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基尼系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或称洛伦茨系数、吉尼系数、坚尼系数

目录

什么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英文:Gini index、Gini Coefficient)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它是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

Image:基尼系数.jpg

  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sum_{i=1}^n {X_i}{Y_i}+2\sum_{i=1}^n {X_i}(1V_i}) -1

  其中,X代表各组的人口比重,Y代表各组的收入比重,V代表各组累计的收入比重,i=1,2,3,…,n,n代表分组的组数

基尼系数的提出争议

  普遍认为,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 Gini)在1912年的文章《Variability and Mutability》中提出的。[1]

  但1964年,赫希曼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一页纸的澄清文字,标题是“the paternity of an index”(一项指标的父权认证)。根据那篇文章,“基尼系数”并非基尼发明的,而是1945年,赫希曼(Hirschman,1945)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国家实力与外贸结构》。在这部著作的第7章,赫希曼运用统计方法计算了多国的社会收入分配的情况,实际上首次使用了目前经济学媒体中所常用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这个概念,即根据劳伦茨曲线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指标。[2]

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 0.2-0.29表示比较平均;
  • 0.3-0.39表示相对合理;
  •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52。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指数,我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胜概,1995年我国财产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2012年为0.474,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2015年为0.462,2016年为0.465,2017年为0.467,2018年为0.468,2019年为0.465。

  此外洛伦茨曲线讲的是市场总发货值的百分比与市场中由小到大厂商的累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

基尼系数分类

  收入基尼系数

  其具体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财富基尼系数

  除了收入基尼系数(Income Gini)之外,还有一种财富基尼系数(Wealth Gini)。其大概算法与收入基尼系数相同,区别在于收入基尼系数的数据是来自于某地区的家庭收入统计,财富基尼系数的数据是来自于某地区的家庭总资产统计。而表现 在基尼系数上则是财富基尼系数往往要显著比收入基尼系数大,其原理也好理解,财富是收入的累计,所以往往更加极端。

  注意,财富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也只能介于0-1之间,但并不意味着任意部分人的财产之和都小于100%,因为存在部分家庭的总资产为负,这一点很明显:欧洲多数国家前80%的就已经占据100%的财富,在美国,后14%的收入为负,后36%的收入总和为零。

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

  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等。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希望以收入分配制度达到何种目标,是注重分配差异的刺激激励作用,还是注重分配政策的调节保障作用。

  在现实中,日本是全球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之一。据共同社2013年10月11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周五公布的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国内基尼系数为0.2708,创历史新高。据报道,自1984年以来,日本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此次调查为0.2708,较2008年的数据增加0.0218,创历史新高。厚劳省认为,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及单身者家庭的增加导致差距扩大。据悉,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一国或地区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接近1就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在日本,基尼系数的调查每三年左右实施一次,此次是第16次。日本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25左右,德国为0.3左右,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一般较高,大致在0.4上下。日本基尼系数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通过实行高额累进税制“劫富济贫”,高收入群体的最高所得税税率达到75%,一般低收入群体只有15%。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税率大致为15%或25%,比较富有的中产阶级可能要支付35%。但由于超级富豪的投资收入适用的税率不超过15%,比工资收入应缴的税率低不少,因此很多富翁的收入适用的税率远低于一般中产阶级。

  在薪酬制度设计上注重薪酬保障作用的日本,薪酬收入差距较小;而注重激励作用的美国,薪酬收入差距往往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其结果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具有较强的活力和创新力,但社会的割裂和碎片化明显;而日本社会则较为稳定,即使发生如1998年那样的大危机也未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社会活力和创新力又显得不足。

基尼系数的作用[3]

  首先,从基尼系数指标的性质看,它属于一种相对指标。与其他相对指标一样,基尼系数作为一种抽象的经济指标,它抽象掉了各类经济主体之问在收入分配方面具体的差异,概括性地反映出整体分配的差异程度,因而使一些本不可比的现象变为可比。这也是基尼系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必须看到正是由于基尼系数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毕竟只是一个单一的统计指标,因而使得它在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它只能从总体上概括抽象地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具体到每种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程度以及绝对数额等是无法通过基尼系数反映的。因此,我们要完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仅仅依据基尼系数还不够,必须结合收入分配的次数分布数列以及收入分配各组内部的平均数等指标来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其次,需要进一步明确计算和应用基尼系数的目的。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向人们发出的信息是该国或该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正处于怎样一种格局。这只是基尼系数所能发挥的唯一作用。但是,作为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者更要关注的是,这种基尼系数是否处于两种合理的数量界限范围内,以及导致基尼系数出现某种结果的深层原因。尤其当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出现向不合理的方向倾斜时,分析种种影响收入分配的种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长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种合理的范围内,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除了关注基尼系数这一综合指标外,更要对影响基尼系数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便为决策者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调控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依据。

基尼系数的特点[3]

  基尼系数是联合国规定的用来衡量各个国家、地区、种族和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也是许多国家乃至我国大多数学者评判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依据。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简单的分组数据简练地概括洛伦兹曲线所描述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收入差距状况。但也正因为这种概括又使得它丢掉了洛伦兹曲线所表示的一些信息,在衡量和说明收入分配状况时存在一些不足。

  基尼系数不能准确地反映洛伦兹曲线的形状,从而它不能精确地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由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基尼系数的值完全取决于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的大小,从数值无法知道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结构,而对应不同的洛伦兹曲线,这块面积可能是相同的,即有相同的基尼系数。

