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ming Model,簡稱M-F模型)是“IS-LM模型”在開放經濟中的形式,是一種短期分析,假定價格水平固定;又是一種需求分析,假定一個經濟的總供給可以隨總需求的變化迅速做出調整,以經濟中的總產出完全由需求方面決定。
目錄 |
蒙代爾與弗萊明進一步擴展了米德對外開放經濟條件下不同政策效應的分析,說明瞭資本是否自由流動以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對一國巨集觀經濟的影響,因而被稱為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目的是要證明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米德衝突”可以得到解決。在該模型中,經常項目凈差額是實際收入(Y)和匯率(E)的函數;資本項目凈差額是本國與外國利差()的函數;實際收入(Y)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函數,它隨政府支出(G)的增加而增加,隨利率的提高而減少。
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的由來[1]
1963年,蒙代爾在《加拿大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固定和浮動匯率下的資本流動和穩定政策”。在這篇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蒙代爾分析了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應。他的基本結論是,巨集觀穩定政策的效果將隨國際資本流動的程度而發生變化。在不同的匯率體制下,巨集觀政策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有效而財政政策無效;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有效而貨幣政策無效。在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位同事弗萊明也對開放經濟中的穩定政策進行了相似的研究,說明資本是否自由流動以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對一國巨集觀經濟的影響,所以在教科書中,他們的思想被稱為“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ming Model)。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基本結論是: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對刺激經濟毫無效果,在浮動匯率下則效果顯著;財政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對刺激機經濟效果顯著,在浮動匯率下則效果甚微或毫無效果。
蒙代爾在後來的一篇文章“資本流動和國家相對大小”中將數學模型推廣到整個世界經濟,首先證明瞭在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的效果並沒有完全喪失,相反,貨幣政策效果傳遞到國外;其次證明瞭在浮動匯率下(以及資本完全流動)財政政策效果並沒有喪失,而是傳遞到世界其他地區。
蒙代爾自己認為,要對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應用有所限定,模型的結論並非不可避免,它們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應用最好的三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個經濟體:美國、日本和德國,它們擁有強大的貨幣。這絕非偶然。三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個經濟體,而且是最富裕的三個經濟體,擁有最發達的資本市場。它們實施財政擴張時的各種條件,都能夠保持貨幣緊縮。
很少有發展中國家(如果有的話)適合同樣的結論。原因之一是:發展中國家實施財政擴張時,通常都伴隨著銀根放鬆和外部投機資本對本國貨幣的衝擊。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沒有多大區別。原因是:首先,這些國家沒有以本國貨幣交易的發達資本市場,第二,緊跟財政赤字之後,很快就出現貨幣擴張。蒙代爾個人不用蒙代爾—弗萊明式的國際巨集觀經濟模型來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並希望他的學生也不要這樣做。
M-F模型認為,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之所以無效,是由於在這種制度下。當央行企圖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使得LM曲線從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來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時,本國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線之下,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會引起資本外流,並對外匯匯率產生升值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會被迫向外匯市場賣出外匯,買入本幣。這會使貨幣供應量減少,使LM曲線反過來向左上方位移,並返回其初始位置,從而使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增加產出的努力發生逆轉,並最終失敗。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不能自主決定貨幣供應量和LM曲線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響利率水平,所以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雖然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代表了內外均衡調節的最高理論成就,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蒙代爾關於內外均衡調節政策組合存在兩個重要缺陷:首先,它遺漏了關於國際資本市場中存量均衡的討論,因為在模型中,蒙代爾認為國際資本流動是利率差別的唯一函數,因而只要存在利差,資本就會一貫的流動從而彌補任何水平的經常項目不平衡,而在現實中各國間的利率差別普遍存在。第二個問題是,在外部均衡的標準上蒙代爾非常強調資本賬戶,而國際資本流動是利率差別的唯一函數,因此如果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只有通過提高國內利率以吸引資本流入,但是這既是一個擠出私人投資,又是依靠對外債臺高築的取得外部均衡的政策。因此無論是貨幣主義的以儲備衡量的外部均衡標準—國際收支平衡,還是蒙代爾強調的資本賬戶的外均衡標準都存在缺陷。
