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網路外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網路外交

  網路外交是指在信息時代條件下,國際行為體為了維護和發展自己的利益,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網路平臺而開展的對外交往、對外宣傳和外交參與等活動。網路外交以維護和發展國際行為體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諸方面利益為目的,主要包括國際行為體之間通過網路而開展的外事交往、對外傳播政治參與等。

網路外交的產生與發展

  網路外交最早產生於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2003年10月,美國國務院成立了“網路外交辦公室”,以保證美國外交政策迅速落實執行。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美國“網路外交”的運用及內涵有了明顯的質變。奧巴馬不但在其競選中充分利用網路,而且執政後也將其應用於國家外交中。今年3月20日,奧巴馬在伊朗傳統節日之際,通過YouTube向伊朗發表視頻講話,向伊朗人民表示問候,並重申美國新一屆政府願意解決同伊朗存在的分歧,希望尋求與伊朗建立一種“建設性”關係。國務卿柯林頓·希拉里更是全力推行“互聯網外交”戰略,主張美國的全球外交推動不只靠外交人員,還要靠“全民網路外交”,鼓勵美國公民與外國人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實現美國的部分外交戰略。她指出,這便是軟實力的精髓所在。美軍一位前情報官員通過《環球時報》直白地表達了他的觀點:“中情局突然發覺,通過互聯網輸送美國的價值觀,遠比派特工到目標國家或培養認同美國價值觀的當地代理人更容易。”

  可見,美國網路外交的目的是變美國價值觀為普世價值觀、變美國的新聞標準為唯一正確標準,為實現美國戰略目標製造國際輿論壓力,進而在別國為當地政府製造國內輿論壓力乃至動亂。

網路外交的特點[1]

  網路外交的基本特點是由網路的基本特點決定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而

  1.行為體的個體化

  網路的單一終端接收特征,導致了權力向個人的分散,並決定了網路行為主體主要是個人,只有少數是組織(如作為整體的網站)。從現實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的網路直接使用權都掌握在非國家力量手中,網路世界里的行為體多為個體而非團體[7j。在分析網路外交性質和制定網路外交戰略時,必須考慮這一特性。

  2.心靈直達性

  網路具有溝通心靈的直接性。電子網路打破了傳統溝通壁泉,可以將膚色、種族、地域等要素完全屏蔽和忽略,使人們直接對話和平等溝通成為可能。通過語言和信息的交互,即使是之前毫不相識的人們,也可以就特定問題進行朋友式、便捷式的深入交流,並直接影響其內心世界和價值觀。這也為國際政治心理學的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3.即時互動性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各類信息以光速在不同接收終端之間進行瞬時傳遞。一項外交政策在實施中,幾乎可以同步地收到其反饋信息。這有利於監控政策實施進程、及時進行政策調整,並且做出合乎時宜的解釋與安撫決定,大大地提高了外交信息傳遞效率和提高了風險預警能力。同時,國家間的網路互動模式和國際事件的線上曝光清晰度,能夠同步而又動態地密集展現各國外交的微妙差別和行為體在事件進程當中採用的政策變革優先選項。這種信息的綜合與渠道化採集,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和簡報資源,讓人們不僅能對信息文本本身一口瞭然,而且能同步追蹤信息是怎樣被打包和傳遞的,以及信息的受眾是誰。

網路外交的機制[2]

  根據政府在網路外交中角色差異(直接還是間接)和信息網路社會屬性(官方還是非官方)不同,可以將網路外交的運行機制劃分為四種:一是政府直接利用政府管理的網路工具開展的虛擬外交,這是形式上的網路外交,實質上的現代外交;二是政府直接利用政府管理的網路工具開展的社會網路外交;三是政府直接利用非政府的網路工具開展的線上外交;四是政府間接利用非政府的網路工具開展的社會網路外交,這是網路技術WEB2.0基礎上網路外交的更高級形態。

網路外交的形式[2]

  由於政府直接利用其管理的網路工具和間接利用非政府的網路工具開展的社會網路外交在性質上均屬於社會網路外交,差異僅僅在於網路技術水平WEB1.0與WEB2.0上,故在外交形態上,可以劃分為虛擬外交、線上網路外交和社會網路外交三類。

