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本·伯南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贝南克)
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
放大
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

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也譯為本·貝南克——美國經濟學家、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

目錄

本·伯南克簡介

  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1953年12月13日-),美國經濟學家,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生於美國佐治亞州奧古斯塔,1979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伯南克有神童的稱號,大學入學考試SAT成績1590分,離滿分僅差10分,被哈佛大學錄取。

  • 從1987年起成為美聯儲訪問學者,期間1987年至1989年在費城聯邦儲備銀行、1989年至1990年在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1990年至1991 年與1994年至1996年兩次就職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 2002年被布希任命為美聯儲理事。2005年6月,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0月被任命為下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接替格林斯潘
  • 2006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
  • 2009年12月,伯南克當選美國《時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
  • 2010年1月28日,獲得美國國會參議院最終投票確認連任,2014年2月1日到任,任期4年。
  • 2014年2月3日,前美聯儲伯南克將加盟布魯金斯學會,參與經濟研究項目,重點關註經濟複蘇政策。

本·伯南克的生平

  1975年,伯南克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最優等成績,並於197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伯南克最感興趣的有兩件事: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波士頓紅襪棒球隊。“進入麻省理工後的第一個秋季,我逃了許多堂課,就為了看棒球聯賽。”伯南克回憶說。那一年,波士頓紅襪隊輸掉了比賽,他至今仍為此傷心。同時,伯南克對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濃厚興趣使他潛心思考和研究大蕭條的原因,並開始長期關註通貨緊縮經濟所構成的威脅。

  伯南克的大部分生活都與校園緊密聯繫在一起。完成學業後,他直接把身份轉換成了教師從事學術工作。1979-1983年,本-伯南克博士擔任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助理教授;1983-1985年,他擔任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副教授。這期間,他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論文,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停滯的根源所在。他並不重視美聯儲允許貨幣供應下降而造成的損害,而是將關註重點轉移至美金融系統失靈的問題上。

  1985年,本-伯南克博士轉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和政治事務教授;1996-2002年,他出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主任,為這所名校吸引了不少經濟學人才。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經濟系主任期間,伯南克除在學術方面頗有建樹外,在協調人際關係方面也顯露了天賦。他從不認為自己比同事們更聰明或者職權更大,而是習慣於傾聽不同的聲音。他也從不參與政治紛爭。在從事教學活動期間,本-伯南克博士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訪問教授(1989-1990)紐約大學經濟學訪問教授(1993年)。

  2002年8月5日,本-伯南克博士進入美聯儲,作為決策委員會的候選成員,並於2003 年11月14日被推選為美聯儲委員會正式委員。2005年6月,伯南克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但是其實,早在正式進入美聯儲之前,本-伯南克博士就已經擔任過一些美聯儲的職務,他是費拉德爾菲亞聯邦儲備銀行(1987-89)、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1989-90)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1990-91、1994-96)的訪問學者,此外,他還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學術顧問小組的成員(1990-2002)。

美聯儲工作經歷

  “另類”理事

  當伯南克2002年被布希選為美聯儲理事的時候,他顯得有些惶恐,不過這顯然情有可原: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好友兼同事、經濟學家艾倫·布林德此前在美聯儲副主席的職位上只呆了兩年,就因為和格林斯潘意見不合而走人,重新回到了學術界。

  在離開學術界進入美聯儲以來的近三年裡,伯南克更多的仍然是表現出了自己的學者風範,而不像是一個體制內的政治決策者。憑藉著自己腦子裡的諸多新想法,他很快就為自己贏得了“個人創意工廠”的稱號。他的自由思想方式在那些早就習慣了美聯儲高度謹慎行事風格的銀行家和投資者中很受歡迎。

  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雖然伯南克的思維非常獨立和活躍,但美聯儲此時表現出了更大的寬容。在2004年一次採訪中,伯南克表示:“我認為,我的很大一部分貢獻,是我作為一名學術界人士、一名智囊人員所做出的。美聯儲里沒有人試圖來協調我的觀點,也沒有人叫我閉嘴。”

  在進入美聯儲後,伯南克迅速展示了自己善於引導市場和決策層就某一焦點問題展開辯論的才能。 2002年冬,美國經濟界開始擔憂通貨膨脹的危險,他此時就出面暗示,美聯儲可能採用包括印發更多貨幣等非常規措施,來制止通貨膨脹的出現。此言一齣,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場的高度關註。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金評價說:“伯南克關於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講話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在向市場保證,美聯儲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來防止通貨膨脹)。”

