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美國的珍妮·C.梅斯特在《企業大學》一書中提出了“設計企業大學的十個步驟”,表示創建企業大學是一個重覆的過程,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另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對剛剛開始企業大學實踐的中國企業來說,針對西方企業大學的管理模式和研究成果,關鍵在於借鑒轉化吸收而不是複製,尤其是在當前中國企業大學創建的理論研究與操作實務存在斷裂的情況下,“國際視野,本土操作”就顯得更加重要。
企業大學創建軸承模型[1]
在中國企業的企業大學創建研究和咨詢中,李子飛於2006年搭建了“企業大學創建軸承模型”(見下圖),概括為“1結合、2實體、3體系、4關鍵”的企業大學創建“1234法”,用簡潔和通俗的語言描述企業如何立足管理現狀,有效地創建適合企業需要的企業大學。與學術研究的理論模型相比較,軸承模型顯得形象、朴素和實用。
- 1.結合:以企業戰略為核心,適應環境變化
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價值在於通過人才的培養來服務於企業的發展,適時、適地為企業發展提供合適的人才成為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重點,企業大學作為企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其建設必須圍繞企業的戰略、價值觀來規劃。如同用“軸承”來做形象的比喻一樣,企業大學的建設和運行就是以企業戰略為“軸承內環”,並要在運轉過程中適應內部經營小環境和外部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同時,企業大學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性的業務單位,在企業組織中也有自己獨立的存在意義,需要我們界定企業大學的願景和使命,所以把對企業大學願景的確定看成“軸承”中的一個“滾軸”,是軸承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 2.實體:領導機構、執行部門
企業在企業大學創建中要組建虛實兩個部門。一個是領導機構,由企業高層組成企業大學創建顧問機構或委員會。高層的參與不僅是為了表現出管理層對創建企業大學的重視,更重要的是企業大學的務虛(如願景、使命)和務實(財政、建制)工作只有企業決策層才能拍板確定。
企業大學進入籌建階段的標誌是組建執行部門,具體負責企業學院的運行和日常管理,其規模投入和人員配置需要根據企業大學的規劃來配套。由於當前企業大學大多脫胎於企業的培訓中心,那麼新成立的企業大學是仍定位於人力資源部門管轄,還是成為公司的獨立運作單位,則需要根據企業對企業大學的價值判斷和任務解析而確定。
- 3.體系:課程體系、師資體系、評估體系
課程體系、師資體系和評估體系這三大體系是企業大學這幢人才大廈的三大支柱,企業大學能否辦出效果、辦出效益就在於課程體系開發是否有針對性,師資體系篩選是否合理,評估體系建立是否有效。不管是自主建設的企業學院,還是聯合開發的企業學院,我們都需要針對企業的人員培訓需求,開發出以層級、職能、能力等為維度的課程體系,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活動。和常規的企業課程體系的設計相比較,企業大學的課程體系更側重於對中高層管理幹部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當前國內許多企業大學的師資主要是外部專業人士,如高校學者、咨詢顧問和職業培訓師等,而眼下日益盛行的做法是挖掘企業管理者的潛能,通過提升其直培訓技能,讓管理者兼職做企業內訓師,這既是世界知名企業創辦企業大學的成功經驗,也是時下管理學理論褒揚的新趨勢,所以,如何把管理者培訓成企業教練是企業大學的一個工作重點。當然,這並不否定與外部師資合作的模式。
柯克帕特裡克的四級評估模型是經典培訓評估模型,在創建企業大學的評估體系中仍有借鑒意義。“反應、知識、行為、效果”的四級遞進評估形式上看起來容易,但具體運用起來還是有難度的。在創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跟企業的業務、績效、人員素質等緊密結合,建立綜合的評估體系,要做到有指標和適用標準才不會流於形式。企業大學的評估體系可以根據企業不同階段的企業大學任務來設計,從小項目做起,從具體項目做起,逐步搭建,漸次完成。
在企業大學創建和日常運行中,需要關註財力、制度、需求和改善之間的平衡。不論是管理需要還是評估需要,企業大學都要建立成本會計系統,之所以提出財務規劃是因為當前不少立項創建企業大學的企業決策層過於理想化和衝動,沒有預見創建企業大學的長期性和難度。我們並不倡導創建企業大學就要建設教學樓或配置完善的設施,但必須有足夠的預算才能保證企業大學在創建的前兩年能夠正常運轉,畢竟,創辦企業大學是企業的戰略性投資,而不是單純的企業品牌營銷活動或幹部短訓行為。
我們把課程體系、師資體系、評估體系等教務性質的制度單列出來加認規劃,因此,本環節的制度建設側重指機構日常管理及配套細則規劃。對那些從培訓中心發展而來的企業大學來說,主要是增補和修訂原有的制度體系,比如職責體系、學籍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執行實施細則等。不論是初創型還是升級版的企業大學,都必須跟企業的人事管理、薪酬制度、晉升制度、績效管理制度等結合實施修訂,以實現企業管理制度的銜接有序和規範嚴謹。
通常在培訓規劃中,需求分析主要是為課程開發服務的,在企業大學的日常運作中,需求分析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不只用於瞭解學習對象需求和服務於課程開發,也成為評估體系的組成部分,提供學員的培訓前後反應、行為、能力等方面的評估參考數據,讓執行部門在企業各人才梯隊學習方案的設計上,實現始終圍繞企業戰略的目的。這就涉及到具體的需求分析對象篩選和方法應用。
正如企業的業務運作都有一個PDCA的迴圈,企業大學的運作本身也是一個自我更新、持續改善的過程。我們將改善分為內外兩個層面:外部改善側重於塑造形象,提供品牌識別,因為當前的企業在創建企業大學時或多或少都有對品牌效益的期望,所以要引導社會慢慢熟知企業大學品牌;內部改善則是自我功能的完善和機制更新,企業大學作為新事物,從出現到價值體現需要一個較長的戰略實施時間,“持續改善”的意義在於自知自覺,實現企業高層能理解、支持,中層幹部能積极參与、推動。
在企業大學創建咨詢實施中,我們看到不同企業因為創建企業大學的目的不同,其創建方式也就各有千秋。“企業大學創建軸承模型”是對企業大學創建步驟和關鍵點的提煉,至於其中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領和應用工具將另行解說。
- ↑ 侯鍔,閆曉珍.企業大學戰略[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