影响较为明显。由于文化因素本身的平常而深刻,作为体育消费者个人很难体会到文化对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考察文化因素的影响和面临跨文化的影响时,我们才会觉察到文化因素在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