  2005年初,世界金融市場再次將註意力投向伯南克的“世界正在遭受儲蓄過剩煎熬”的經濟新理論。他在這一理論中指出,美國的經常性賬目逆差並不是美國人肆意揮霍消費的惡果,而是世界其他地區國家過分節儉的結果。伯南克的這一新理論已經成為了本年度經濟界爭論的一大焦點。

  同時,伯南克在美聯儲中也以自己支持設立通貨膨脹目標的堅定立場而出名,在這一點上,他少見地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意見相左。

  在美聯儲工作期間,伯南克以善於合作、為人坦誠而深受同事的贊賞。他習慣運用其學術背景和對最新數據的縝密分析來解決當下的經濟問題,然後用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的語言讓人們瞭解他的想法,把複雜的經濟問題講得通俗易懂、直截了當。一位同僚這樣概括未來的主席:“他性格有點靦腆,平常衣著朴素,與布希在高層經濟決策職位上偏好選擇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士相比,他顯得非常另類。”

  然而,這位一絲不苟的經濟學家也會偶爾大發童真。布希曾嘲笑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參加會議的伯南克穿黑西裝時居然穿著不配套的棕色襪子。第二天又有一個布希出席的會議,伯南克提前來到會議室,向其他的與會者每人發了一雙棕色襪子。當布希駕到時,發現會議室里所有人都穿著棕色襪子。

  美聯儲里的陌生人

  2002年初的一天,正在學校辦公的伯南克接到了一個來自華盛頓的電話。電話的那頭是時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他代表總統小布希詢問伯南克,是否有興趣改變一下現狀,走出學校,去為美聯儲工作。

  接到這個邀請後,伯南克猶豫了。對於他這樣一個久居象牙塔的人來說,為聯儲工作將意味著放棄很多東西:他將遠離熟悉的教學和科研,辭掉剛剛擔任不久的《美國經濟評論》的主編(《美國經濟評論》是經濟學界影響最大的雜誌,對於經濟學者來說,擔任該刊的主編是一個極高的榮譽),甚至自己的女兒都要離開她的伙伴,跟自己轉學到華盛頓。不過,作為一個巨集觀經濟學家,學以致用的衝動最終說服了他,於是他向哈伯德回應道,願意去華盛頓“參加面試”。

  這場“面試”進行得十分輕鬆愉快。在詢問了伯南克幾個問題後,小布希總統就認定他是擔任美聯儲理事的合適人選。在經過了一些例行的審核之後,小布希於5月正式提名了伯南克。8月,伯南克就在格林斯潘的見證下,正式加入了美聯儲。

  伯南克加入美聯儲時,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好時期,但在那段時間里,伯南克卻一直過得不太開心。作為一名學者,他在更多時間里更像是美聯儲里的一個陌生人。

  在貨幣大師格林斯潘操刀的貨幣政策之下,經濟增長穩定,通貨膨脹平穩,從巨集觀經濟學的角度看,所有的一切都很好。然而,作為一名研究大蕭條出身的專家,對經濟危機的憂慮卻總是縈繞在伯南克的腦海中。在對全美經濟學傢俱樂部的演講(這也是他加入聯儲後的第一次公眾演講)中,他表達了這個看法。他指出:儘管經濟正在複蘇,但通貨緊縮和嚴重的經濟衰退依然可能出現,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美聯儲應該對其有所應對。不久之後,他又在兩次演講中重申了這一觀點。不過,當時的多數人都對伯南克的看法不以為然。事實上,當時不僅普通人認為大蕭條絕不可能重來,甚至連多數經濟學家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例如,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軍人物、1995年諾獎得主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就在2003年的一次演講中公開宣稱:“經濟危機的核心已經被解決了。”

  2006年,執掌美聯儲長達19年的傳奇人物格林斯潘卸任,伯南克被任命為美聯儲主席。在格林斯潘掌舵美聯儲時期,為了刺激經濟,一直採用低利率政策,這一政策在房地產市場上催生了巨大的泡沫,這也催生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格林斯潘又奉行放任政策,對衍生品市場上的各種創新少有監管。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將蘊含巨大風險的次級貸款打包成各種金融產品進行出售,於是,產生於次貸市場的風險就瀰漫了整個經濟。這就好像,整個世界都已經鋪滿了火藥,就等火被點燃了。

  幾乎就在伯南克接棒格林斯潘的同時,火被點燃了。從2006年的春季開始,市場預期發生了改變,房地產價格開始出現下降,次貸違約現象開始出現。本來,這隻不過是一個小火苗,市場自身的調節很快就能把它掐滅。不過,在各種衍生品、金融杠桿的助推之下,這個小火苗卻逐步變成了燎原的大火。到了2007年,次貸危機已經波及了全世界,歐美股市出現了全線暴跌,大批金融機構出現了巨大虧損,甚至有一些機構還瀕臨倒閉。雖然所有的禍根都是在格林斯潘的任期內埋下的,但很不幸,伯南克卻成了“接盤俠”。

