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零售療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零售療法

  零售療法,指的是人們通過購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的一種實現自我療愈的方法(Woodruffe, 1997; Kacen, 1998; Bailey, 2013)。

  也叫作“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這個詞首次使用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最先出現在1986年聖誕前夜出版的《芝加哥先驅報》上:“我們已經變成了一個用購物袋衡量生活質量,用購物療法撫慰心靈創傷的國家。”

  顯然,它並非一種真正的專業心理治療方法(Huffington Post, 2014)。不過,這也並不妨礙它成為現代人最常用的放鬆減壓、調節情緒的方法。

  特恩斯市場研究咨詢公司TNS Global)在美國一家購物返利網站上Ebates.com對1000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人(52%)承認自己曾使用過“零售療法”(as cited in, Researchscape, 2013),其中,有44%的人每個月都會通過購物來達到自我療愈的效果。也有另一項調查顯示,在感到壓力的人群里,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曾通過購物來緩解自己的焦慮(Gregoire, 2013)。

零售療法的受眾

  女性並非零售療法唯一的“受眾”。特恩斯公司的調查發現,男性中也有40%的人曾經試圖通過購改善自己的心情(ascited in, Researchscape, 2013)。

  另外,研究者們認為,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得分更高的人通常更追求社會交往、感官刺激(Andreassen,as cited in, Borreli, 2015),購物可以是他們獲得快感的方式之一(比如,買一些新奇好玩的東西刺激興奮感),因此,零售療法也很可能為他們所青睞。同時,神經質水平較高的人,由於他們更容易焦慮、敏感、情緒不穩定,因此,他們也更有可能通過零售療法來紓緩自己的負面情緒。

零售療法的使用環境

  以購物進行自我療愈時,人們通常會買些什麼?以及會去哪裡買呢?

  調查顯示,男性與女性在進行“零售療法”時,選擇購買的商品品類略有所不同,女性最常選擇購買的物品前三名為衣服、食品、鞋子;而男性則為食品、電子產品、電影/音樂(Researchscape, 2013)。

  “零售療法”的實現途徑則主要依賴線上渠道,67%的人主要通過線上購物來實現減壓、緩解情緒的效果,而這主要是由於線上渠道能夠更便捷(足不出戶、節約通勤成本等等)、全面地(各種類型的電商平臺)(Researchscape, 2013),滿足人們在壓力或情緒之下,短時間內通過購來療愈的需求

零售療法的作用

  零售療法:你所不知道的療愈作用

  1.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購物,對有些人而言,是他們應對“存在主義死亡恐懼”的方法。所謂存在主義死亡恐懼,指的就是當人們意識到,人本能地會害怕死亡、想要逃避死亡,但同時無論是自己還是世界上任何的其他人,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時候,便會產生的恐懼感(Langs, 2004)。

  Nepomuceno與Laroche(2016)對213名被試進行研究,發現購物能夠幫助一部分人應對這種死亡恐懼。

  他們首先測量這群被試的消費風格,即測量他們是持“親消費主義”還是“反消費主義”價值觀的人。前者更樂忠於消費,而後者則對消費不感興趣。“反消費主義”價值觀的人之所以對消費不感興趣,可能因為他們將“簡單生活”作為信條,認為生活的樂趣更多來自於非物質層面的滿足,也可能他們崇尚節儉。

  然後,被試被隨機分成兩組完成寫作任務。其中一組人(控制組)描述自己看牙醫時的情緒感受,並詳細描述,他們認為看牙時感到疼痛會發生什麼。而另一組人(實驗組)描述想象到自己去世時的情緒感受,以及他們認為,自己生理上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實驗組的任務已被此前的諸多研究證明,能夠成功引起人們內心的“存在主義死亡恐懼”。

  最後被試將填寫一份消費習慣問卷,其中的問題,如,“當你家的冰箱無法正常工作時,你會怎麼辦”,選項包括“1=當然花600美金買一臺新的,2=可能花600美金買一臺新的,3=都可以,4=可能花200美金維修,5=當然花200美金維修”。

