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所謂三位一體公式,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薩伊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資本創造利潤、土地產生地租、勞動取得工資。如果把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則企業主收入表現為資本家的工資,利息表現為資本所固有的獨特的產物,這樣,三位一體公式可以更確切地歸結為資本創造利息、土地產生地租、勞動取得工資。
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表示為:資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馬克思稱此公式是“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公式。在薩伊看來,資本創造利潤、土地產生地租、勞動取得工資。如果利息表現為資本所固有的獨特的產物,企業主收入表現為資本家的“工資”,這樣,上述謬論又可以確切地歸結為:“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
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源於亞當·斯密理論的不徹底性。亞當·斯密價值的收入決定論認為,組成收入的工資、利潤和地租成為價值的三個原始源泉,這就為工人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者共同創造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並且形成了薩伊“三位一體”公式的基本命題。薩伊認為“全部總產品,對一個國家來說,都可以分解為純收益”,這就像斯密一樣,將總產品價值C+V+M中的C給分解掉了,因此,馬克思說,“這種幻想,不過是亞當. 斯密以來貫穿整個政治經濟學的荒謬教條。”
一、三位一體公式掩蓋了創造價值的源泉
在這個公式中,利潤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征的剩餘價值形式,就被排除在外,看不見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實質就被歪曲和掩蓋起來了。
本來,利潤、利息和地租都是由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分割而來的,工人的工資,則是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補償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它們都是由工人新創造的價值所構成。然而,在三位一體公式中,利潤(利息)、地租和工資則表現為由三個不同的來源產生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在薩伊看來,產品的價值來源於使用價值,把價值和使用價值混為一談,因而錯誤地認為創造商品價值的,除了勞動以外,還有資本(生產資料)和自然(土地)。
顯然,三位一體公式存在明顯的錯誤。
1、資本、土地、勞動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但三位一體公式卻把它們看作是各種收入的源泉。
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產關係。雖然資本可以表現為生產資料的形式,但生產資料本身並不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即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相分離,生產資料才成為資本的表現形式,或者說,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物化,可見,資本本身並不會創造利潤。
土地則是“無機的自然界本身”。它不會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價值和剩餘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但是由於土地的自然肥力不同,同量勞動投在不同肥力的土地面積上可以取得不等量的產品,這些產品就會有不同的個別價值,“這些個別價值平均化為市場價值”,這就使經營自然肥力較好的土地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並轉化為地租,歸土地所有者所有,這是由土地私有權所造成的結果。可見,超額利潤(地租)並不是由土地創造出來的,這是由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而來的。
勞動“只是指人用來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一般人類生產活動”,它存在於任何社會形態中,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才與資本相對立。
可見,資本是社會關係,土地是自然界本身,勞動是任何社會裡都存在的人類生產活動,從一般意義上講,它們是毫無關係,毫無共同之處的,把它們都看作是不同收入的源泉,顯然是錯誤的。
2、三位一體公式拋棄了各種收入源泉之間能夠發生聯繫的社會形式
資本家憑藉資本取得利息,土地所有者憑藉土地所有權取得地租,雇佣工人通過出賣勞動力取得工資,這隻有在資本主義雇佣勞動制度下才存在的,資本、土地和勞動表現為三種收入的源泉,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中即資本主義社會中,才是可以相互聯繫著的,但三位一體公式卻偏偏把這個轉化的社會形式抽掉了。
(1)、在這個公式中,與資本相併列的是土地和勞動。資本是一定的社會形式,土地和勞動卻是一定社會共有的物質要素,將一個特有的社會形式與另一個每個社會共有的物質要素平列在一起,顯然是不合適的。
(2)、在這個公式中,資本、土地和勞動,分別表現為利息、地租和工資的源泉,這就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新創造價值的真正源泉被掩蓋起來了,從而也就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剝削關係。
3、三位一體顯然是三個不可能綜合在一起的部分
