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商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虛擬商圈是指商店利用電子商務這種現代化的交易手段進行交易時所能覆蓋的空間範圍。
虛擬商圈的特性[1]
與傳統實體商圈相類似,虛擬商圈是零售店或商業中心利用電子商務這一虛擬交易手段進行交易時所能覆蓋的空間範圍。其依附於互聯網的虛擬商圈更多地表現出以下特性。
1.範圍廣闊性
傳統商圈是一個實體概念,一般分為三層,其中60一65的顧客來自第一層商圈(中心商業圈),20左右的顧客來自第二層商圈(次級商業圈),在第一、二層以外邊緣商業圈的顧客就很少了,其輻射力呈逐漸衰減趨勢。在互聯網路和電子商務系統的支持下,虛擬商圈突破了傳統條件下的地理位置和時間限制,網路店鋪無論大小,都能藉助其所依附的交易平臺吸引遠在千里之外顧客的眼球,並能低成本地將其擁有的商品信息迅速傳遞到所有互聯網路能夠觸及到的區域,將全球變成一個大“地攤”。在虛擬商圈中,坐落於世界各個角落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店鋪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彙集,並以交易平臺為中心,藉助互聯網路拓展其影響。
2.相互滲透性
傳統商圈中,60以上的顧客來自於第一個層次,到第二個或第三個層次,商圈才有可能發生重疊。由於依附於互聯網路,各個虛擬商圈之間的位置關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互聯網路跨空間、信息傳遞速度快的特性使得虛擬商圈不再具有傳統商圈那樣明顯的層次性。虛擬商圈不論大小,相距多遠,彼此之間都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網路終端的消費者都有可能成為任何一個虛擬商圈的客戶。
3.運作虛擬性
與傳統商圈中交易雙方必須面對面進行交易相比,虛擬商圈中的交易就顯得十分簡便,所有交易過程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在眾多B2C(Business-to—Consumer)和C2C(Consumer—to—Consumer)網站中,消費者可以低成本地通過網上瀏覽獲取各大購物網站中的商品信息,貨比千家,並能夠及時地通過各種網路通訊工具(如QQ、網易POPO、淘寶旺旺等)與賣家進行溝通。在確認購物之後,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各家購物網站提供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易趣網的安付通、淘寶網的支付寶、一拍網的e拍通、首信網的易支付等。這些交易平臺一般都與銀行進行了對接,顧客的付款方便快捷。隨後,貨物通過物流公司或者郵政機構送到用戶手中,用戶在確認無誤後即可通知第三方支付平臺向賣家付款。至此,網上交易的整個過程就在虛擬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得以完成。
4.交易人員的特殊性
由於經營網路店鋪和網路購物往往需要從業人員和顧客具備足夠的電腦和互聯網絡知識,這一客觀要求使進入虛擬商圈的人員呈現出特殊性。據阿裡巴巴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投身C2C網路交易的“網商”大都是18至45歲年齡段的人群,“網商”已成為這一年齡段人群的創業選擇之一。
另據2007年7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網民中51.2的不到25歲,36.7的網民是學生,大專及以上學歷占到43.9。由此可見,虛擬商圈中主要消費者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這一特殊群體。這是因為新興的網上購物方式正好符合年輕人追求新、奇的特點。目前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群體將成為未來我國社會消費的主要力量,他們的消費模式也將會對社會的消費習慣產生重大影響。
5.擴展快速性
虛擬商圈依附於互聯網路進行虛擬化運作的特性,使得虛擬商圈的擴展速度遠遠快於傳統商圈,其交易量也近乎呈乘數方式增長。據淘寶網發佈的《2007年一季度淘寶網購物報告》顯示,其2007年第一季度的總成交額突破70億元,一季度日均交易額接近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0;這一數據同時接近淘寶2005年全年交易額。
虛擬商圈的類型[1]
與傳統商圈不同的是,虛擬商圈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特殊性,也使其類型呈現出多樣化。
1.企業自辦網站形成的商圈
這種虛擬商圈一般是傳統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而形成的。許多傳統企業為了自身發展需要,開始通過自辦網站來宣傳和展示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這是這類虛擬商圈的雛形。而更多企業則突破了這一階段,他們通過建立網上商店為消費者服務,形成了B2C這種電子商務模式。在這種網站形成的商圈中,消費者可以享受到企業提供的網上選購、網上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務,如率先在法國開始從事網上銷售的家樂福公司,就依托其網路門店(Boostore.corn)拓展其銷售業務。