  儘管伯南克一直都防備著危機,但遺憾的是,他並沒有預料到危機發生的確切方向。這當然不能怪他,事實上,在他接受的經濟學訓練中,金融只在巨集觀經濟中扮演了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角色,即使他的BGG模型都被人認為言過其實。但在真實世界中,金融創新的發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複雜程度卻遠遠超出了象牙塔內那些學者的想象,憑藉標準的經濟學訓練,即使能夠預感到危機,也難以找到危機的位置。

  幸運的是,經濟學訓練雖然沒有讓伯南克可以先知先覺,防患未然,卻足以讓他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不至於驚慌失措。面對金融市場的全線告急,流動性的迅速枯竭,他很快認識到,其實整個市場的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幾家關鍵的金融中介機構身上,正是它們的告急導致了恐慌和擠兌。因此,要想拯救整個金融市場,就必須給這些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以保證它們能夠在危機中挺住。在這種信念之下,他說服並帶領美聯儲人員,制訂並實施了一系列對於關鍵機構的救助計劃。從後來的發展看,這些救助對於穩住金融市場、遏制金融風險的蔓延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這些金融措施雖然幫助金融市場挺過了危機,卻把伯南克本人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伯南克的方案是針對關鍵金融機構的,這個方案讓他裡外不是人——主張強干預的人認為,伯南克這種做法太過畏手畏腳,使得危機難以被迅速遏制。而主張自由放任的人則認為,伯南克主張援助那些貪婪的大型金融機構完全是對市場的扭曲,這種做法很可能在未來助長道德風險。我想,在當時,伯南克一定有著極為巨大的心理壓力。事實上,他本人在制定這些救助方案時,心裡就充滿了掙扎。作為一名學者,他是信仰自由市場、痛恨那些利用市場牟利的金融寡頭的,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卻不得不去拯救那些自作自受的金融寡頭。

  危機來得很猛,但去得也比較快。不久之後,金融市場上的混亂基本結束了,但是,伯南克並沒有因此而輕鬆。當危機過去後,下麵要做的就是經濟複蘇。但怎麼推動這一切呢?當時,主流的觀點是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一個較高的通脹率,直到經濟增長和就業恢復。包括美聯儲副主席(也是後來的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芝加哥聯儲主席查爾斯·伊文思(Charles Evans)、紐約聯儲主席威廉·達德利(William Dudley)在內的一眾大佬都支持這種方案。不過,作為一名優秀的貨幣經濟學家,伯南克對這種激進的方案卻很猶豫。他當然知道,寬鬆的貨幣政策更利於增長,但他也深知,通脹就像是毒品,一旦用上了就很難停下來,而這對於經濟的傷害可能是十分致命的。在綜合考慮了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這兩個目標之後,伯南克選擇了比較中庸的道路,通過量化寬鬆,把通脹維持在一個相對溫和的位置。

  顯然,這個方案又遭遇了大量的責難。干預派指責這過於謹小慎微了。比如,那位由伯南克親自招入普林斯頓的“大嘴”克魯格曼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公開批判伯南克治下的美聯儲展現出“可恥的”消極態度,而伯南克本人則被其斥為是“軟骨頭”。而與此同時,自由放任的支持者則批評伯南克用貨幣政策扭曲了經濟的自我調節。例如,經濟史學者艾倫·梅爾澤(Allan Meltzer)就認為當時困擾美國的高失業率並不是貨幣問題,伯南克試圖用貨幣政策去調節經濟其實是在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2010年時,伯南克任美聯儲主席滿一屆,在參議院審議其連任申請時,得票是70比30,而格林斯潘在上一次連任時,得票則是89比4。兩相對比之下,就可以看到這位幫助美國渡過了最困難時刻的英雄到底有多麼受爭議。

  在第二個任期,伯南克的主要任務依然是在通脹與經濟增長這兩個目標之間走鋼絲。為了兼顧這兩個目標,他一邊小心翼翼地制定量化寬鬆政策,一邊又仔細地評估經濟狀況,以求在合適的時候退出量化寬鬆。然而,伯南克並沒有在自己的任期內結束量化寬鬆。2014年1月,伯南克任滿,如何在兩個目標之間走鋼絲的任務從此甩給了他的繼任者耶倫。值得慶幸的是,在伯南克卸任前,美國經濟狀況已經出現了明顯好轉,社會上對其的評價也開始改善。路透社曾在2013年底對金融分析師進行了一次調查,讓他們給伯南克的任職表現打分,結果顯示,在10分的總分中,分析師們打出的平均分為8分。

