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進入壁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策略性進入壁壘[1]
策略性進入壁壘是指產業內在位企業為保持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獲取壟斷利潤,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有意識的策略性行為構築起的防止潛在進入者進入的壁壘。
策略性進入壁壘或進入阻撓是為企業通過其策略性行為設置的進入壁壘,對策略性進入壁壘的分析是建立在非合作博弈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礎之上,進入和進入阻撓被看成是一個原有企業和潛在進入企業的博弈過程[2]。
策略性進入壁壘的特點[3]
策略性進入壁壘又稱為行為性進入壁壘,與結構性進入壁壘不同,其最大特點是即時主動性,即在位企業在面對外來企業進入威脅時採取自認為最優的行動來提高結構性壁壘。比如,現有企業揚言一旦進入就採取報複行動;或者是對產品的定價行為、銷售渠道的選擇突出自身產品形象,以便驅趕對手,成為新進入者的障礙。
策略性進入壁壘的表現[4]
策略性進入壁壘的主要表現為:
①漠視進入:在位企業的市場行為,就像不存在進入威脅一樣;
②遏制進入:在位企業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遏制進入;
③協助進入:在位企業發現容納競爭進人對自身更為有利。
結構性壁壘,特別是需求因素和生產技術因素形成的結構性壁壘是策略性壁壘存在的前提,如果沒有結構性進入壁壘,則策略性壁壘也不可能長期存在。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集中程度的不斷提高,寡頭型的市場結構成為主導的市場結構。寡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影響市場環境,使之發生有利於己的變化。許多以前企業無法控制而被看成是結構性變數的因素現在變成了可以可控制的因素,如企業利用雄厚的經濟勢力可以游說政府改變法規和政策,可以利用強大的研發能力改變產業的技術特點,通過大規模的廣告改變消費者的偏好。隨著市場結構的演變,策略性行為進入壁壘日益成為主導形式。
常見的策略性進入壁壘策略[1]
1.過度生產能力投資
在很多產業中,企業調整產量是要花費成本的。為提高產出,企業可能需要增加新的設備,投入必要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在位企業可在潛在進入者進入前進行過度生產能力投資,這些生產能力在進入發生之前是閑置的。一旦進入者進入,在位企業可利用已投資的閑置生產能力迅速擴大產量,實施鬥爭策略,使進入者蒙受損失。潛在進入者在觀察到在位企業所作的過度生產能力投資後,理性預期到自己進入後將招致在位者激烈的價格戰,自己無法從進入中獲利,因此會放棄進入。
是指隨著企業所生產的累計產量的增加,由於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經驗的積累使企業生產的效率不斷提高,生產的平均成本下降。
乾中學能使在位企業獲得多少優勢取決於兩點:
(1)在位企業通過乾中學能比新進入企業降低多少成本;
(2)學習需要花費的時間。如果學習周期很長或很短,在位企業所能獲取的優勢都不會很大。學習周期很短時,新進入企業會較容易趕上在位者。學習周期很長時,在位企業只能稍稍領先,不會有太大的優勢。當學習周期趨中時,乾中學的策略效應比較明顯,在位企業能通過在乾中學上的策略性投資阻止進入,並獲取較高的利潤。
3.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
在位企業採取策略性行為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可以使自己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從而達到阻止進入的目的。
在位者提高競爭對手成本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垂直一體化
——利用政府管制
——利用產品的互補性和配件生產
4.影響未來的需求結構
在位企業影響未來需求結構的策略性行為主要有三種:
——產品擴散策略
——提高轉換成本
——利用長期契約鎖定產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