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洪堡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被德國譽為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網站網址:http://www.hu-berlin.de/
目錄 |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的前身是柏林大學,二戰結束後改名為洪堡大學。洪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成立於1810年,豈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由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辦。當時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柏林大學從一成立起,就確定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全面人文教育的辦學宗旨。
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的新學校,他也希望洪堡大學能成為“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的人才培育。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
洪堡大學起初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Friedrich 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1828年),成立初期共有4個學院,分別是法律、醫學、哲學與神學,學校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而哲學院的黑格爾、法學院的薩維尼、古典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柏克(August Boeckh)、醫學院的胡費蘭(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及農學家特爾(Albrecht Daniel Thaer),則象徵了當時洪堡大學各學院的精神。在過去的兩個世紀,洪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誕生地,其中包括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弗雷德里希·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文化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及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卡爾·馬克思(Karl Max)和弗雷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也求學於洪堡大學。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德國統一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德國共產黨創建人李布克內西(Karl Liebknecht)、歐洲議會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都是該校畢業生。在過去的200年裡,洪堡大學誕生了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洪堡大學的辦學模式為世界上的許多大學,如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效仿。
除了傳統的學科,如科學、法律、哲學、歷史、神學和醫學,洪堡大學大力發展了許多其它新興學科。在19世紀下半葉,洪堡大學的自然學科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學者,如化學家霍夫曼(August Wilhelm Hofmann);物理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數學家庫默爾(Ernst Eduard Kummer)、克羅內爾(Leopold Kronecker)、維爾斯特拉斯(Karl Weierstrass);內科醫生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馮葛雷(Albrecht von Graefe)、魏爾嘯(Rudolf Virchow)、柯赫(Robert Koch)等。在這段迅速發展的時期,洪堡大學逐漸合併了柏林其它一些獨立的學院,比如夏麗特(Charité)醫學院等。洪堡大學從建校時起就開始進行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和藏品的搜集,至今,洪堡大學博物館尤為著名。
與歐美大部分大學一樣,大學最早並沒有女性的空間,一直到1908年,洪堡大學才開始收女學生,但不久之後就開始有女的助理與兼任女教授,著名的核分裂學者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就曾於1926年以特聘教授的身份任教於洪堡大學,不過洪堡大學真正頒發教授教席給女性,則是1945年之後的事情。
兩個“柏林大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柏林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柏林大學”(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稱。
但1948年蘇聯占領東柏林後,原先柏林大學的部分師生為了追求學術自由而出走,在西方陣營的支持下又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學,而原先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的柏林大學則於1949年改名為目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的創始人、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兄弟。
兩德統一十多年後,由於政府預算吃緊,兩所“柏林大學”逐漸開始合作,兩所學校的醫學院就於2003年合併成柏林夏麗忒大學醫學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學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所在地是原先的海因里希王子宮(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兩德統一後,洪堡大學在柏林市東南部的Adlershof科技園區興建了新校區,併在1998年以後將該校的自然科學系陸續遷往本區。
目前共有11個學院、11個交叉研究中心、18個研究生院、2百多個專業或科系,學生3萬多人。
- Faculty of Law
- Faculty of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 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s I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 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s II (Geography,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Psychology)
- Charité - Berlin University Medicine
- Faculty of Philosophy I (Philosophy, History, European Ethnology,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Faculty of Philosophy II (Literature, Linguistics, Scandinavian Studies, Romance literatures, 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 Slavic Studies, Classical Philology)
- Faculty of Philosophy III (Social Sciences, Cultural Studies/Arts, Asian/African Studies (includes Archeology), Gender Studies)
- Faculty of Philosophy IV (Sport science, Rehabilitation Studies, Educ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 Faculty of Theology
-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其它兩個獨立的研究機構:
- 英國研究中心 (德語名:Großbritannienzentrum)
- 自然博物館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柏林洪堡大學的專業設置齊全,有近三百個專業課程,包含人文、社會、文化、人類醫學、農業、醫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所有基礎學科。19個專業設有理科碩士專業,59個專業設有文科碩士專業,它的醫學系是歐洲最大的。此外包括了12個語種的翻譯專業,其中4個是東歐語言。
法學專業;園林農專業;數學和自然科學專業I;數學和自然科學專業II;哲學;歷史學人種學;歷史學人種學;圖書館學;德語文學;德語語言學;北歐學;英語語言學和文學及美洲學;斯拉夫學;經典語文學;社會利益介紹系統學;工作與人口社會學;人口學;政治理論;管理學;城區社會學;結構分析比較;美學研討課;戲劇學與文化交流研討課;藝術史研討課;藝術與美學實踐;非洲語言學;非洲文學與文化;非洲史;日本語言與文化;日本歷史;中國現當代文化史;蘇丹古代史;蘇丹現代史與社會;普通教育學;印度尼西亞學;西藏學;經驗培訓研究與方法學;哲學與教育學;東南亞歷史;經濟教育學;教育學與信息學;人體遺傳學;成人教育學;銀行學,金融,保險;企業經濟稅務學;工業市場與管理;計量經濟學;財政學;經濟信息學;會計學與審計;經濟政治學;康采恩管理;工業經濟;創新管理;普通經濟政治;中小學理論;管理學;市場學。
柏林洪堡大學一直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大學內設有國際事務辦公室,直接負責國際合作與交流。該校的科學工作者廣泛參與各種學術交流工作,現約有70個項目得到了各種基金的資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洪堡基金。二十世紀前十年,洪堡大學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洪堡大學在繼承傳統教學精髓的前提下,同時繼續發展同世界各國教學研究機構的合作關係,並引導學生在更高水平上的思想靈活性。
柏林洪堡大學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強調教學與科研的統一性,註重全面人文主義的教育方針;在跨文化研究與跨文化交際領域,強調“世界文化的整體性”;在開展經濟合作、推廣科技成果過程中,強調“世界經濟一體化”。如今的洪堡大學由於在生物、醫學、數學等方面的實力雄厚,越來越多的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
洪堡大學的發展得到了柏林及各方面的資助,現在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材料學、環保工藝學、生物物理學及生物工藝學。不僅如此,洪堡大學在物理學、化學、歷史學、文化學以及藝術學、斯堪的納維亞學、經濟學和法學等研究領域也都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今後,洪堡大學將在發揚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堅持教學研究一體化的發展。
- Michelle Bachelet (1951- ), 兒科及流行病學家, 智利總統.
