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0个条目

网络外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网络外交

  网络外交是指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国际行为体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而开展的对外交往、对外宣传和外交参与等活动。网络外交以维护和发展国际行为体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利益为目的,主要包括国际行为体之间通过网络而开展的外事交往、对外传播政治参与等。

网络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外交最早产生于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2003年10月,美国国务院成立了“网络外交办公室”,以保证美国外交政策迅速落实执行。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网络外交”的运用及内涵有了明显的质变。奥巴马不但在其竞选中充分利用网络,而且执政后也将其应用于国家外交中。今年3月20日,奥巴马在伊朗传统节日之际,通过YouTube向伊朗发表视频讲话,向伊朗人民表示问候,并重申美国新一届政府愿意解决同伊朗存在的分歧,希望寻求与伊朗建立一种“建设性”关系。国务卿克林顿·希拉里更是全力推行“互联网外交”战略,主张美国的全球外交推动不只靠外交人员,还要靠“全民网络外交”,鼓励美国公民与外国人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实现美国的部分外交战略。她指出,这便是软实力的精髓所在。美军一位前情报官员通过《环球时报》直白地表达了他的观点:“中情局突然发觉,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

  可见,美国网络外交的目的是变美国价值观为普世价值观、变美国的新闻标准为唯一正确标准,为实现美国战略目标制造国际舆论压力,进而在别国为当地政府制造国内舆论压力乃至动乱。

网络外交的特点[1]

  网络外交的基本特点是由网络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而

  1.行为体的个体化

  网络的单一终端接收特征,导致了权力向个人的分散,并决定了网络行为主体主要是个人,只有少数是组织(如作为整体的网站)。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网络直接使用权都掌握在非国家力量手中,网络世界里的行为体多为个体而非团体[7j。在分析网络外交性质和制定网络外交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一特性。

  2.心灵直达性

  网络具有沟通心灵的直接性。电子网络打破了传统沟通壁泉,可以将肤色、种族、地域等要素完全屏蔽和忽略,使人们直接对话和平等沟通成为可能。通过语言和信息的交互,即使是之前毫不相识的人们,也可以就特定问题进行朋友式、便捷式的深入交流,并直接影响其内心世界和价值观。这也为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即时互动性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各类信息以光速在不同接收终端之间进行瞬时传递。一项外交政策在实施中,几乎可以同步地收到其反馈信息。这有利于监控政策实施进程、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并且做出合乎时宜的解释与安抚决定,大大地提高了外交信息传递效率和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同时,国家间的网络互动模式和国际事件的在线曝光清晰度,能够同步而又动态地密集展现各国外交的微妙差别和行为体在事件进程当中采用的政策变革优先选项。这种信息的综合与渠道化采集,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和简报资源,让人们不仅能对信息文本本身一口了然,而且能同步追踪信息是怎样被打包和传递的,以及信息的受众是谁。

网络外交的机制[2]

  根据政府在网络外交中角色差异(直接还是间接)和信息网络社会属性(官方还是非官方)不同,可以将网络外交的运行机制划分为四种:一是政府直接利用政府管理的网络工具开展的虚拟外交,这是形式上的网络外交,实质上的现代外交;二是政府直接利用政府管理的网络工具开展的社会网络外交;三是政府直接利用非政府的网络工具开展的在线外交;四是政府间接利用非政府的网络工具开展的社会网络外交,这是网络技术WEB2.0基础上网络外交的更高级形态。

网络外交的形式[2]

  由于政府直接利用其管理的网络工具和间接利用非政府的网络工具开展的社会网络外交在性质上均属于社会网络外交,差异仅仅在于网络技术水平WEB1.0与WEB2.0上,故在外交形态上,可以划分为虚拟外交、在线网络外交和社会网络外交三类。

  1.政府虚拟外交

  虚拟外交(virtual diplomacy)是最初级形态的网络外交,它是将现实外交虚拟化,建立与现实外交相对应的虚拟外交世界,包括建立与现实外交系统相匹配的虚拟外交系统,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处理外交事务,开展虚拟的公共外交等(如图1所示),塑造在虚拟世界中的外交形态,实现一个国家的外交议程。在运行机制上,虚拟外交沿着三个维度展开。