2.中介服務網站形成的商圈
這種商圈是圍繞一些中介服務網站形成的。這些中介服務網站依靠其專業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如從事C2C業務的淘寶網、eBay網、騰訊的拍拍網、噹噹網C2C電子交易平臺、Google的“GoogleBase”等。在這類商圈中,眾多的買家和賣家匯聚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形成交易信息的海洋,交易雙方在平臺上選擇交易對象,通過電子支付系統完成交易。
隨著中介服務網站交易量和影響力的擴大,一些國內外大企業也開始涉足中介服務交易平臺。如諾基亞、TCL、華碩、多普達、萊卡等國內外7O個知名品牌就加入了eBay易趣在其網站上開闢的“品牌旗艦專區”,開展B2C業務)。中介服務網站上交易類型的多樣化也有效提升了其商圈影響力。
3.由“網商聯盟”形成的商圈
與以上兩類商圈不同,這類商圈是從事網上C2C交易的“網商”們為提高其網上店鋪的點擊率而在其網上店鋪之間相互交換鏈接而形成的。這種“網上聯盟”通常由相同地域、相同行業以及相同信用等級的“網商”自發組織的,如“北京商盟”、“華南網商會”、“化妝品商盟”等。“網商聯盟”的這種相互連接不僅擴大了“聯盟”商圈的影響力,也可以依靠組織的力量提高其與電子商務相關服務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
影響虛擬商圈大小的主要因素[1]
由於虛擬商圈的特殊性。在傳統條件下影響傳統商圈大小的因素中,除零售店或商業中心所擁有的商品種類、居民收入水平等仍然影響虛擬商圈的大小之外,商圈的地理位置這一因素對虛擬商圈大小的影響已弱化。同時,新的影響因素也開始出現。
1.互聯網普及率
虛擬商圈是以互聯網路為載體的,而普通消費者只有成為了“網民”,才有可能成為虛擬商圈的消費者。因此,可以認為虛擬商圈的大小與互聯網路的普及率成正相關關係。從2007年7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統計資料來看,截至2007年6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12.3,低於17.6%的全球平均水平,說明仍有較大上升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普通消費者使用互聯網的門檻會逐漸降低,互聯網的普及率將會有很大提高。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又會為虛擬商圈的數量增加和範圍擴展奠定基礎。
2.商品標準化和個性化程度
在網上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無法直接獲得對商品的直觀感受,無法通過自身的視、觸、嗅來對商品的質量和性能做出判斷。因此,相比傳統的購物環境,非標準化的商品’如農產品,以及個性化的商品如化妝品、香水、服裝等在網上的銷售會受到一定影響。據2006年京滬穗網上購物調查的資料顯示:網上購買比例最高的商品類別是較為標準化的“圖書與音像製品”,占C2C買家數的48.8和B2C買家數的85.3,而個性化的“服裝”和“化妝品”,則占C2C買家數的31.1%和B2C買家數的25.6。從數據可以看出,在網路購物條件下,商品的非標準化和個性化也是制約網路購物交易量增加的因素之一。
3.商家信用和售後服務
通過互聯網雖然可以將大量有關商品的信息低成本地呈現給消費者,為消費者選擇、比較、決策提供便利,但是,網路交易中的跨空間性使電子商務與傳統交易相比,不僅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信用風險問題更加突出,而且商品的售後服務也難以到位,這一矛盾在C2C交易中尤甚。據調查顯示,網路交易中有61.5%的人認為“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有37.79的網民認為產品質量、售後服務不能得到保證。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網上交易中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的用戶投訴比例達43。由此可見,網上交易的誠信度、產品質量、售後服務不能得到保證等對消費者網上購買決策的負面影響很大。
4.物流成本
物流配送是網路交易的最後環節,它不僅是衡量網路交易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也是制約虛擬商圈擴展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與虛擬商圈的半徑呈反比關係。物流成本越低虛擬商圈的半徑越大。網路交易中客戶位置的跨區域性,以及需求的小批量和多批次都在客觀上增加了物流服務的難度,提高了物流成本。以C2C交易為例,目前的C2C交易仍然是以小商品為主,郵遞費占交易額的10左右,這樣的比例自然會制約網路購物交易量的增加以及虛擬商圈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