薩伊等庸俗經濟學家提出的三位一體公式,是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的,他們絲毫沒有想到,它作為出發點的這個三位一體:土地--地租,資本--利息,勞動--工資,是三個顯然不可能綜合在一起的部分。首先,從土地--地租來看,土地是沒有價值,只有使用價值,而地租具有交換價值,把使用價值的土地和交換價值的地租安放在一定的比例關係上,讓兩個不能通約的量來互相保持一定的比例,顯然是錯誤的。其次,從資本--利息看,資本本身表現為一定量的價值額,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關係,而庸俗經濟學家們卻說資本是生產資料,是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利息是剩餘價值轉化而來的一部分,是一定的社會關係,這樣又搬出一個完全不能通約的關係,一方面是生產資料,是使用價值,是物,另一方面是剩餘價值,是社會關係的特殊形式,這就同土地---地租一樣,把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不能互相通約的量,又放在一定的比例關係中,這顯然是背理的。第三,從勞動--工資看,這個公式同樣與價值的概念相矛盾,因為一方是勞動,另一方是勞動的價值,即工資。勞動是創造價值的,但勞動本身沒有價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說勞動本身有價格,就要承認勞動本身也有價值。現在說沒有價值的勞動卻有價格,這顯然是背理的,因為這又是一個完全不能通約的關係。
二、三位一體公式抹煞了資本關係的歷史性質
1、剩餘勞動體現為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點
任何社會形態的再生產過程,都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過程,又是一定生產關係的再生產過程。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同樣也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但它又有自身的特點。在以前的私有制社會中,即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奴隸主或封建地主對剩餘勞動的剝削,是在人身依附或半人身依附、統治和從屬的關係下直接占有剩餘勞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商品經濟占支配地位,在生產過程中雇佣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是物化在剩餘產品中,並通過流通過程實現剩餘價值後,才在不同剝削集團之間進行分配。利潤、利息和地租不過是同一剩餘價值轉化的不同形式,是不同剝削集團之間分配剩餘價值的結果。正是這種剩餘勞動所體現的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分配,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征。
2、利潤、地租和工資,只是收入,並不是收入的實體本身
既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征是剩餘勞動體現為剩餘價值,那麼這種剩餘價值是怎樣進行分配的呢?它是“按照社會資本中每個資本應得的份額的比例,在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的”。剩餘價值在總資本的分配中形成平均利潤,這個平均利潤又分割為企業主收入和利息。前者為工商業職能資本家占有,後者為生息資本家所有,同時,在農業經營中,由於土地私有權的存在,這就不得不把剩餘價值中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可見,利潤、利息和地租只是不同的收入形式,它們的實質都是剩餘價值。至於雇佣工人獲得的工資,是他們自身出賣勞動力而取得的收入,來源於工人自己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新價值用以補償勞動力價值消耗的部分。
不管利潤、地租和工資三者在收入分配上多麼不一致,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資本每年都為資本家提供利潤,土地每年都為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勞動力每年都為工人提供工資,每年的生產總價值中都要包含這三個價值部分或與之相適應的產品部分(撇開積累不說),並且每年都被各自的所有者消費,“而不致造成它們的再生產源泉的枯竭”。好象三株長生樹一樣,每年都會在樹上長出長生果,資本、土地和勞動力每年都分別帶來利潤、地租和工資,因而在錶面上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表現為他們各自特有的收入,即利潤、地租和工資的不同源泉。
以上三種不同的收入,只是一種分配關係,“但是並沒有創造轉化為這幾個不同範疇的實體本身。相反,這種分配是以這種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的,而這個總價值不外就是物化的社會勞動”。即利潤、地租和工資只是不同階級的收入,至於這些收入的實體是什麼,收入本身是不能回答的,實際上收入的實體無非是物化的社會勞動,是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可見,新創造的價值可以轉化為各階級的不同收入,但不能把不同收入轉化為收入的實體本身,即不能把收入看作為新價值的創造者。庸俗經濟學的錯誤在於,把資本、土地和勞動看作是不同三種收入的源泉,而且認為這些收入的實體,即年產品的新價值,“就是從這些源泉本身產生出來的”。或者說,這些新價值是由資本、土地和勞動創造出來的,這樣,就把新價值分解為三部分和形成新價值的源泉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了。
接著,馬克思進一步剖析了三位一體公式的錯誤:(1)從土地---地租來看,以級差地租為例,自然肥力較好的土地,會提供較多的級差地租,反之,則相反,這樣,級差地租好象是由土地產生出來的。其實,土地肥力只是產生超額利潤的條件,不是超額利潤產生的源泉。超額利潤是由農業雇佣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至於超額利潤的大小,也不是直接由土地肥力決定的,而是起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和競爭規律決定的。可見,土地是個自然要素,地租是個社會範疇,把一個社會範疇說成是由自然要素產生出來的,顯然是荒謬的。(2)從勞動----工資公式看,這裡只講勞動,不講雇佣勞動,把雇佣勞動的社會規定性抽掉,用一般勞動代替雇佣勞動,這就抹煞了資本主義雇佣勞動的特點。(3)從資本---利潤公式看,也是錯誤的,資本運動生產剩餘價值,既包括利潤,又包括地租,其中利潤又要分割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總之,資本所直接剝削到的是“包括全部沒有分割的剩餘價值”,公式所表現的資本----利潤或資本----利息,“這不是資本榨取的全部剩餘價值,而只是資本為資本家榨取的那部分剩餘價值”。這樣,在資本---利息的公式中,資本剝削剩餘價值的全部秘密就看不出來了。
3、三位一體公式,把勞動條件的社會性質看作是自然的、永恆的,生產過程天生就有的物質性質