  Image:虚拟外交示意图.png

  一是团队虚拟。在驻外使馆建设方面,传统上,建立一个新驻外使馆或外交据点所需时间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以年来计算。而在信息时代,只要一张机票、一台笔记型计算机、几部电话,再加上一本外交护照,外交人员便可以“随到随上工(hit the ground and run)”。比如,在具体外交事务办案上,在现代外交的等级化官僚体系下,外交官往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地理上的障碍使得若身不在当地则无法负责该地的工作,外交工作的进行常牵涉距离、人员调度及联系不便等困难,而在信息时代,不必像过去那样将所有的人马都集合在事件发生地,网络化作业己经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驻在不同地方的外交人员可以相互将其专才结合组成虚拟外交工作团队,借由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联接,一同处理正在发生的国际议题,构成一个包含众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的统一网络和虚拟团队,汇聚集体智慧处理同一问题。实践证明,在外交谈判、调研、办案以及其他沟通事务中,各国都在积极推动通过互联网系统强化分布世界各地的驻外据点及海外工作小组之间的联系,使得外交谈判和交涉活动借助互联网系统如同置身于同一栋大楼中工作一般便利。在印度洋海啸救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此种虚拟外交开始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

  二是过程虚拟。随着信息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各国外交部门纷纷提出建设虚拟外交的长期规划,采用符合时代潮流的信息科技应用于外交行政过程。在外交部门建立可将危险性降低至可容忍程度的信息传播体系或者局域网,在每位外交官桌上安装一台计算机终端机,使其可收发电子信件,连接互联网以进入全球信息网获取资料,并能进入官方链接,同时为了确保机密性资料的安全性,此类资料的读取与传递应使用密码来加以保护。而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则有赖于计算机及安全专家来解决,推进外交运行的智能化。为了提高外交的机动性、加强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临时的沟通网络,不少国家还配备了专门的卫星电话和无线网卡,努力推进外交互动的即时化和智能化。

  三是对象虚拟。通过外交互动的网络化和公众互动的网络化,外交对象也被虚拟化了。各国通过虚拟外交系统尽可能地搜集东道国社会精英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联系、利益集团背景、个人性格爱好、意识形态、政策态度等相关信息,在分析和整理上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对信息的科学整理,加强对编码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存储、整理、开发、规划、利用的战略管理,以提供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为主,有效满足外交的信息需求。2010年7月25日,美国维基泄密外交档案透露,美国政府指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收集联合国人员的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传真和寻呼机号码、信用卡明细等。有关联合国高层官员所用通信系统的技术细节也在收集之列,例如,通信中所用密码和个人密钥,甚至生物信息,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指纹和眼球虹膜。加拿大政府通过一种叫做“WIN Export”的软件包将加拿大1200多个海外的贸易办事处相连接,提供加拿大出口厂商各项服务,特别是与海外买主的联系,国外买主透过“WIN Export”每年向加拿大厂商提出超过10万笔的订单,证明"WINExport”确实发挥其功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政府项目参与者纳入统一的数据库,定期向参与者电子信箱中发送政务信息,施加影响。

  此外,在虚拟外交中,许多国家甚至通过“计算机数字空间”将其理念(如民主价值、文化特色)传播至世界各地,企图影响他国人民的看法及行为,尤其是对于小国,虚拟外交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弥补外交资源不对称劣势的一个重要战略工具。

  2.网络在线外交

  与虚拟外交表现为政府自导自演的外交形式不同的是,网络在线外交(diplomacyonline)是一种自导他演的外交。政府一般会隐身幕后,以一副超然事外的姿态出现,间接导演和指挥外交事件的节奏和进程,依靠独立网站和商业性网站台前操盘,通过依托非官方的互联网平台挑起社会公众舆论的争论,或者通过暗中支持网络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在海外开展社会抗争,激励海外的社会运动,以推行特定的外交议程。与虚拟外交相比,网络在线外交在本质上己经不再属于现代职业外交,而是委托以非政府组织身份和面貌出现的独立网站和网络公司从事的外交(见图2)。

  Image:网络在线外交示意图.png

  近年来,通过组织外交人员乔装改扮进军网络社区鼓动舆论以实现外交议程的做法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加拿大在2001年以来开展的大规模网上对话活动。2003年1-5月,加拿大外交部推出一项涵盖范围极广的“外交政策对话”活动,外交和国际贸易部发表了一份概括当前加拿大政府外交政策和相关问题的对话文件,并创建了一个电子对话的网站,加拿大民众可以从网站上下载相关文件,并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通过发帖子的形式展开讨论。①除此之外,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先后在全国召开了一系列学术讨论会和专家圆桌会议,共同讨论电子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在网站上反馈。据统计,在不到4个月内,先后有62500个用户访问,对话文件被下载了28000次,将近有2000多人参与网上论坛,对相关问题有3500个回复意见。网络成为加拿大很重要的一个外交工具,在支持国际禁雷运动问题上,通过的“握太华进程”是加拿大在线网络外交的一个杰出作品。

