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Z計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ABZ計劃(ABZ plan)
目錄 |
ABZ計劃(ABZ plan),是美國創業家、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任何時候,圍繞職業規劃都要有ABZ三個計劃[1]。
其中,A計劃是主計劃,通常是當前所做的主要工作。B計劃是A計劃的替代方案,是A計劃有變時採用的計劃或者比A計劃更好的計劃。Z計劃是底線計劃,讓人生有路可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雖然趕不上變化,也容易出現計劃謬誤,但沒有計劃,如同無頭蒼蠅,很容易誤入歧途。
例如,實施PDCA迴圈的第一步,就是計劃;而年度計劃、生涯規劃,分別介紹的是年度、一輩子兩種時間刻度下的計劃。不同時間刻度的計劃,實際上就意味著,計划具有時間上的結構性。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結構,計劃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ABZ計劃的具體內容[2]
PLAN A:穩定意識
即你目前所做的,自己擅長,並且能獲得穩定收入的工作,以及基於此工作對未來的規劃。
PLAN A能保證你的基本生存,甚至體面生活。如果照此計劃,沒有發生太大變動,你可以有一個較穩定的生活。
PLAN A你需要投入最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把它做到極致。
PLAN B:超車意識
即超車跑道,雖然PLAN A能保障你的生活,但如果你並不滿足於此,那PLAN B就是你的更大抱負,即使在實施PLAN A時,你也從未放棄為它努力,你關註新趨勢,學習新技能,那麼在下個風口來臨時,便有可能抓住機會迎風而上。
這份計劃能讓你實現彎道超車,儘可能地完成階級跨越。
很流行的一句話是:“工作之外的8小時,才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根本的差別”。顯然,PLAN B就是8小時之外的事情。
PLAN Z:兜底意識
即資產規劃,非勞動性收入,持續收入。即使暫時失業,或因為意外無法工作,也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
PLAN Z前期需要你花很多心思,需要投入很多投入時間精力,需要你提前做好規劃,資產配置,當你的管道建立了,接著就是享受讓資產為你工作即可。
PLAN Z開始得越早越好,因為複利效應需要時間才能體現。
PLAN Z產生的收益,是非勞動性收益,它能讓你在AB計劃都失效時,為你遮風擋雨,為你兜底。
ABZ計劃,錶面上,是一種職業規劃理念。但背後是一種縱觀全局的思維模式,不僅運用在個人職業規劃,財務規劃、人生規劃也是如此,只有多方考慮,你才能在風浪來時,臨危不亂。
1、主攻A計劃。
A計劃是我們的主攻計劃,通常是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以及基於這份工作所做的未來規劃。
無論這份工作,是經過行業分析、行業選擇後所選定的崗位,還是理想工作之前的過渡工作,我們都要努力做好。
遵循二八法則,我們要把80%的時間、精力等資源,都用在A計划上,儘可能精進能力,成為專業人士,並爭取獲得頭部效應。
作詞人林夕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移民局辦理移民申請,看到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中年婦女,也在排隊申請拿美國綠卡。
朋友很好奇:“這樣的人,怎麼有勇氣申請美國綠卡?”
於是,朋友上前搭話,瞭解到這位婦女來自中國北方農村,只讀完小學,英語表達也很弱。因為女兒在美國,她也想申請美國綠卡。
她申報的理由是:“技術專長。”移民官看了申請表後問:“你會什麼?”
她回答說:“我會剪紙畫。”
說著,她從包里拿出一把剪刀,非常輕巧而流暢地在一張彩色紙上飛舞。不到3分鐘,她就剪出一幅非常逼真的動物圖案。
移民官看呆了,一邊看一邊鼓掌,連連點頭:“OK!OK!”