- Azmi Bishara (1956- ), 政治家.
- Bruno Bauer (1809-1882), 神學,聖經評論家和哲學家
- Jurek Becker (1937-1997), 作家 (Jakob the Liar)
- 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 首任德國總理
-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神學家
- Max Born (1882-1970), 物理學家, 1954諾貝爾獎得主
- Michael C. Burda, 巨集觀經濟學家
-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哲學家
- 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 自然科學家及作家
- 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哲學家
- W. E. B. Du Bois (1868-1963), 美國非裔活動家
- Paul Ehrlich (1854-1915), 物理學家, 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記者和哲學家
-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哲學家
-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 哲學家
- Hermann Emil Fischer (1852-1919), 現代生物化學創始人,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Werner Forßmann (1904-1979), 內科醫生, 195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 James Franck (1882-1964), 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獎得主
- Ernst Gehrcke (1878-1960), 實驗物理學家
- Jacob Grimm (1785-1863), 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
- Wilhelm Grimm (1786-1859), 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
- Fritz Haber (1868-1934), 化學家, 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Otto Hahn (1879-1968), 化學家, 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Sir William Reginald Halliday (1886-1966),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校長(1928-1952)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哲學家
-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作家和詩人
- 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 物理學家, 1932年諾貝爾獎得主
-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醫生和物理學家
- Gustav Hertz (1887-1975), 物理學家, 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Heinrich Hertz (1857-1894), 物理學家
- Abraham Joshua Heschel (1907-1972) 哲學家和神學家
- 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 (1852-1911), 化學家, 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Max Huber (1874-1960), 國際律師和外交家
- 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 (1762-1836), 微生物學創始人
-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政治家、語言學家和大學創始人
-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自然科學家
- Robert Koch (1843-1910), 內科醫生, 19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 Albrecht Kossel (1853-1927), 內科醫生, 191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 Arnold von Lasaulx (1839-1886) 礦物學家
- Max von Laue (1879-1960), 物理學家, 19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Wassily Leontief (1905-1999), 經濟學家,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Karl Liebknecht (1871-1919), 社會主義政治家和革命家
- 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哲學家
- Karl Marx (1818-1883), 哲學家
- Ernst Mayr (1904-2005), 生物學家
- Lise Meitner (1878-1968), 物理學家, 1966年費米獎得主
-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作曲家
-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歷史學家, 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Max Planck (1858-1947), 物理學家, 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 歷史學家
- Robert Remak (1815-1865), 細胞生物學家
-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1854), 哲學家
- 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哲學家
- Bernhard Schlink (1944- ), 作家, Der Vorleser (朗讀者)
- Menachem Mendel Schneerson (1902-1994), 哲學家和神學家
-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哲學家
- 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 物理學家, 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Georg Simmel (1858-1918), 哲學家
- Joseph B. Soloveitchik (1903-1993), 哲學家和神學家
- Werner Sombart (1863-1941), 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
- Hans Spemann (1869-1941), 生物學家,1935年諾貝爾生物學獎
- Max Stirner (1806-1856), 哲學家
- Kurt Tucholsky (1890-1935), 作家和記者
- Rudolf Virchow (1821-1902), 醫生和政治學家
-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地質學家和氣象學家, 發現大陸漂移
- Karl Weierstraß (1815-1897), 數學家
- Wilhelm Heinrich Westphal (1882-1978), 物理學家
- Wilhelm Wien (1864-1928), 物理學家, 1911年物理學獎得主
- 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 (1848-1931), 語言學家
- Richard Willstätter (1872-1942), 化學家, 1915年諾貝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