中國國際收支調節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應用[2]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研究的是開放的小國的內外部均衡,假定總需求不足,國際資本自由流動,貨幣需求和資本流動富有利率彈性,並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但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首先,中國經濟規模相當大,不屬於小國;其次,中國對資本流動實行嚴格管制,因此在理論上短期資本流動不受利率變化影響;再次,中國資本市場不發達,投資機會缺乏,對貨幣的投機需求少,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不敏感;第四,即使在達到充分就業之前,物價水平也是有變化的,如前所述,中國一些大宗商品的進口數量對進口價格就有明顯影響;第五,由於中央銀行採取對沖措施,國際收支平衡與貨幣供給量從而與利率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最後,當前中國的情況不是要在新的均衡點上實現更高的國民收人水平,而是要爭取以較小的代價實現貿易收支的相對平衡。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當前的內外部均衡關係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由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解釋。儘管中國經濟規模相當大,但是近年來外貿依存度大幅上升,2005年達到64%,國民經濟通過對外貿易與國際市場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這一點與開放的小國是類似的。中國確實存在資本管制,但事實上管制無法完全限制資本跨國流動,相當數量的短期資本可以在貿易收支、直接投資或收益等國際收支項下跨境轉移,因而短期資本流動仍具有一定利率彈性。
如圖所示,為中國國際收支調節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由於存在資本管制,資本流動對利率變化極不敏感,BP曲線接近垂直;貨幣投機需求不足使得LM曲線也具有較高的斜率。當前的現狀是,中國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長期順差,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點E遠離國際收支均衡曲線BP。在國際收支順差中,相當一部分集中在金融項目下,主要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由於外資流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預期的長期投資收益率,對利率變動並不敏感,因而在模型中無法體現。這樣,模型中的國際收支就基本代表了貿易收支。
為了從更加寬泛的角度考慮中國的國際收支調節,模型中的IS曲線和LM曲線不再單純對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是對應可以實現國內吸收擴張或收縮的任何政策選擇或結構調整。同時參考現實中的情況,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匯率水平也可以由政府加以主動調整。根據模型,為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可以有以下幾種選擇:
(1)擴張國內吸收,使得IS曲線左移至IS',在E'點達到新的均衡。擴張國內吸收的手段,可以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也可以是進一步提高投資率,或者增加私人消費。由於此時國內吸收的變動不會對貨幣供給量產生影響,因此LM曲線不發生變化。
(2)擴張貨幣供給,使得LM曲線右移至LM',在E點達到新的均衡。基於與上面相同的原因,在貨幣供給增加後,由於央行不需要因為貿易平衡的變化而回調貨幣供給量,LM曲線不會回到以前的狀態。
(3)調整匯率水平,對人民幣進行一次性較大幅度升值,BP曲線左移。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凈出口減少,國民收人下降,國內吸收萎縮,IS曲線左移。最終BP曲線左移至BP+,IS曲線左移至IS,在E'點達到新的均衡。
(4)放開資本管制,資本流動對利率變化敏感程度將因此提高,BP曲線斜率減小,新的BP曲線與/S曲線和LM曲線交於E點,達到均衡。此項選擇並不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貿易失衡,但是可以通過私人對外投資的擴張,實現整個國際收支的良性平衡,消除貿易失衡帶來的部分消極影響,例如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等。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苦行者,村姑,Angle Roh,Zfj3000,Lolo,山林,沙漠之鹰,Vulture,Cabbage,Dan,Nogod5467,东风,Yixi,Gaoshan2013,林巧玲,寒曦,Llyn.評論(共12條)
左移 // 右移
謝謝指正,錯誤之處已修改~MBA是自由可參與編輯的百科,期待您的加入~
和三元悖論有什麼聯繫
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或者IS-LM-BP模型可以解釋為何三者只能取二。
擴張性財政政策應該是讓IS曲線右移吧???我還特地翻了書
那裡是在中國的特殊情況下,不是一般情況,結合圖來分析
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