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負債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隱性負債(Implicit Liabilities)
目錄 |
隱性負債是指那些並不由法律或政府法規加以規定,但由於公眾期望,或政治壓力,政府必須擔當的道義責任或預期責任。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職工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這些財富被統一納入計劃,用於國家建設。發給工人的工資只是工人應得收入的一小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變成了公費醫療、福利分房、退休金等承諾。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將不再承擔過重的社會職能,上述承諾無法兌現。經濟學中稱之為國家對工人的“隱性負債”。政府的隱性負債主要指政府的社會保障資金,特別是養老金的欠賬。據世界銀行1996年測算,這部分債務1994年占中國GDP的46-49%,大約為21468-32202億元。
隱性負債一般指沒有記錄在資產負債表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某種因素的改變而顯性化的債務。這種債務的顯性化可能會造成長時間內企業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也可能在短期內帶來企業資產的突然損失。另外,隱性負債是隱性契約的表現形式之一。商品交易完成後,服務所有權並未隨之發生轉移,這便形成了企業對顧客的隱性負債。這種負債以顧客滿意為要求,只要企業沒有滿足向顧客所作承諾,顧客滿意度沒有達到100%,企業就存在對顧客的負債,即隱性負債。
隱性負債基於以下幾個原因而存在:
1.基於企業的傳統產生。這個傳統可以是企業的制度明文規定的,也可能是沒有明文規定,但是一直執行的。例如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的名義工資低於同行業的民營企業或者外資企業,但是國有企業給職工提供住房、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使實際收入差距遠小於名義差距。在企業的職工構成較年輕時,企業的醫療支出不多,經營成果還不錯。但是隨著職工結構老齡化,醫療費用會突然進入高峰期,企業的效益也直線下降。
2.基於某種先決條件的改變而產生。企業擁有某項資產是有條件的,例如國有企業擁有的土地,可以暫時不繳納土地出讓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地塊的土地出讓金價格暴漲。當國有企業進行改製或者改變土地用途時,需要補繳的土地出讓金必須按照新標準繳納,其金額已經接近或者超過了土地上建築物的重估價值。此外,許多國有企業曾經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例如低息貸款和稅法規定外的減稅免稅政策,在企業轉制後,地方政府很有可能要求企業償還這些優惠的款項。
3.基於法律規定而產生。當企業因面臨轉型或者關停並轉而關閉部分工廠時,對部分員工需要支付法律規定的賠償金。中國目前的賠償金是根據工齡計算的,一般是在企業服務一年,賠償一個月的金額。可以預計,隨著中國對勞動者保護的加強,企業為此而支付的金額會越來越大,可能逐步與國際接軌。以最近美國福特汽車裁員為例,福特汽車為每個員工支付了6萬美金,這個標準是按照這些職工需要轉換勞動技能,必須重新接受大學教育4年,每年學費1.5萬美元的。
4.基於新的政府目標而產生。這種類型的隱性負債包括:政府在勞動者保護、產品質量賠償標準、環境保護方面標準的提高,企業必須為此改造設備、改進生產工藝而增加的支出。例如,中國政府簽署了一項國際條約,要求減少廢氣的排放,那麼設備不達標的企業必須為設備改造增加支出。值得註意的是,政府的這些規定不是無規律可循的。因為我國過去對消費者和勞動者的保護不足,國內標準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行標準有很大差距。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必須適應越來越高的標準,那些勉強達到中國國內標準的企業必須去適應新的標準,企業將來的資本支出和盈利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
隱性負債具備隱蔽性,往往把一個健康的企業拖入泥潭。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目前陷入了破產的傳言中,債券也被穆迪等機構降級。陷入今日的困境,與通用汽車龐大的醫療負擔有很大的關係。追溯到20多年前,當時的CEO 和工會達成協議,工資保持穩定,但是為職工負擔醫療費用。醫療費用的增長超過了預期,通用汽車難以自拔。