  1.政府虛擬外交

  虛擬外交(virtual diplomacy)是最初級形態的網路外交,它是將現實外交虛擬化,建立與現實外交相對應的虛擬外交世界,包括建立與現實外交系統相匹配的虛擬外交系統,廣泛運用電腦網路數據處理軟體系統處理外交事務,開展虛擬的公共外交等(如圖1所示),塑造在虛擬世界中的外交形態,實現一個國家的外交議程。在運行機制上,虛擬外交沿著三個維度展開。

  Image:虚拟外交示意图.png

  一是團隊虛擬。在駐外使館建設方面,傳統上,建立一個新駐外使館或外交據點所需時間短則數周,長則數月甚至以年來計算。而在信息時代,只要一張機票、一臺筆記型電腦、幾部電話,再加上一本外交護照,外交人員便可以“隨到隨上工(hit the ground and run)”。比如,在具體外交事務辦案上,在現代外交的等級化官僚體系下,外交官往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地理上的障礙使得若身不在當地則無法負責該地的工作,外交工作的進行常牽涉距離、人員調度及聯繫不便等困難,而在信息時代,不必像過去那樣將所有的人馬都集合在事件發生地,網路化作業己經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駐在不同地方的外交人員可以相互將其專才結合組成虛擬外交工作團隊,藉由遍佈世界各地的網路聯接,一同處理正在發生的國際議題,構成一個包含眾多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學術機構的統一網路和虛擬團隊,匯聚集體智慧處理同一問題。實踐證明,在外交談判、調研、辦案以及其他溝通事務中,各國都在積極推動通過互聯網系統強化分佈世界各地的駐外據點及海外工作小組之間的聯繫,使得外交談判和交涉活動藉助互聯網系統如同置身於同一棟大樓中工作一般便利。在印度洋海嘯救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此種虛擬外交開始受到眾多國家的重視。

  二是過程虛擬。隨著信息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各國外交部門紛紛提出建設虛擬外交的長期規劃,採用符合時代潮流的信息科技應用於外交行政過程。在外交部門建立可將危險性降低至可容忍程度的信息傳播體系或者區域網,在每位外交官桌上安裝一臺電腦終端機,使其可收發電子信件,連接互聯網以進入全球信息網獲取資料,並能進入官方鏈接,同時為了確保機密性資料的安全性,此類資料的讀取與傳遞應使用密碼來加以保護。而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則有賴於電腦及安全專家來解決,推進外交運行的智能化。為了提高外交的機動性、加強對緊急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臨時的溝通網路,不少國家還配備了專門的衛星電話和無線網卡,努力推進外交互動的即時化和智能化。

  三是對象虛擬。通過外交互動的網路化和公眾互動的網路化,外交對象也被虛擬化了。各國通過虛擬外交系統儘可能地搜集東道國社會精英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社會聯繫、利益集團背景、個人性格愛好、意識形態、政策態度等相關信息,在分析和整理上加強電子電腦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加強對信息的科學整理,加強對編碼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存儲、整理、開發、規劃、利用的戰略管理,以提供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為主,有效滿足外交的信息需求。2010年7月25日,美國維基泄密外交檔案透露,美國政府指令要求美國外交官收集聯合國人員的電子郵件地址、電話、傳真和尋呼機號碼、信用卡明細等。有關聯合國高層官員所用通信系統的技術細節也在收集之列,例如,通信中所用密碼和個人密鑰,甚至生物信息,包括脫氧核糖核酸(DNA)、指紋和眼球虹膜。加拿大政府通過一種叫做“WIN Export”的軟體包將加拿大1200多個海外的貿易辦事處相連接,提供加拿大出口廠商各項服務,特別是與海外買主的聯繫,國外買主透過“WIN Export”每年向加拿大廠商提出超過10萬筆的訂單,證明"WINExport”確實發揮其功效。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政府項目參與者納入統一的資料庫,定期向參與者電子信箱中發送政務信息,施加影響。

