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Marx's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Theory)

馬克思很早就註重就業問題,他在《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中都有有關就業問題的相關論述,其中,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是其就業理論的核心。

目錄

相對過剩人口規律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從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中直接推導出過剩人口產生的必然性,他說:“剩餘價值的第二種形式是相對剩餘價值,它表現為工人生產力的發展,就工作日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就人口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人口的減少”。生產相同的剩餘價值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下降,從而減少必要勞動人口,這勢必會使一部分人口變為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後備軍

  在馬克思看來,相對過剩人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資本積累過程以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一種經濟現象。“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並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這進一步說明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僅受制於資本積累的總體規模,還與資本結構的變化有關,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本質——追求利潤最大化相關。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律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資本集中是加劇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資本集中同樣產生著相對過剩人口。“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指出了就業工人人數的減少比可變資本的減少還要快的事實。“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比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積累的增進,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要快於社會總資本的增長速度,因此,失業問題也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常態。“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主義是充當利用新發明和新發現的手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要脫皮,並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成在生產出來,在這種形式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可見,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的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

相對過剩人口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共有規律

  1.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形成相對過剩人口的前提條件。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其目的是為了“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在奴隸經濟制度中,奴隸主不僅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而且直接占有奴隸本身。在封建經濟制度下,封建主占有基本的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生產者——農奴或農民,其經濟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此外,農民對封建主還有著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所以,在這兩種經濟制度中,勞動力不是商品。不可能出現過剩的問題。而社會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設想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沒有商品,沒有貨幣,勞動力也不再成為商品,社會勞動資源由社會按計劃比例分配。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也不會存在相對過剩人口。所以,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才成為商品。而只要是商品,就存在著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關係,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就會出現供給過剩。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應是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前提條件。

  2.生產資料和產品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是形成相對過剩人口的決定性條件。生產資料和產品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決定了不同生產資料和不同產品的所有者都有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這種利益的實現必須通過市場交換來完成。不同的所有者在交換商品時是通過對等原則,即以商品的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的。所以,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必然想方設法加快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在這種狀況下,企業就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排擠就業人口的現象。對企業來說,只要企業能夠把就業人員減少到不引發經濟效益下降的最低限度,即勞動力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就是企業的帕累托狀態。從巨集觀的角度看,表現為社會總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即使在勞動力供給不增加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勞動力供給過剩。

  3.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形成相對過剩人口的必要條件。馬克思認為,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在社會再生產中生產者總會不斷地改進生產技術、採用較先進的機器設備,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以增加競爭優勢和獲得超額利潤。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先進機器的採用,使得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表明,在社會總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可變資本所占比 重日益減少。當可變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比重日益減少時,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減少。而勞動力的供給卻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日益絕對地增加。

  4.市場經濟是相對過剩人口存在所依托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方式。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在價值規律競爭規律的作用下,生產者有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和壓力。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提升競爭優勢,增加市場份額,獲得更多利潤。所以,市場經濟中技術有不斷進步的趨勢。

  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會不斷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既可以通過降低物質耗費的途徑來實現,也可以通過人員的合理配置來達到。這樣,企業在追求微觀資源配置優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排擠人員的現象。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在市場配置過程中出現供求不平衡,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當勞動力供求在總量(或結構)上出現不平衡時,在市場中就會表現出勞動力的相對過剩或不足。

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形式與補償理論

  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有三種形式:一是流動的過剩人口。是指那些暫時找不到工作或暫時從生產過程中被分流出來的失業人口,他們有時被吸收到生產過程中去,有時又走進失業者隊伍。二是潛在的過剩人口。是指那些在農村中多少還有一小塊地,靠經營這一小塊地和打短工維持生活的人口,主要指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他們錶面上好象沒有失業,實際上他們在農業生產上是多餘的人。三是停滯的過剩人口。是指那些沒有固定職業,依靠幹些雜活維持生計的人口。

  所謂“補償理論”是指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斷言,所有排擠工人的機器,總是同時地而且必然地游離出相應的資本,去如數雇佣這些被排擠的工人。針對這一觀點,馬克思作了批駁:

  第一,如果減少雇佣工人的可變資本正好用於投資機器更新,則資本並沒有游離出來,而只是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即使這部分可變資本用於購買機器後還有剩餘,也不能完全使被排擠的工人就業。再假使生產新機器的工廠會增雇工人,同樣,由於還需要購買原料,資本家要獲利,這部分增加的資本也不能如數地雇佣被排擠的工人;

  第二,如果減少的可變資本並沒有用於機器投資,而是真正游離到社會上,同樣存在的問題是這部分資本能否完全雇佣所有被排擠的工人。另外,從生活資料的角度考慮,馬克思認為,減少了可變資本,會使對生活資料的需求下降,從而導致其價格下降,如果這種狀況持續較長時間且範圍較廣,生產生活資料的雇佣工人會被解雇。結果,“機器不僅在採用它的生產部門,而且還在沒有採用它的生產部門把工人拋向街頭。”

  所以,只有迅速追加投資,才能雇佣一些被機器排擠的工人,而要想使所有的工人全部就業,則追加投資的數量就要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相對過剩人口下的分工與就業

  機器在應用它的部門必然會排擠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部門就業的增加,這要靠追加投資,而不是應用機器的部門游離出的資本。隨著機器生產在一個工業部門的擴大,給這個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生產首先會增加,就業工人的數量也會增加。而由機器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又會刺激以其為原料的工業部門的擴張,使得那些部門的勞動力需求上升。也就是通過產業間的關聯,機器生產的就業擴展效應得到發揮。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捲中分析了生產資料部門與消費資料部門的增長變化,說明瞭產業間的聯繫,也暗示著就業隨分工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產業間的分工確實對就業增加有推動作用,而“機器生產同工場手工業相比使社會分工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因為它使它所占領的行業的生產力得到無比巨大的增加。”

相對過剩人口的作用

  關於相對過剩人口的作用,馬克思說道:“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後備軍,它絕對地隸屬於資本,>>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而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

  第一,生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某個時期,由於各種原因會導致某些部門生產規模的突然擴張,需要吸收大批勞動力,而這些突然需要的大批量勞動力,就要由過剩人口提供出來。如果沒有過剩人口的存在,這些部門的生產要得到突然擴張是不可能的。

  第二,生產的發展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時,過剩人口增加,經濟保持繁榮時,生產的擴大則需要吸收大量勞動力。如果沒有過剩人口存在,生產的擴大則是不可能的。“這種周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麼,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作是現代工業的生活條件。”

  第三,相對過剩人口存在形成的巨大就業壓力,有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勞動積極性,降低勞動成本。在相對過剩人口存在的條件下,“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是工人階級分為現役軍和後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在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通過形成一支龐大的產業後備軍來降低工資,使工資變動更加符合資本增殖的要求。同時,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是強化勞動紀律,提高勞動積極性和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手段。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