  結果發現,當“親消費主義”的人感到死亡恐懼時,他們更有可能表現得無法抵抗自己消費的衝動,更願意花錢購(如消費習慣問卷中更多選擇1,2選項)。不過,原本就是“反消費主義”的人,則並不會因為產生死亡焦慮就變得更願意花錢。

  Nepomuceno等人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購物消費,能幫助那些“親消費主義價值觀的人緩解死亡焦慮。“既然我總有一天要死,不如在活著的時候盡情地買買買”,“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可能是他們的心聲(Romm, 2016)。

  2. 幫助人們適應生活的轉變

  Kit Yarrow博士(2013)發現,當人們在面對一些生活轉變時,如換工作、結婚、生子等等,會通過購物來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狀態。她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購物能夠幫助人們在面對轉變時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給予人們一些積極的自我暗示

  結婚超過十年的Janice發現自己的婚姻生活早已喪失了激情。當她最終和丈夫離婚時,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購買了一套全新的床上用品。“這幾個小時的時間是完全值得的,這個購物的過程就像是自己再喝過去的婚姻告別,我感覺,我已經做好了重新開始的準備。”

  Janice所說的這種過程,非常類似於心理治療中的一種被稱為“可視化”(visualization)的技巧——人們通過想象創造出精神上的感官體驗,想象著實現某件事,完成某個任務,從而達到放鬆的效果(Baumgartner, 2011)。

  在Yarrow(2013)看來,購會讓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想象擁有了這些物品之後的生活的樣子,是將未來生活可視化的過程。它能夠幫助人們為轉變之後的生活做好心理準備。例如,一些準爸爸媽媽提前買好嬰兒的奶瓶、衣服等,能夠幫助他們想象寶寶出生之後的家庭生活的樣子,減輕內心的焦慮感。

  另外一方面,購物創造出來的“擁有了嶄新的生活”的感覺,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正如我們在“通過性幻想理解你的人格結構”一文中提到過的,人們會通過想象自己在一些穿著打扮中的樣子,來獲得與這種穿著打扮相匹配的、新的身份感與力量,人們在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中也能做出更符合其身份角色期待的表現。例如,某項研究就發現,當穿上白大褂的學生比穿休閑服的學生,更能夠在考試中集中註意力(Yarrow, 2013)。

  這樣看來,購物,不失為過渡期自我調節與適應的好方法。

  3. 緩解負面情緒、帶來愉悅感

  Rick等人(2013)邀請100名被試觀看視頻,該視頻講述了一個男孩幼年喪父的故事(被之前的實驗證明能有效引起人們的悲傷情緒)。隨後,這群被試被隨機分入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被告知擁有100美金可以購買旅行必備用品,他們需要可以12個品(每個25美金)中挑選出4個放入購物車。而對照組則只是告訴他們從12個物品中挑選出他們認為旅行途中最必不可少的4件物品。

  完成任務之後,情緒量表測量他們的悲傷程度。結果發現,實驗組(將物品放入購物車的人)的人悲傷水平顯著低於控制組(選出必備用品的人)(p<.05)。因此,研究者們認為,購物的確會對人們的負面情緒有積極的影響。

  4. 賦予人們對生活的掌控感

  Gitimu 與 Waithaka(2014)認為,購物就是人們不斷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這裡不包括那些購物成癮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買買買)。而“做出選擇”的過程,就能夠提升人們內心對於生活的掌控感(Rick, 2013)。購物賦予了人們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而通過做出這些選擇,我們也隨之獲得了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

  5. 放鬆減壓

  Yallow(2013)認為,當購物的時候,人是相對處於一種無需動腦的放鬆狀態的。因此,在完成一項複雜困難的工作時,購物作為一種“短暫的休息”便能夠幫助大腦進行放鬆和調節,提升狀態以更好地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

  尤其是線上購物。人們會在繁忙的工作間隙,迅速掏出手機刷一刷電商網站。因為這就像是一場精神減壓放鬆之旅,比起現實生活中的出游更加輕便簡潔,人們無需整理行囊,也無需周全計劃。(Yallow, 2013)。