  此外,在虛擬外交中,許多國家甚至通過“電腦數字空間”將其理念(如民主價值、文化特色)傳播至世界各地,企圖影響他國人民的看法及行為,尤其是對於小國,虛擬外交是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彌補外交資源不對稱劣勢的一個重要戰略工具。

  2.網路線上外交

  與虛擬外交表現為政府自導自演的外交形式不同的是,網路線上外交(diplomacyonline)是一種自導他演的外交。政府一般會隱身幕後,以一副超然事外的姿態出現,間接導演和指揮外交事件的節奏和進程,依靠獨立網站和商業性網站臺前操盤,通過依托非官方的互聯網平臺挑起社會公眾輿論的爭論,或者通過暗中支持網路跨國公司的商業行為在海外開展社會抗爭,激勵海外的社會運動,以推行特定的外交議程。與虛擬外交相比,網路線上外交在本質上己經不再屬於現代職業外交,而是委托以非政府組織身份和麵貌出現的獨立網站和網路公司從事的外交(見圖2)。

  Image:网络在线外交示意图.png

  近年來,通過組織外交人員喬裝改扮進軍網路社區鼓動輿論以實現外交議程的做法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加拿大在2001年以來開展的大規模網上對話活動。2003年1-5月,加拿大外交部推出一項涵蓋範圍極廣的“外交政策對話”活動,外交和國際貿易部發表了一份概括當前加拿大政府外交政策和相關問題的對話文件,並創建了一個電子對話的網站,加拿大民眾可以從網站上下載相關文件,並把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通過發帖子的形式展開討論。①除此之外,加拿大外交和國際貿易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門先後在全國召開了一系列學術討論會和專家圓桌會議,共同討論電子對話中提出的問題,並及時在網站上反饋。據統計,在不到4個月內,先後有62500個用戶訪問,對話文件被下載了28000次,將近有2000多人參與網上論壇,對相關問題有3500個回覆意見。網路成為加拿大很重要的一個外交工具,在支持國際禁雷運動問題上,通過的“握太華進程”是加拿大線上網路外交的一個傑出作品。

  加拿大的做法激勵了各國外交部門。2006年1月8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在喬治城大學發表演講,號召廣大外交官要積極開展網路對話,製造有利於美國的海外輿論。近年來,美國加大線上網路外交,在各國互聯網上操縱議題,以推動美國外交的議程,在伊朗選舉以及摩爾多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社會事件中,社會網路都扮演了令人側目的角色。

  關於支持網路公司在海外以商業行為政治化為主要形式掀起海外輿論紛爭和社會抗爭的典型案例是2010年美國政府在“谷歌事件”中的表現。2010年1月,美國谷歌公司在公司網站上放出“谷歌退出中國”的言論後,立即引發了網路上支持谷歌網站的‘℃粉”和擁護百度網站的“百粉”展開網上論戰,火藥味十足的交鋒充斥論壇博客。幾天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發表了“互聯網自由”的講話,美國白宮也表態力挺谷歌公司,引發了中美關係中一次意外動蕩,觀點相左的兩派之間的交鋒言辭激烈,甚至給對方陣營貼上“愛國”、‘賣國”的標簽。⑤近年來,美國以“網路自由”為藉口,支持谷歌公司、推特公司以商業行為的面貌等對其他國家的互聯網政策施加社會壓力,逐漸成為美國網路外交的一種重要形式。相比由美國政府直接出面干涉別國內政的舉動,此種網路外交手法更加隱蔽,更加具有迷惑性。

  3.社會網路外交

  社會網路外交是迄今為止最發達和最成熟的網路外交形式,它的主體是通過網路工具動員起來的社會運動。在此種網路外交形態中,政府己經完全隱身為非官方的行為體,己經分不出誰是政府官員,誰是普通百姓。所有的參與者均通過網路匿名的方式加入網路大軍,他們依然執行著一個國家的外交使命。近年來,在中亞各國的“顏色革命”、泰國紅衫軍運動、全球反戰運動的背後都有各國政府的影子。