於是,這位僅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中年婦女,綠卡申請被移民官通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很多文化水平高得多、但身無長技的人,申請美國綠卡卻被移民官拒絕。
聽完朋友說的這個案例,林夕感嘆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樣拿得出手。”
正所謂“一俊遮百醜”,A計劃的目標就是,追求單點極致,至少也要在一個相當的範圍內,相較別人有顯著的優勢。
如果做不到單點極致,可以差異化競爭,採用多維競爭策略,組合多個維度,實現多維度的綜合競爭優勢。
比如說,一個程式員如果技術做不成大拿,可以組合溝通維度,追求成為溝通能力最強的技術尖子。
如果你是一艘船,人生就是一條航道,你應該有意識地開闢一條主航道,投入大部分資金、時間、精力,讓這艘船,在這條航道上暢通無阻,不至於觸礁、沉沒、停滯不前。
上述觀點,與A計劃的定位異曲同工,意即:在明確目標後,投入自己80%的資源,持續行動,以N階行動者自我要求,達到別人難以企及的深度。
2、並行B計劃。
只有A計劃,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風險很大。
原因在於,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一切都在加速演化。每一個行業都可能出現顛覆式創新,即便只有微創新,累積到一定程度,雖然名義上還是那個行業,本質已經大不同。
比如說,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屬於媒體行業,但媒介不同,行業本身就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因此,我們在主攻A計劃時,還是遵循二八法則,把20%的資源用來觀察硬趨勢,並行B計劃,為之做積累。
比如說,以2007年蘋果的智能手機iPhone發佈為起點,不少人就敏感地發現,移動互聯網正在蓬勃發展,新媒體也只是其中的小領域。
於是,不管此前A計劃是什麼,有很多人已在移動互聯網並行B計劃。例如,開發App,或者在微信公眾號上嘗試發佈文章等。
運用歷史觀回顧那段歷史,我們會發現,有一批記者的收入下降;還有一批人,抓住新媒體發展的機遇,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
在這個過程中,完全脫離原有的行業或崗位,跨界挑戰會更大;如果是基於技能遷移,相對更容易一些。例如,從傳統媒體切換到新媒體,有相當多技能可以復用。
但不管哪一種方式,如果沒有施行B計劃、主動創造機遇,這一切都沒有可能。
問題在於,很多人只有A計劃,沒有B計劃。需要註意的是,這裡的B計劃,並不是停留在興趣愛好的水平,而應該像斜杠青年那樣,能夠進行價值變現,獲得收入。
比如說,業餘的時候,給新媒體供稿,稿件質量要達到被錄用的水平;雖然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收入不多,但如果全職,就能得到相當的收入。
如果沒有這樣的B計劃,我們就會很脆弱。一旦A計划出現變數(這幾乎是必然的,連喬布斯都會被董事會踢出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我們就容易手足無措,難以應變。
比如說,反脆弱中,提到,2017年,國內某通訊設備巨頭的一名老員工,因為公司調整收縮虧損業務被裁員。被通知裁員後,他拋下家人,直接跳樓身亡。
如果他有靠譜的B計劃,相對就能夠從容應對裁員,而不會絕望到喪失生存的勇氣。
最糟糕的情況是,不但沒有B計劃,而且在施行A計劃時,沒有持續精進,無視灰犀牛事件的逼近,停留在舒適區,只是一個熟手,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力逐漸貶值。
一旦到了這種時候,即便行業沒有發生革命性變化,只是出現風吹草動,也容易降薪、失業。
要提醒的是,就像產品有產品生命周期一樣,特定的行業和企業,也有生命周期,有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只有A計劃是不夠的,還要有B計劃。
3、保障Z計劃。
有了替代的B計劃,風險控制已達到一定水平,但還不夠,還需要實行保障性的Z計劃。
Z計劃通常是資產性計劃,即財務自由中提到的被動收入、非勞動性收入。例如,理財獲得的利息、收益,出租房產或投資項目獲得的租金、分紅等。
通常來說,並行的B計劃,由於此前只花20%的資源,變成新的A計劃,要恢復甚至超越A計劃的收入,往往需要一段過渡時間。
在這個時候,如果要保證工作和生活質量不下降,就必須有一定的儲蓄,保證現金流的穩定。
比如說,A計劃遭遇失業的黑天鵝事件,B計劃剛開始有收入,要6個月後才能恢復到原有A計劃的收入,就要有Z計劃的收入來應急。
要提醒的是,有相當比例破產的企業,賬面上還是盈利的,只是因為應收賬款收不回來,現金流枯竭,只能破產倒閉。
類似的,不少人也有房產,但由於要支付房貸和生活開支,每月月光,手上沒有現金,只要出現一些意外事件,例如家人生重病,就會陷入財務危機之中。
有保障性Z計劃的人,會對此早做準備,通過購買保險、保障現金流在可以接受的下限以上等,以備不時之需。
總體而言,ABZ計劃的3個計劃,各有用途。
A計劃是事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收入的主要來源,求穩,重在精進。
B計劃是事業的後備組成部分、收入的次要來源,求變,重在替代。
Z計劃是人生的風險控制部分、收入的應急來源,求保,重在風控。
也就是說,通過組合施行A計劃和Z計劃,立於不敗之地,再通過B計劃尋求更大的發展。
需要註意的是,一旦B計劃替代原有A計劃,變成新的A計劃,仍然要並行實施新的B計劃。同樣,Z計劃應急透支後,要做好補充。
- ↑ 里德·霍夫曼,本·卡斯諾瓦,錢峰.至關重要的關係[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 ↑ 你有Plan A,你或許有Plan B,但你有Plan Z嗎?.新人直通車.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