  6. 購還有社交功能

  購物也可以是一種增進社交的方法。購物場所因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所以也常常是朋友相聚的好去處。而新鮮的購物資訊也能成為社交時候的談資。另外,當外出旅行時,購物也是一種最直接體驗當文化與生活,與當地人交流的最佳途徑(Yallow, 2013)。

零售療法的風險

  1. 可能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迴圈

  調查發現,55%曾使用過零售療法的人,因為超出預期的消費而倍感壓力(Gregoire, 2013)。本想通過購物來減壓的人,卻反而因為過度消費而變得更加焦慮,他們甚至會花費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個禮拜的時間來後悔和責怪自己為什麼沒有剋制力(Bailey, 2013)。

  而“零售療法”是他們常用的應對負面情緒的方式,因此,他們又很可能因為自責與後悔導致的負面情緒而再度瘋狂購物,從而陷入一種惡性迴圈。

  2. 可能導致過重的經濟負擔

  在熱衷於零售療法的人中,有59%的人曾經擔心過自己無法支付信用卡賬單。儘管購物的過程會帶給人們心理上的愉悅,但客觀現實是,購物也是需要付出經濟代價的。在享受零售療法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入不敷出”也是需要大家警惕的問題。

  3. 還可能是一種“購成癮”(Shopoholism)

  儘管目前“購物成癮”尚未被納入相關的精神診斷之中,但它已被看做一種可能的行為成癮,而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及臨床工作者的關註和重視。學者估計,6%的美國人可能存在購物成癮的問題(Morad, 2012)。

  陷入“購物成癮”的人,便很有可能會在經濟上已負擔不起時,也無法停止買買買,最終導致負債纍纍,或者無時無刻,都想要購物,進而影響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等等,產生類似於對成癮物質一樣的“上癮”的情況。

購物成癮的標誌

  購物會讓你感到興奮,有一種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high)。並且這種興奮並不是因為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純粹是因為“買買買”這件事情

  你感覺自己購物的時候有一種無法控制的強迫感,例如發現一口氣買了很多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或者柜子里有很多全新未拆封的東西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發現自己需要越買越多才能達到之前買一件東西所能帶來的快感

  一旦由於某種原因(經濟上無法負擔或者家人勸阻)而無法購物時,便會感到十分痛苦,如情緒低落等。

  撒謊或藏匿所購買的物品,就像嗜酒者總是謊報飲酒量、藏匿酒瓶等

  因為自己的購而感到羞恥、內疚、抑鬱、焦慮等

  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受到了購物的影響,如無法按時出勤,與伴侶總是因為購物而發生激烈的爭吵

如何理性地使用零售療法

  1. 你需要瞭解自己使用零售療法的動機

  購物,能夠在一定程度幫助人們放鬆、減壓、調節負面情緒,然而,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治療,無法幫助人們解決長期的焦慮或抑鬱問題(Bailey, 2013)。因而,你需要瞭解自己使用零售療法背後真正的原因(trigger),從根源解決你真正的問題所在。

  2. 設立一個單獨的“零售療法”資金賬戶

  你可以專門申請一個額度較低的信用卡或者開立一個借記卡併在裡面放上一定金額的存款,數額取決於你個人的收入以及其中可以用以購物的金額。Bailey(2013)認為,這個單獨的賬戶,能夠幫助人們有效地控制預算,避免在使用“零售療法”時,超出自己所能負擔的範圍。

  3. 在購物時使用清單

  在購物之前,為自己準備一個購物清單,在每購買到一樣東西時,就在列表上打鉤(就像任務列表一樣)。這不僅能夠時刻反覆提醒自己,“哪些是我現在需要的”,還能夠讓人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與滿足感(Bailey, 2013)。

  4. 購買一些具有放鬆效果的小

  同時,Bailey(2013)指出,使用零售療法時,並不是價格越高的物品,越能達到療愈的效果。人們可以買一些具有放鬆舒緩的小物件,既精美又實用,來幫助自己減壓和調節情緒,如香氛蠟燭、不同口味的茶包、書或者一場電影等等。

參考資料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Tracy,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零售療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