  儘管人們日益重視互聯網在外交中擔負的收集和共用信息、談判、溝通和其他功能,但仍然很少有人關註運用網路2.0技術所推動的社會網路外交機制。就像You-tube,Facebook,TwitterSMS等2.0工具能夠動員起來強大的力量一樣,網路外交也體現在運用網路系統所建立起來的e一mail群、哥本哈根大會上的全球視頻會議、美國國務院的DiploWiki群、瑞士外交部門的世界聊天(World Chat)社區、中國的開心001網、優酷網人人網等開放溝通機制上,這些機制將眾多積極分子、非政府組織在世界範圍內組織和動員起來,構成了威力巨大的外交力量,左右著全球政策的走向(具體參見圖3)。

  Image:社会网络外交示意图.png

  事實上,社會網路外交早在2000年就己經開始了。當時,處於節省預算的考慮,美國柯林頓政府的情報處處長約瑟夫·達菲(Joseph Duffey)把美國新聞署的一些行動從印刷刊物搬到了電子平臺上,依托文化和交換項目以及國際信息項目(IIP),建立了一個虛擬的社會網路,服務於美國公共外交,後來美國國務院將這一做法在國務院系統做了推廣。與此同時,隨著網路2.0技術的普及,2003年以來在社會上也涌現出了大量在2.0技術基礎上的社交網站,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dendste:等網站為代表,它們以博客(Blog),TAG,SNS,RSS、維基(Wiki)等社會軟體的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在網民中建立起來體現開放一平等關係、參與一集體智慧、分享一學習型組織、創造一創新化等網路2.0精神的社會網路,並涌現出了Youtube、推特網(Twitter),聚友網(MySpace)、臉譜網(FaceBook)等網站和其他互動式媒體工具網站來與持續擴張的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圈子進行交流。例如,臉譜網就是這樣一個站點:用戶創建一個個人檔案,增加聯絡人作為“好友”列表,同時加入感興趣小組(比如說,關於家庭園藝或支持某位政治候選人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貼出個人信息或創建一個小區,這也是從美國使館到聯邦調查局等各級政府組織己經做的。目前,Facebook上經常被公眾點擊的頭5個政府網站是:(1)白宮;(2)美國海軍陸戰隊;(3)美國軍隊;(4)美國疾病控制中心;(5)國務院。

  以推特為代表的微博外交更能體現網路2.0外交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特征,無數由用戶自行粘貼和編輯的信息幾乎即時發送,如潮水般傾瀉到信息版上,令人應接不暇。推特是網路上50個最受歡迎的站點之一,每個月從平均5500萬用戶那裡獲得信息。用戶(無論是個人、政府機構或私人組織)都可以創建一個賬戶,發送不超過140字的短消息給推特訂閱者。顯然,美國使館和國務院己經看到了社交網站輔助公共外交上的潛力,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的美國使館都有臉譜網頁面,提供關於美國和美國文化的信息,受眾是12-26歲年齡段的青年。國務院的“外交官隨筆(Dipnote)”博客的推特賬戶有8986個“粉絲”,推特用戶接收Dipnote用手機簡訊方式發送的推語,將外交政策、汽車召回、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公眾感興趣的信息送到成員手機中。在2009年奧巴馬訪華前後,美國駐華使館通過召開“微博吹風會”、網路直播、博客、視頻、Youtube、推特、臉譜網視頻會項目等形式將美國在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國外受眾及美國使館連接起來,對中國民眾和政府施加影響。這是公開的微博外交,還有大量的網路外交官喬裝改扮,混跡於眾多社交網路,甚至藉助於網路分身術,同時在若幹社區製造議題,左右輿論,此種外交更具隱蔽性和殺傷力。

網路外交的趨勢[2]