  加拿大的做法激励了各国外交部门。2006年1月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讲,号召广大外交官要积极开展网络对话,制造有利于美国的海外舆论。近年来,美国加大在线网络外交,在各国互联网上操纵议题,以推动美国外交的议程,在伊朗选举以及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社会事件中,社会网络都扮演了令人侧目的角色。

  关于支持网络公司在海外以商业行为政治化为主要形式掀起海外舆论纷争和社会抗争的典型案例是2010年美国政府在“谷歌事件”中的表现。2010年1月,美国谷歌公司在公司网站上放出“谷歌退出中国”的言论后,立即引发了网络上支持谷歌网站的‘℃粉”和拥护百度网站的“百粉”展开网上论战,火药味十足的交锋充斥论坛博客。几天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互联网自由”的讲话,美国白宫也表态力挺谷歌公司,引发了中美关系中一次意外动荡,观点相左的两派之间的交锋言辞激烈,甚至给对方阵营贴上“爱国”、‘卖国”的标签。⑤近年来,美国以“网络自由”为借口,支持谷歌公司、推特公司以商业行为的面貌等对其他国家的互联网政策施加社会压力,逐渐成为美国网络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相比由美国政府直接出面干涉别国内政的举动,此种网络外交手法更加隐蔽,更加具有迷惑性。

  3.社会网络外交

  社会网络外交是迄今为止最发达和最成熟的网络外交形式,它的主体是通过网络工具动员起来的社会运动。在此种网络外交形态中,政府己经完全隐身为非官方的行为体,己经分不出谁是政府官员,谁是普通百姓。所有的参与者均通过网络匿名的方式加入网络大军,他们依然执行着一个国家的外交使命。近年来,在中亚各国的“颜色革命”、泰国红衫军运动、全球反战运动的背后都有各国政府的影子。

  尽管人们日益重视互联网在外交中担负的收集和共享信息、谈判、沟通和其他功能,但仍然很少有人关注运用网络2.0技术所推动的社会网络外交机制。就像You-tube,Facebook,TwitterSMS等2.0工具能够动员起来强大的力量一样,网络外交也体现在运用网络系统所建立起来的e一mail群、哥本哈根大会上的全球视频会议、美国国务院的DiploWiki群、瑞士外交部门的世界聊天(World Chat)社区、中国的开心001网、优酷网人人网等开放沟通机制上,这些机制将众多积极分子、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和动员起来,构成了威力巨大的外交力量,左右着全球政策的走向(具体参见图3)。

  Image:社会网络外交示意图.png

  事实上,社会网络外交早在2000年就己经开始了。当时,处于节省预算的考虑,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情报处处长约瑟夫·达菲(Joseph Duffey)把美国新闻署的一些行动从印刷刊物搬到了电子平台上,依托文化和交换项目以及国际信息项目(IIP),建立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服务于美国公共外交,后来美国国务院将这一做法在国务院系统做了推广。与此同时,随着网络2.0技术的普及,2003年以来在社会上也涌现出了大量在2.0技术基础上的社交网站,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dendste:等网站为代表,它们以博客(Blog),TAG,SNS,RSS、维基(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在网民中建立起来体现开放一平等关系、参与一集体智慧、分享一学习型组织、创造一创新化等网络2.0精神的社会网络,并涌现出了Youtube、推特网(Twitter),聚友网(MySpace)、脸谱网(FaceBook)等网站和其他交互式媒体工具网站来与持续扩张的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圈子进行交流。例如,脸谱网就是这样一个站点:用户创建一个个人档案,增加联络人作为“好友”列表,同时加入感兴趣小组(比如说,关于家庭园艺或支持某位政治候选人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贴出个人信息或创建一个小区,这也是从美国使馆到联邦调查局等各级政府组织己经做的。目前,Facebook上经常被公众点击的头5个政府网站是:(1)白宫;(2)美国海军陆战队;(3)美国军队;(4)美国疾病控制中心;(5)国务院。