  當伯南克從美聯儲主席的位置上退下後,他終於可以回歸學術界,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來觀察美聯儲、觀察經濟了。他選擇加入了美國著名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出任那兒的傑出研究員。有意思的是,他為自己選擇的研究話題依然是“從大蕭條中促進經濟強勁複蘇”。

政策主張和主要見解

  伯南克有一個綽號“印刷報紙的本”,這個綽號起源於他與格林斯潘在通貨膨脹問題上的分歧,公眾賜予伯南克這個雅號是基於他的一個觀點: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過大量印刷鈔票的方法來增加流動性。

  但是,伯南克認為這個雅號曲解了他的本意,他主張設定一個明確的通脹目標,即要在一定時期內使通脹率保持在某個特定水平。他認為,這樣做既可以引導市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也有助於美聯儲提高其價格穩定目標的可信度。

  2002-2003年,在解決美國的通貨緊縮問題上,伯南克就已經在業界獲得極大的知名度,他當時極力鼓吹降息,結果導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45年來的最低點)。

  對於石油價格的上升,伯南克認為,石油和其它常規能源供應吃緊且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而全球經濟的快速擴張帶來需求的增長,在這種局面下,能源消費者可能在今後幾年內感受到沉重的壓力。雖然從長期來講,能源價格的上漲有可能致使經濟增長放緩,但我們認為,已然居高不下的油價不大可能進一步大幅上漲,因此油價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應該在可控制範圍內。

  關於美國的“雙赤字”問題,伯南克認為,美國外債膨脹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經常項目的實質性轉變”,這種轉變將這些國家從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借款者變成凈放款者。窮國的錢對美國經常項目赤字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於“全球儲蓄過剩”與房地產泡沫,伯南克指出,在經歷低迷後的世界經濟複蘇後,企業投資欲望低迷,而大量的金融資產在國際上到處尋找投資目標,美國乃至多國股市崩盤仍使不少資金持有者心有餘悸,於是,住宅房地產便成為最受青睞的投資領域之一。資金進入美國後,首先抬升股價,從而既鼓勵消費者也鼓勵投資者。當股市資金充溢時,這些資金又轉向債券市場,導致房價上升,消費更加活躍。

  伯南克還有一個理論貢獻,就是主張在巨集觀經濟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經濟指標來決定貨幣政策的取向,以便實現更加有效的經濟穩定。並且,他也撰寫了大量的論文來說明他設計的一些方法。

學術成就

  大蕭條和金融加速器

  在學術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對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史研究,二是對“金融加速器”的理論探討。

  在巨集觀經濟學中,對大蕭條的解釋一直被視為“聖杯”。在伯南克之前,已經有很多著名學者對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例如,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大蕭條的產生源於有效需求不足,而貨幣主義者則認為,大蕭條源於貨幣供應量的崩潰。伯南克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以上這些觀點的綜合。與貨幣主義者的觀點類似,伯南克認為大蕭條的發生確實是源於流動性緊縮,但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卻是當時存在的金本位制度。正是金本位制度的固有缺陷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黃金盈餘國對黃金流入進行沖銷,從而引發了貨幣收緊。而這種貨幣的緊縮又通過金本位制度傳導到了全世界。伯南克在書中援引了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說明瞭越早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從大蕭條中複蘇越快,從而反證了金本位制度的存在乃是大蕭條的根源。當然,除了需求方的因素外,伯南克也討論了供給因素的影響。他著重分析了工資剛性的重要性。他認為,由於民眾對政府的巨大壓力,政府不得不通過行政政策維持一個較高的名義工資,而這顯然會造成更多失業,讓大蕭條持續更久。

  由於對大蕭條有深入研究,相比於同期的巨集觀經濟學家,伯南克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金融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他的“金融加速器”理論就是這種關註的體現。

