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密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密度(Economic Density)
目錄 |
經濟密度是指區域國民生產總值與區域面積之比。
它代表了城市單位面積上經濟活動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其是指單位面積土地上經濟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產值來表示。
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密度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較準確的測度,應該成為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杠桿,在中國區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
經濟密度的主體動力機制[1]
(1)經濟密度演化的巨集觀動力——經濟增長
經濟因素是經濟密度演化的根本動力因素。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會相應提高,其需求層次、消費結構也將會發生變化。需求的變化直接導致某些產業加速發展,同時也會抑制另外一些產業的發展,促成了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地區經濟密度。因此經濟增長是經濟密度演化的巨集觀動力。
(2)經濟密度演化的中觀動力——產業結構轉變
經濟密度演化是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經濟密度演化的動力也各不相同。這一演化的初始階段,工業化是基本動力;發展階段,第三產業作用增強;成熟階段,第三產業成為主要動力。從經濟密度演化的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轉變是經濟密度演化的動力因素之一。
(3)經濟密度演化的微觀動力——生產要素流動
在經濟增長的巨集觀背景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發展必然引起生產力地域空間佈局的變化,並通過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間上的轉移與整合來實現。這種轉移主要是要素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轉移,這一轉移過程實質上是經濟密度演化過程。要素的流動是經濟密度演化動力機制系統框架中的直接推動力。
(4)經濟密度演化的內生動力——城市化
城市化伴隨經濟密度演化的整個過程,是經濟密度演化的內生動力。其主要體現為城市的集聚引力、鄉村的裂變推力和城市的輻射張力。城市的聚變引力、鄉村的裂變推力和城市的輻射張力,在城鄉相互作用過程中同時存在,但在不同的發生區域和同一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各自表現的強弱程度不同,對經濟密度演化的影響程度也不同。
(5)經濟密度演化的協調動力
除上述幾種主要動力因素外,經濟密度演化還受到區域發展基礎狀況,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國家投資政策、戶籍制度、行政區劃),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等新經濟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