  以推特为代表的微博外交更能体现网络2.0外交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特征,无数由用户自行粘贴和编辑的信息几乎即时发送,如潮水般倾泻到信息版上,令人应接不暇。推特是网络上50个最受欢迎的站点之一,每个月从平均5500万用户那里获得信息。用户(无论是个人、政府机构或私人组织)都可以创建一个账户,发送不超过140字的短消息给推特订阅者。显然,美国使馆和国务院己经看到了社交网站辅助公共外交上的潜力,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美国使馆都有脸谱网页面,提供关于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信息,受众是12-26岁年龄段的青年。国务院的“外交官随笔(Dipnote)”博客的推特账户有8986个“粉丝”,推特用户接收Dipnote用手机短信方式发送的推语,将外交政策、汽车召回、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公众感兴趣的信息送到成员手机中。在2009年奥巴马访华前后,美国驻华使馆通过召开“微博吹风会”、网络直播、博客、视频、Youtube、推特、脸谱网视频会项目等形式将美国在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国外受众及美国使馆连接起来,对中国民众和政府施加影响。这是公开的微博外交,还有大量的网络外交官乔装改扮,混迹于众多社交网络,甚至借助于网络分身术,同时在若干社区制造议题,左右舆论,此种外交更具隐蔽性和杀伤力。

网络外交的趋势[2]

  网络外交是一个新事物,迄今为止,学界对于网络社会的发展究竟对外交具有多大的影响力、网络是否改变了现代外交的形态、网络外交的未来前景如何等问题仍然众说纷纭。现实主义者认为,所谓的网络外交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网络外交以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权力政治”游戏提供了新的工具,可能会改变“权力政治的剧情”,但不会改变“权力政治的基石”,也不会带来外交游戏规则的改变,最多不过是从“硬实力”战场转移到了“软实力”战场。至于那些新出现的跨国公司、全球媒体公民社会部门、宗教团体和女性社群等,更不会决定国际政治的方向,似乎没有多大必要去重视它们的网络外交。自由主义者则把信息技术的发展看做是“自由民主的先知”,认为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将会通过扩大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减少当前国际社会中的不安全问题,形成所谓的“多元安全共同体”。因此,自由主义者认为,只要通过网络外交增进国际信息传播和相互理解,就会跨越冲突的壁垒,形成共同的理解和认同。新马克思主义者质疑信息技术背后的深藏在全球市场体系中的权力结构,看重其所造成的非经济后果,认为网络外交不过是扩展了的意识形态外交工具。传播理论学者对网络外交持一种“中介理论(medium theory)”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新的虚拟环境,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后果,带来了主权的弥散、国家形态的变迁以及跨国商业和公民社会力量的崛起,网络外交将成为国家转型的一个必然的制度后果。

  社会各界对网络外交看法不一,核心还是在于对信息网络传播基础发展和网络社会的潜力看法不一。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整个社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确实是不可逆转的,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外交形式上,网络外交都将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成熟。具体来说,网络外交的未来将沿着三个维度展开:

  (一)价值原则

  在价值原则上,将从现代外交价值强调单一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导向转化为网络外交兼顾多元社会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导向并重。网络外交的成长是一个“技术一体化”和“社群碎片化”并行不悖的过程,外交越来越借助网络世界的一体化领域展开而变得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人类共同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必将得到弘扬;同时,在一体化的网络平台上跳动的却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外交服务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共识遭到多样化认同的侵蚀。受此社会生态的影响,网络外交不得不主动适应多元化和多样化认同,尊重社会利益多样化的原则,弘扬人类共同利益的精神。无论某一国家接受与否,这一趋势都将随着信息化的进程而不可抗拒,在网络平台上的外交将更多倡导理想主义色彩的观念。近年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核安全峰会、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的网络外交,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网络外交舆论和现实外交舆论不一致的倾向,各国在现实外交舞台和网络外交空间中的表现也不一致,关起门来在国家主权和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一旦打开门就会表现出悲天悯人的道义情怀、大唱道德伦理的高调。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信息网络社会造成的,也是网络外交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组织体制