  網路外交是一個新事物,迄今為止,學界對於網路社會的發展究竟對外交具有多大的影響力、網路是否改變了現代外交的形態、網路外交的未來前景如何等問題仍然眾說紛紜。現實主義者認為,所謂的網路外交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網路外交以信息技術為傳統的“權力政治”游戲提供了新的工具,可能會改變“權力政治的劇情”,但不會改變“權力政治的基石”,也不會帶來外交游戲規則的改變,最多不過是從“硬實力”戰場轉移到了“軟實力”戰場。至於那些新出現的跨國公司、全球媒體公民社會部門、宗教團體和女性社群等,更不會決定國際政治的方向,似乎沒有多大必要去重視它們的網路外交。自由主義者則把信息技術的發展看做是“自由民主的先知”,認為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將會通過擴大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減少當前國際社會中的不安全問題,形成所謂的“多元安全共同體”。因此,自由主義者認為,只要通過網路外交增進國際信息傳播和相互理解,就會跨越衝突的壁壘,形成共同的理解和認同。新馬克思主義者質疑信息技術背後的深藏在全球市場體系中的權力結構,看重其所造成的非經濟後果,認為網路外交不過是擴展了的意識形態外交工具。傳播理論學者對網路外交持一種“中介理論(medium theory)”觀點,認為信息技術創造了一種新的虛擬環境,具有複雜的社會政治後果,帶來了主權的彌散、國家形態的變遷以及跨國商業和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網路外交將成為國家轉型的一個必然的制度後果。

  社會各界對網路外交看法不一,核心還是在於對信息網路傳播基礎發展和網路社會的潛力看法不一。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整個社會的網路化和信息化確實是不可逆轉的,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外交形式上,網路外交都將不可避免地逐漸走向成熟。具體來說,網路外交的未來將沿著三個維度展開:

  (一)價值原則

  在價值原則上,將從現代外交價值強調單一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導向轉化為網路外交兼顧多元社會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導向並重。網路外交的成長是一個“技術一體化”和“社群碎片化”並行不悖的過程,外交越來越藉助網路世界的一體化領域展開而變得日益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整體,人類共同利益至上的價值原則必將得到弘揚;同時,在一體化的網路平臺上跳動的卻是多樣化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和社會認同,外交服務於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共識遭到多樣化認同的侵蝕。受此社會生態的影響,網路外交不得不主動適應多元化和多樣化認同,尊重社會利益多樣化的原則,弘揚人類共同利益的精神。無論某一國家接受與否,這一趨勢都將隨著信息化的進程而不可抗拒,在網路平臺上的外交將更多倡導理想主義色彩的觀念。近年來,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全球核安全峰會、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的網路外交,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網路外交輿論和現實外交輿論不一致的傾向,各國在現實外交舞臺和網路外交空間中的表現也不一致,關起門來在國家主權和利益問題上寸步不讓,一旦打開門就會表現出悲天憫人的道義情懷、大唱道德倫理的高調。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信息網路社會造成的,也是網路外交發展的一個趨勢。

  (二)組織體制

  在組織體制上,網路外交將從等級制金字塔結構向複雜網路結構轉型。從世界政治經濟整體來說,在網路世界,任憑一個國家的實力多麼強大,也難以從根本上掌控全球信息流動的格局,都不得不把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積極分子等早先屬於外圍的社會力量納入外交體制,對迄今為止各國普遍存在的由最高領導人群體掌控外交的金字塔型體制形成強有力的衝擊。為了適應信息社會對外交便捷性、靈活性和互動性的要求,外交組織體制向著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網路結構轉型是大勢所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和平研究所、史汀生中心等智庫對虛擬外交的研究都表明,創建一個更加開放的外交環境,採取一套有紀律的協調管理模式,重建專業主義的網路化結構是一項重要戰略。從一個國家來說,構建一個由政府、跨國公司、全球媒體和全球公民社會部門共同參與的網路外交體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共同要求,只要一個國家的外交體制進入網路空間,這一轉型都將是遲早的事。

  (三)運行機制

  在運行機制上,網路外交從官方一元交流、談判、達成協議的單一問題解決路徑轉化為官方一非官方多元主體均參與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樣化問題解決路徑。網路技術的普及降低了社會行為體參與外交的門檻,網路外交的主體多元化了,政府、組織、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參與網路外交活動。同時,網路外交的主體雖然多元,但其身份具有隱蔽性,在網路上,它可能只是網民甲、乙、丙,現實社會中的真實身份和意圖很容易被隱去,即便是一國首腦,也可以通過匿名隱身在網路空間中煽動一場波瀾壯闊的民意潮水,絲毫不會被察覺。因此,隨著外交網路化的深入,外交的定義越來越取決於網路外交參與者自身內心的政治信念和彼此共同的外交願景,除了外交系統的靈魂依舊是為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而努力的高貴之外,網路外交的其他方面都將日益失去官方外交的色彩,向著非官方的多元主體參與交流、博弈與合作的機制前進,現代外交那種一切按照官方正式腳本運作、且完全將外交談判活動局限在官方內部的運行機制將成為一種落後的外交邏輯,外交越來越呈現出官方和非官方外交兩翼齊飛的格局。