  所謂金融加速器,顧名思義,就是金融系統對於衝擊的放大和加強作用。在1989年發表的論文《代理成本、凈值與經濟波動》(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中,伯南克及其合作者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在伯南克之前,莫迪格裡亞尼和米勒曾提出過一個融資結構無關的理論,也就是著名的MM定理。根據MM定理,如果金融市場是完美的,那麼企業的投資行為就不會受到融資結構的影響,其價值也會獨立於融資結構。伯南克和格特勒認為,在現實中,這個假說顯然不成立。現實中,金融市場是不完美的,因而外部融資的代理成本會高於內部融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就會受到企業資產負債狀況的影響。充足的現金流和高資產凈值會從兩個渠道影響投資。直接的,它本身就可以構成內部融資的來源,從而激發企業的投資意願。間接的,它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抵押品,從而減少外部融資成本。當企業受到衝擊時,其現金流和凈值當然會受到影響,而這種影響本身又會進一步放大衝擊的效用,由此,金融市場對衝擊的放大效應就出現了。在伯南克看來,金融市場越不完美,代理成本越高,這種放大效應就越明顯。而代理成本本身是反周期的,因此它就會延長周期,放大周期。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金融加速器”的基本思想出現於1989年的論文,但它作為一個名詞正式出現卻是在1996年與格特勒及西蒙·吉爾切菲斯特(Simon Gilchfist)合作的論文《金融加速器與安全投資轉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此後,三位作者又在1999年的論文《一個數量化商業周期框架中的金融加速器》(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中對這個思想進行了更為嚴格的模型表述。由於三位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分別為B、G、G,因此這個模型常被稱為“BGG模型”。

  在BGG模型中,金融加速器效應被融入了新凱恩斯主義的模型中。它清晰地告訴人們,在整個巨集觀經濟中,經濟衝擊是怎樣通過金融市場放大的,而金融市場的效率又是如何影響金融加速器的大小的。除此之外,BGG模型還為央行的干預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框架中,央行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利率對實際收入的影響實現的——當利率更低時,人們的實際收入就會更高,因而有效需求就可以更大。而考慮了金融加速器效應後,利率對於經濟的作用渠道就更多了:當利率降低時,企業的凈值將會增高,這有助於增加企業的凈資產,減少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而導致企業投資的增加。顯然,這個發現對於日後伯南克作為美聯儲主席應對金融危機是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的。  

主要著作

  《微觀經濟學原理》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摒棄了以往教材對數學推導的過度依賴,更多地通過範例給出直觀的經濟學概念和觀點。作者引入了一些核心原理,然後通過大量的事例給予說明,應用為數不多的核心原理解釋絕大部分經濟現象。書中還配有與這些原理相關的問題和練習題,以供學生課後練習使用。正是通過對這些原理近乎不厭其煩的分析與應用,以確保大多數學生在學完這門課程時能夠對它們有深刻的理解並能扎實地掌握,相比之下,傳統的百科全書式教科書使學生陷於眾多複雜繁鎖的細節知識中,以至於學生在結束課程之後,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加強了對學生的經濟學應用能力的培養,重視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鼓勵讀者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解釋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一些實際問題。作為微觀經濟學入門水平的教材,它體現微觀經濟學的現代特征,並擁有相關網站支持,適合大專院校經濟管理各相關專業使用,也可作為普通讀者瞭解微觀經濟學的讀物。

  《巨集觀經濟學原理》

  這本教材涵蓋巨集觀經濟所有內容,不僅對古典框架和凱恩斯主義框架的巨集觀經濟經典理論分別有詳細闡述,而且對巨集觀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議題和數據的討論都有描述。這本書和其他巨集觀經濟學教材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以現代、應用性的視角對經典的理論予以回顧,對整個巨集觀經濟領域都有個深入淺出的描述。靈活的章節設定可以讓老師們根據課時需要而加以選擇;每個章節後面對概念和框架的小總結,可以幫助學生們梳理思路。另外、課後練習可以讓學生們分析些真實數據而增強對巨集觀經濟的感覺,這些數據也是實際經濟生活中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們用到的數據。

  這本書非常經典、通俗易懂,是一本理解現代巨集觀經濟的參考書。瞭解經濟學的人就會選擇這本書。

  《通貨膨脹目標制:國際經驗》

  本書由伯南克等人根據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的經驗提煉而成。它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對這些國家在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巨集觀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貨幣政策的決策和執行的經驗做了系統的總結。通過這樣一個分析視角, 我們對貨幣政策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以及如何運作, 就有了具體而微的理解。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Vulture,Yixi,方小莉,林巧玲,Tracy,Mis铭,陈cc.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本·伯南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ebbd8779dccbdba14e2876a74d41b0e0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8月23日 08:44 · 湖北 發表

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巨集觀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貨幣政策的決策和執行的經驗做了系統的總結。

回複評論
175.10.165.* 在 2022年10月23日 21:14 · 湖南 發表

金融 // 金容

回複評論
陈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10月24日 09:33 · 福建 發表

175.10.165.* 在 2022年10月23日 21:14 · 湖南 發表

金融 // 金容

已修改~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