在三位一體公式中,雖然三種收入的源泉是不一致,資本是一定的社會關係,土地是自然要素,勞動是每個社會都存在的生產活動,但是,“它們的產物、它們的幼仔、即各種收入”,又是一致的,它們都是工人新創造的價值,這樣在“資本---利息(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個公式,顯示出了一種整齊的對稱的不相稱的東西。”因為,如果把資本和工人的社會關係抽象掉,資本就被還原為生產資料,三個源泉就都是自然的物質屬性,一致起來了。這樣,就會有三個自然的物質屬性與三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價值相對立,公式就變成了一種整齊的對稱的不相稱的東西了。所謂整齊、對稱,是就資本產生利潤,土地產生地租,勞動取得工資而言;所謂不相稱,即前者都是自然的物質屬性,後者卻都是社會屬性的價值。用自然屬性來說明社會屬性的產生,使它們互相對立,這顯然是不相稱的,由此,在這個公式中,雇佣勞動不再表現為勞動的社會規定性,而是看作是一般的勞動,當作一切社會勞動的共同形式,與之相應,這種物質勞動的條件,如土地和生產資料,也都是不以任何社會形式為轉移的物質生產條件,而與勞動合而為一了。因此,一切勞動都表現為雇佣勞動,生產資料本身就天然地是資本,土地會天然地轉化為土地所有權,從而,勞動、資本、土地的社會性質就被抽象掉,單純地作為物,作為物所固有的自然屬性存在著,勞動條件的社會性質,也成了物質性質了。這樣,利潤就好象是由生產資料(即資本的物質要素)產生,地租是由自然屬性的土地產生,工資也是由一切社會共有的勞動產生。既然利潤、地租和工資都是由自然的物質要素產生,就與它們的社會規定性無關了,與一定的社會關係也就無關了。由此可見,三位一體公式把勞動的社會條件歪曲成為自然的天生就有的物質性質,從而抹煞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性質,掩蓋了各種收入所由產生的真實的源泉。
三、三位一體公式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錶面現象而製造出來的
上述三位一體公式,把勞動條件的社會性質歪曲為自然的天生就有的物質性質,即把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歪曲成為單純的物與物的關係。這一顛倒的意識源於客觀的經濟現實。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表現出來,這種物與物的關係掩蓋了人與人的關係,使商品的社會屬性表現為它的自然屬性,這就產生了商品拜物教。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著了魔的顛倒的世界會更厲害得多地發展起來。”
首先,從直接生產過程看: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條件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關係是簡單而明瞭,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家就不斷採用新技術,改進機器設備,進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這就使先進生產力與勞動在直接生產過程內的社會聯繫,都好象由勞動轉到資本身上,勞動的全部社會生產力,好象不是勞動本身所有,而是為資本所有,好象是由資本自身生出的力量,或者說,本來是勞動的生產力,卻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因而由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卻好象是由資本創造出來的,因此,資本就取得一種神秘的性質。
其次,由於流通過程插進來了,這種神秘性質也跟著發展起來了。由於商品中包含的價值和剩餘價值都必須在流通過程中才能實現,這就使得原來的價值生產的關係被掩蓋起來了,好象價值和剩餘價值不僅僅是在流通中實現,而且也是在流通中產生。特別是由於市場的變化,競爭和欺詐,使得在流通中各個資本家取得的剩餘價值不一致,加上流通時間的長短會對利潤量產生影響,正是由於這兩種原因,使得人們更加認為,剩餘價值是由流通過程產生的,這就使上述神秘性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再次,從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的再生產的總過程看,剩餘價值又產生種種新的形式,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內部聯繫的線索更加看不見了,這種神秘性質就更加隱蔽了。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不變資本只是剩餘價值生產的必要條件。但是,當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後,利潤就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與此相適應,表示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的剩餘價值率發展成為表示資本增殖程度的利潤率,這就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和資本的本性。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使資本關係更加神秘化了。由於各個生產部門的平均利潤和剩餘價值量不一致,生產價格和價值又會發生偏離,因而,好象平均利潤不是由剩餘價值所決定,生產價格也不是由價值所決定,這樣,“正常的平均利潤本身好象是資本所固有的,同剝削無關;過度的剝削,或者,甚至特別有利條件下的平均剝削,好象只是決定同平均利潤的偏離,而不是決定平均利潤本身。這樣平均利潤的來源就被掩蓋起來了。
利潤分割為企業主收入和利息,“就完成了剩餘價值形式的獨立化,完成了它的形式對於它的實體,對於它的本質的硬化”。這樣企業主收入就表現為資本家自己的勞動工資,而不是從工人身上剝削來的剩餘價值,利息則完全脫離了直接生產過程,好象與工人的勞動無關,表現為資本本身的產物,可見,在生息資本形式上,資本關係取得了最異化最特別的形式。如果說在資本---利潤公式中,我們總會想起利潤的起源,即還會想起它是工人在生產中創造出來的;那麼在資本---利息公式中,“不僅想不到它的起源,而且想到和這個起源完全相反的形式上去了”,即資本本身的產物。這樣資本的神秘性質,就更進一步發展了。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這種神秘性質發展到最高點。在這裡,轉化為地租的這部分剩餘價值,已不是和直接的社會關係聯繫在一起,而是和一個自然要素(土地)直接聯繫在一起,地租好象不是工人的勞動創造的,而是由土地產生的。
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表現為物與物的關係,並且物與物的關係掩蓋了人與人的關係。三位一體公式正是根據這些被顛倒了的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錶面現象而製造出來的。資本取得利潤,土地取得地租,勞動取得工資,在資本家看來,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資本主義的現實似乎就是如此。庸俗經濟學家們從為資本家利益維護出發,把資本世界的這一錶面現象說成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恆的合理性,並加以公式化,教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