網路外交的現狀及對策[3]

中國網路外交的現狀

  自1987年中國首次接入互聯網以來,網路對國家內政與外交事業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政府在利用網路外交獲取軟權力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泣川抗震救災、奧運宣傳及應對烏魯木齊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等,中國政府都成功地藉助網路平臺,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自身的軟實力。但對比全球網路外交的發展現狀,中國仍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其一,中國的網路主權信息主權面臨擠壓。網路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網路核心技術都掌握在他們乎中,特別是美國。全球網路最密集的地方集中於歐美,網路運行的規則也由美國主導,在網路信息的流量上英語則更是占據絕對優勢,中文幾乎沒有發言權。這在客觀上決定了網路外交事實上的不平等,我們處於被動和受制於人的地位。

  其二,中國網路外交的主體單一。主要集中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外交部等政府部門,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等由政府直接領導的網路新聞媒體。儘管中國網民數量己達2.1億,僅以五百萬之差低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但他們的網路外交行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導與控制理性不足。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網路外交的另一主體—非政府組織發揮作用不夠,這使得中國網路外交的民間力量一直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難以為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其三,中國對網路外交的認識和利用還遠遠不夠。中國網路外交的思維定位還不夠準確,宣傳性質濃厚,公關意識欠缺,主動性較差,形式單一,通過網路平臺的良性互動和交流仍遠遠不夠。其四,中國網路外交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利用度明顯不夠。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網路外交應該是底蘊十足和豐富多彩的,但目前中國對外傳播更多的,似乎僅僅局限於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

  此外,中國網路媒體管理方式遠不如西方,體制僵化,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跟蹤不夠密切。同時,中國對網路外交的理論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僅限於零星探討,在國際學術界更是沒有自己的聲音。

中國發展網路外交的對策

  就整體而言,中國的網路外交從實踐到理論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應加強網路信息技術研發和利用,力爭在影響未來網路發展走向的核心技術上取得一些關鍵的突破,以便在未來新的全球網路規則中取得一定的發言權,避免完全被動的局面。

  其次,加強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發佈工作,做大、做強網路主流媒體,引導網路輿論。必須重點扶持擁有大量人力、物力及專業信息處理能力的網站,保證網路資源的真實性、時效性和透明性,使國內外民眾能夠在第一時間聽見中國的聲音,看到中國政府的動作,以便更好地為將來的外交決策提供參考。

  第三,在網路外交的主體方面,要加強引導,著力做大、做強網路外交群體,儘可能地加快發展屬於自己的民間網路外交力量,努力構建和諧網路社會。

  第四,應全面推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加快民族文化網路化、產業化現代化和世界化的步伐,並使之與西方優秀文化相融合,與現代文明發展相結合,與當前外交理論和實踐的需要相配合,以強化國家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貫徹“讓中國瞭解世界”與“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宗旨,努力使外國民眾體會和認可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念與高尚的道德追求。

  第五,在網路外交的利用和體制方面,應樹立交往意識,淡化宣傳色彩。從對方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接受的實際出發,進行換位思考,按照求同存異的原則,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在網路領域中贏得外交聲譽。應根據網路外交本身特點,量身打造符合其發展規律和中國實際的管理模式,既保證其導向正確,又促使其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 白續輝,廖金寶.網路外交的興起與實踐[N].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5
  2. 2.0 2.1 2.2 趙可金.網路外交的興起:機制與趨勢[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5)
  3. 張驥,羅海龍.網路外交及中國政府的應對之策[J].領導之友,2009(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赵丽娜,Tracy,Mis铭,苏青荇,刘维燎,otf125,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網路外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