  在组织体制上,网络外交将从等级制金字塔结构向复杂网络结构转型。从世界政治经济整体来说,在网络世界,任凭一个国家的实力多么强大,也难以从根本上掌控全球信息流动的格局,都不得不把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积极分子等早先属于外围的社会力量纳入外交体制,对迄今为止各国普遍存在的由最高领导人群体掌控外交的金字塔型体制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外交便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的要求,外交组织体制向着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网络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和平研究所、史汀生中心等智库对虚拟外交的研究都表明,创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外交环境,采取一套有纪律的协调管理模式,重建专业主义的网络化结构是一项重要战略。从一个国家来说,构建一个由政府、跨国公司、全球媒体和全球公民社会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外交体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只要一个国家的外交体制进入网络空间,这一转型都将是迟早的事。

  (三)运行机制

  在运行机制上,网络外交从官方一元交流、谈判、达成协议的单一问题解决路径转化为官方一非官方多元主体均参与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样化问题解决路径。网络技术的普及降低了社会行为体参与外交的门槛,网络外交的主体多元化了,政府、组织、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参与网络外交活动。同时,网络外交的主体虽然多元,但其身份具有隐蔽性,在网络上,它可能只是网民甲、乙、丙,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和意图很容易被隐去,即便是一国首脑,也可以通过匿名隐身在网络空间中煽动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意潮水,丝毫不会被察觉。因此,随着外交网络化的深入,外交的定义越来越取决于网络外交参与者自身内心的政治信念和彼此共同的外交愿景,除了外交系统的灵魂依旧是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努力的高贵之外,网络外交的其他方面都将日益失去官方外交的色彩,向着非官方的多元主体参与交流、博弈与合作的机制前进,现代外交那种一切按照官方正式脚本运作、且完全将外交谈判活动局限在官方内部的运行机制将成为一种落后的外交逻辑,外交越来越呈现出官方和非官方外交两翼齐飞的格局。

网络外交的现状及对策[3]

中国网络外交的现状

  自1987年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对国家内政与外交事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在利用网络外交获取软权力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泣川抗震救灾、奥运宣传及应对乌鲁木齐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中国政府都成功地借助网络平台,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自身的软实力。但对比全球网络外交的发展现状,中国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其一,中国的网络主权信息主权面临挤压。网络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他们乎中,特别是美国。全球网络最密集的地方集中于欧美,网络运行的规则也由美国主导,在网络信息的流量上英语则更是占据绝对优势,中文几乎没有发言权。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网络外交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处于被动和受制于人的地位。

  其二,中国网络外交的主体单一。主要集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由政府直接领导的网络新闻媒体。尽管中国网民数量己达2.1亿,仅以五百万之差低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他们的网络外交行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导与控制理性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网络外交的另一主体—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不够,这使得中国网络外交的民间力量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难以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其三,中国对网络外交的认识和利用还远远不够。中国网络外交的思维定位还不够准确,宣传性质浓厚,公关意识欠缺,主动性较差,形式单一,通过网络平台的良性互动和交流仍远远不够。其四,中国网络外交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度明显不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网络外交应该是底蕴十足和丰富多彩的,但目前中国对外传播更多的,似乎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此外,中国网络媒体管理方式远不如西方,体制僵化,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跟踪不够密切。同时,中国对网络外交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零星探讨,在国际学术界更是没有自己的声音。

中国发展网络外交的对策

  就整体而言,中国的网络外交从实践到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应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研发和利用,力争在影响未来网络发展走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一些关键的突破,以便在未来新的全球网络规则中取得一定的发言权,避免完全被动的局面。

  其次,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做大、做强网络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必须重点扶持拥有大量人力、物力及专业信息处理能力的网站,保证网络资源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透明性,使国内外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听见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政府的动作,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外交决策提供参考。

  第三,在网络外交的主体方面,要加强引导,着力做大、做强网络外交群体,尽可能地加快发展属于自己的民间网络外交力量,努力构建和谐网络社会。

  第四,应全面推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加快民族文化网络化、产业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步伐,并使之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合,与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与当前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相配合,以强化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贯彻“让中国了解世界”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宗旨,努力使外国民众体会和认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追求。

  第五,在网络外交的利用和体制方面,应树立交往意识,淡化宣传色彩。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接受的实际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在网络领域中赢得外交声誉。应根据网络外交本身特点,量身打造符合其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的管理模式,既保证其导向正确,又促使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白续辉,廖金宝.网络外交的兴起与实践[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2. 2.0 2.1 2.2 赵可金.网络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5)
  3. 张骥,罗海龙.网络外交及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J].领导之友,2009(0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赵丽娜,Tracy,Mis铭,苏青荇,刘维燎,otf125,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网络外交"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