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國際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經濟(International Economic)

目錄

什麼是國際經濟[1]

  國際經濟是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擴大和延伸,由各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結合成為更大範圍的經濟,可以指全球,也可以指地域,形成相應的全球經濟地域經濟。所以國際經濟不等於全球經濟,主要指跨國範圍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歐洲經濟亞洲經濟拉美經濟等當屬於國際經濟,但都是相對於全球經濟的地域性經濟。

  國際經濟既然是國民經濟的擴大和引申,因而所包括的內容,從總體看與國民經濟相類同,但有其特殊性。國際經濟學以國際經濟的特殊內容為研究對象,在西方20世紀二十年代初,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戰以後,由於壟斷資本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加強,國際經濟學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受到重視,併在高等學校廣泛開設國際經濟學課程,併成為經濟研究的重要方向。

國際經濟的內容

  國際經濟的內容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兩個方面。

  (1)國際貿易。它是指國家之間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是各國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通過世界市場實現商品資本、勞動、科技和服務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達到國際收支均衡的行為和方式,是國際經濟最重要的內容。從一個國家來看,國際貿易也就是對外貿易。一些海島國家,如英國、日本等,也常用“海外貿易”來表示國際貿易。從世界範圍看,所有國家的對外貿易構成世界貿易。國際貿易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一個歷史範疇。國際貿易屬於流通領域,是一國生產在流通領域向國外的延伸。

  (2)國際金融。它是指國家之間貨幣資金的周轉與運動,是在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上,由各國貿易往來和非貿易往來引起的貨幣在國際範圍內的流通,以及所形成的一國對另一國貨幣的收支關係,它與國際貿易共同組成國際經濟。國際金融是在國際貿易發展基礎上應國際貿易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國內金融向國外的延伸。

國際經濟的產生和發展[2]

  1.國際經濟的萌芽

  國際經濟的萌芽最初表現為偶然的、小範圍的、小規模的國際商品交換。國際商品交換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可供交換的剩餘產品和存在各自為政的社會實體是國際商品交換得以產生的兩個前提條件。

  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處於自然分工的狀態,沒有剩餘產品和私有制,也沒有階級和國家,因此也就沒有國際商品交換。後來出現了二次社會大分工,特別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後,出現了商品和專門從事貿易的商人。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商品流通時有超出國界的情況,這就出現了最早的國際商品交換。

  在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前進了一大步,社會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商品交換也有所擴大。奴隸主需要的奢侈消費品,如寶石、香料、各種織物和裝飾品等以及奴隸成為國際交換的主要商品。但是從總體上看,奴隸社會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商品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還是微不足道的,進入流通的商品很少。當時生產技術落後,交通工具簡陋,各國的國際商品交換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形成的國際貿易及國際經濟處於萌芽狀態。

  2.國際經濟的產生

  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之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從封建社會的中期開始,實物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商品經濟的範圍逐步擴大,國際商品交換演變為早期的國際貿易。到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城市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因素已經開始孕育和生長,商品經濟和國際貿易都比奴隸社會有明顯的發展。但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看,當時世界各國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世界市場尚未形成,國際貿易在經濟生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工場手工業發展為國際貿易的擴大提供了物質基礎,特別是地理大發現和資本原始積累,進一步促進了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地理大發現的結果,使西歐國家紛紛走上了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擴張的道路,以殖民制度進行資本原始積累。這一時期國際貿易發展是同“血與火”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殖民主義者用武力、欺騙等超經濟手段,實行掠奪性的貿易,把廣大殖民地國家卷入到國際貿易中來。貿易中的商品結構開始轉變,工業原料和城市居民消費品的比重上升,國際貿易的範圍和規模空前擴大,與此相聯繫,國際經濟開始正式出現。

  3.國際經濟的發展

  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葉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這一期間英國率先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起機器大工業的生產體系,成為世界工廠。隨後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也先後發生了產業革命,大工業在歐洲和美洲的廣泛發展,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國際貿易的規模和種類顯著增加。大工業也使交通運輸通訊發生了變革,從而為國際貿易以及國際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在這一時期,國際經濟的發展有如下特點:第一,國際貿易迅速增加。19世紀的前70年中,世界貿易量增長了10多倍,而19世紀以前的80年間僅增長了1倍。第二,國際貿易中工業品的比重不斷上升,其中紡織品、煤炭、鋼鐵、機器等商品增長明顯。第三,政府減少了對國際貿易的干預,推行自由貿易政策。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際經濟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壟斷開始對國際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少數帝國主義國家不僅在世界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還滲透和壟斷了殖民地落後國家的國際貿易,當時僅英、美、法、德四國就占世界出口總額的50%以上。二是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出口。為了確保原料供應和對市場的控制,一些經濟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落後國家輸出資本,通過輸出資本,帶動本國商品出口,還能以低廉價格獲得原料。同時資本輸出也成為在國外市場排擠其他競爭者的一個有力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國際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為:第一,國際貿易發展迅速,規模空前;第二,國際貿易產品結構和地區流向發生深刻變化;第三,技術貿易服務貿易迅速增長;第四,國際金融超越國際貿易得到迅速擴張;第五,區域集團內部貿易的商品數量不斷增加;第六,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第七,國際經濟機構和協調機制得到了迅速發展。

當代國際經濟的特點[2]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超出本國的範圍而相互聯繫和密切結合的趨勢及過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其客觀原因是:第一,國際分工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普及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條件;第三,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載體;第四,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保證;第五,世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動力;第六,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第七,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必要條件。

  經濟全球化不僅是國際經濟量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使世界資源的優化組合從可能變為現實,有利於絕大多數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長遠的比較利益

  2.區域一體化

  區域一體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的國家通過協議構建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的趨勢及過程。20世紀50年代以後區域一體化成為國際經濟最活躍的現象之一,其客觀原因主要有:第一,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準備和局部性實踐;第二,追求規模經濟經濟效率;第三,推動生產要素更大範圍的自由流動;第四,實現經濟集聚效應和互補效應;第五,促進區域內福利水平的提高;第六,增進區域內國家和居民的友好往來及社會安定。

參考文獻

  1. 錢伯海.錢伯海文集 第三捲[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05月.
  2. 2.0 2.1 邱繼洲.國際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方小莉,y桑,Lin,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