意外事故往往會讓隱性負債提前爆發。2005年底,吉林化工的事故發生後,政府的環保意識上升。當廣東省發現北江的水質被污染後,斷然關閉了上市公司中金嶺南在韶關市的工廠,如果不進行改造,這個工廠可能被永久關閉。而今天許多鋼鐵股價格低於凈資產,與投資者對隱性負債的 預期關係很大。
忽視隱形負債會讓併購方輸掉整個交易。一個有名的案例就是ABB公司併購美國某石棉生產企業,對消費者訴訟準備不足,最後被消費者的索賠搞得焦頭爛額,只好低價賣掉。
隱性負債不是表外負債,也不是或有負債。儘管隱性負債與表外負債和或有負債一樣,不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
表外負債一般是指由於表外融資帶來的債務,是基於一系列契約產生的。主要形式有長期租賃,合資經營,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創新,企業進行 大量的表外融資主要是將債務置於資產負債表外,可以明顯地改善財務報表的質量,增加融資額度。
或有負債指基於某種特定的法律關係而產生的,當某種法律條件成就時,一方依據對方的請求而應當履行的某種額外責任和義務;但當條件不成就時,該責任或義務不會存在,一般是指由於擔保,訴訟失敗而帶來的債務。
隱性負債與表外負債和或有負債的區別在於:
第一、它不是基於明確有形的合同產生的,不可能通過律師的盡職調查等手段來獲得必要的信息;
第二、它的金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法律的改變而變化,而表外負債和或有負債有確定的金額或者最大可能的金額。
第三、大部分隱性負債最終會會顯性化,而表外負債不會顯性化,或有負債在條件不成就時,就會不存在。
隱性負債主要來自企業對政府職能的直接承擔。這樣的隱性負債比較常見,例如國有企業的許多福利,國外企業對職工再就業培訓費用的承擔;隱性負債也有政府運作不規範的結果,政府對部分國有企業用地緩收土地出讓金的政策顯然有失公平,單是企業一旦改製,對土地出讓金的“秋後算賬”又給企業造成巨大的負擔。
由於中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政府的目標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向“建設和諧社會”,一系列法規的調整將使隱性負債這個問題逐步顯現。可以預計,隨著中國法規的完善和在國際上承擔的義務的增加,未來20年將是中國企業大量隱性負債大量顯性化的時期。
隱性負債不是企業財務會計系統刻意隱瞞的結果,因此靠審計,評估等專業程式難以發現。而採用收益現值法,市場價格乘數法等方法得到的企業價值如果低於企業的資產評估價值加總,難以得到資產占有單位特別是國資管理部門的確認。對投資方來說,不評估隱性負債,盲目支付了高溢價,為以後的整合帶來一定的負擔。因此,評估企業的隱性負債,是資本交易的必要手段。
一般來說,大部分隱性負債的顯性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一旦外部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隱形債務會立刻顯性化。如果具備一個規模大、層次多、成熟的資本市場,股價會隨時反映隱性負債帶來的影響,股價對凈資產的折價就是企業的隱性負債數額。政策層面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投資者對股價的重估。而沒有資本市場的指引,企業的隱性負債需要其它的手段進行評估。
投資者要想準確評估隱性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可以採用以下辦法:
1.假設買入企業後不產生任何協同效應,在清算的假設下對企業進行估值,這樣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資產交易中受到的一系列限制,需要支付的各種費用,就是企業的隱性負債。
2.尋找資本市場的類似公司,根據市凈率和市盈率等指標估算企業價值,對行業板塊共同下跌的因素進行評估。
3.對員工的年齡結構和勞動福利安排進行評估,企業給員工提供的高福利往往表現為大量的非經營資產或者高額非經營所必需的費用。基於工資剛性的特點,投資方必需考慮維持同樣支出的成本,預提相應的費用。例如每個40歲以上的員工每年醫葯費支出比30歲的員工高出1000元,投資方應該根據職工的年齡結構變化來預提該費用。
4.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對公司產品進行評估,匡算環保成本,勞動保護成本,預測資本支出和利息負擔。如果產品對人體有害,提取足夠的賠償基金必不可少。
5.對法律法規的現行規定和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如果企業過去的經營行為要涉及大量的灰色活動,而政府把反商業賄賂作為執政目標,投資者必需預提訴訟費用,建立賠償準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