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長江經濟帶是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市,涉及上海、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重慶等7省2市,連接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經濟帶,涉及地域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5億。2008年,長江經濟帶7省2市GDP達12萬億多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40%,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戰略地位舉足輕重。長江經濟帶不僅是長江流域經濟最發達、最繁華的地區,也是全國最重要的高密度經濟走廊和全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長江經濟帶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
一、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幹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資源優勢
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游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產業優勢
這裡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彙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占全國40%以上。
四、人力資源優勢
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城市密集,市場廣闊
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占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一、加強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協調,實現長江經濟帶生產力發展一體化
為呼應長江經濟帶區際聯繫日趨密切的形勢,應倡導建立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聯動機制,並逐步發展成為沿江一體化合作機制。在區域經濟的協調合作中,積極探索區域聯盟、長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機制等有效方式。
長江三角洲地區應加大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支援,健全經濟帶的協調扶持機制,把屬於經濟帶的中西部地區作為自己發展的廣闊腹地。長江經濟帶的一體化發展要發揮好帶動中西部發展的作用,特別是首先帶動中部地區的發展,使中部地區在長江流域的發展中有一個大的突破,逐步跟上和接近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水平,為帶動西部的大發展進一步創造條件,併進而營造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建設長江綠色經濟密集帶,促進長江經濟帶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楊潔表示,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應充分考慮長江流域的資源承受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繼續抓好巢湖、太湖等重點流域和沿江城市的廢水和危險物品的處理,同時加快長江防護林建設,建設健全城鄉的綠化網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從節能、節水、節地等入手,減少廢物產生;加快長江經濟帶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的公共補償制度,稅收調節、產業的扶持政策,促進資源環境發展。
三、全面提升長江經濟帶的生產力水平,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主區域
長江經濟帶的崛起過程,從本質上就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但長江經濟帶的工業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增長方式從粗放式轉為集約式,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技術開發的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進而形成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
2013年10月國家發改委編製《推動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工作啟動以來,國家要求地方儘快起草本省總報告和6個專題報告。最新消息稱,根據國家層面的要求,《意見》將從綜合交通、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對外開放、生態廊道和協調機制六個方面再造長江經濟帶。
根據國家發改委下達各省的要求,此次《意見》起草的目的是:一是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依托這4個定位,最終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形成轉型升級新的支撐帶。
長江經濟帶的崛起過程,從本質上就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