  现举例说明,见下表。此例中,情况1、情况2的洛伦兹曲线分别见下图中曲线L1、L2。如下图所示,L1与L2所表示的收入分配结构显然不同,情况2的洛伦兹曲线比情况1的洛伦兹曲线偏向上,L1中的低收入群体相对贫困程度要远远高于L2所对应的分配结构,如果从扩大内需和保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于L1所描述的情形采取调整收入结构的政策措施,从而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更为迫切。但根据基尼系数的定义,由这两条曲线所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是相等的,如果仅依据基尼系数,政策制定者就无法作出最为合理的决策。对此问题,Wilson(1987)曾经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美国有关资料研究后发现,由于在黑人与白人间收入差异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黑人家庭之间收入水平出现了趋同,实际计算的基尼系数却是缩小的,此时的基尼系数可能低估了美国居民的贫富差异程度。他进一步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正是由于与基尼系数所对应的洛伦兹曲线的非唯一性,因而,用基尼系数反映贫富差距不够准确,至少是不够全面的。社会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是由两种收入分配间的差距造成的,一种是由收入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入而形成的差距;另一种是由收入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入而形成的差距。基尼系数计算的是这两种差距的总和,但不能反映出这两种差距各自的大小程度。

两种情况下的洛伦兹曲线
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基尼系数
组号123基尼系数
情况1收入I1/63/62/613/36
人口P3/62/61/6
情况2收入I1/62/63/613/36
人口P2/63/61/6

基尼系数的案例[4]

  【案例9—3】我国的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调节

  案例适用: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案例来源:自编

  案例内容: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最小为“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则表示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

  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在o.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基尼系数在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中国的全国居民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2004年0.472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并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中国贫富差距未来lO年还将继续拉大。

  2007年8月8日,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减少不平等,中国需要具有包容性的增长》的新闻稿并公布了《亚洲的分配不均》的研究报告,在22个纳入亚行研究范围的国家中,中国勇夺贫富差距之冠,在衡量分配不平等的两个常见指标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国是11倍,高出其他国家一大截;基尼系数,2004年中国的数值是0.4725,仅比尼泊尔的0.4730低微小,远远高于印度、韩国、台湾。亚行指出,从1993年到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07扩大到0.473,已达到拉丁美洲的平均水平,不得不让人怀念“公平的增长”的典范:韩国和中国台湾。

国家/地区最高20%人口收入/最低20%人口收入基尼系数
中国11.37倍0.4725
尼泊尔9.47倍0.4730
菲律宾9.11倍0.4397
土库曼斯坦8.33倍0.4302
泰国7.72倍0.4196
马来西亚7.7倍0.4033
柬埔寨7.04倍0.3805
斯里兰卡6.83倍0.4018
越南6.24倍0.3708
中国台湾6.05倍0.3385
阿塞拜疆5.95倍0.3650
哈萨克斯坦5.61倍0.3383
印度5.52倍0.3622
印度尼西亚5.52倍0.3430
韩国5.47倍0.3155
蒙古5.44倍0.3284
老挝5.4倍0.3463
塔吉克斯坦5.14倍0.3263
亚美尼亚5.08倍0.338
文莱5.03倍0.3408
巴基斯坦4.46倍0.3118
吉尔吉斯4.43倍0.303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基尼系数. 维基百科
  2. 韦森. 入世的政治—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思想之旅[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57(006):117-129.
  3. 3.0 3.1 彭升.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与公平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4. 于善波.西方经济学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0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基尼系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36.34.181.* 在 2017年9月22日 10:50 发表

回复评论
42.92.172.* 在 2020年3月8日 11:29 发表

2020了,不知道如今基尼系数如何……

回复评论
222.131.164.* 在 2020年5月12日 16:19 发表

基尼系数这个东西,感觉全靠统计方法来调整数值高低。

回复评论
58.247.22.* 在 2020年10月16日 19:41 发表

基尼指数并不是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是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的,并且有著作《基尼系数的父权认证》

回复评论
Llyn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0月19日 11:45 发表

58.247.22.* 在 2020年10月16日 19:41 发表

基尼指数并不是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是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的,并且有著作《基尼系数的父权认证》

已添加争议内容…目前有关证据尚且不足,如果有相关内容,欢迎提供修改~

回复评论
M id af50d3f357f00a977381b958c6265a27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2月16日 23:35 发表

现在得到0.5以上了吧

回复评论
M id 919ba0a158af82985d4d09f84ec2078e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月13日 16:15 发表

现在有更新的数据吗?

回复评论
陈cc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月13日 18:06 发表

M id af50d3f357f00a977381b958c6265a27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2月16日 23:35 发表

现在得到0.5以上了吧

可查到的最新是2019年,为0.465

回复评论
陈cc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月13日 18:06 发表

最新的,可查到的是2019年,为0.465

回复评论
221.176.167.* 在 2022年3月26日 09:18 发表

M id 919ba0a158af82985d4d09f84ec2078e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月13日 16:15 发表

现在有更新的数据吗?

统计局不发布了,隐藏

回复评论
120.238.32.* 在 2022年5月19日 10:19 发表

221.176.167.* 在 2022年3月26日 09:18 发表

统计局不发布了,隐藏

秀啊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