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成本規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目標成本規劃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對有獨立製造過程產品的利潤和成本,進行戰略性管理的方法。
首先確定待開發產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後由企業在這個成本水平上,開發生產擁有特定功能和質量的且以預計的價格出售就可以有足夠盈利的產品。產品生命周期指產品從誕生到被使用者廢棄的整個過程,一般包括三個階段:設計階段、生產階段,以及服務和退出市場階段。而產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是指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發生的全部成本。
- 1.鮮明的市場導向性
在傳統的成本管理中,產品的售價往往是在成本加成的基礎上確定的,先有成本,後有價格。而目標成本規劃是先有價格,後有成本。它以提升產品對顧客的價值為目標,在確定產品的價格時,是以顧客對產品功能的認可和需求為基礎的。
市場營銷人員可以用某個產品的“性能價格比”(簡稱性價比)來描述顧客的需求。性價比是產品所具有的性能(功能)與顧客選購這一產品可能認可的“心理價格”的比值。產品的性價比越高,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越強。
由此可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基本途徑如下。
任何產品必定有其使用價值,或者說是特定的功能。當產品的功能越多時,一般來說,其價格也就越昂貴。因為產品的每種功能,都會使產品的基礎價格產生增量。
在市場營銷學中,確定產品價格時,必須要遵循兩條原則。
- 第一,潛在的顧客願意為產品及其功能支付價格。
- 第二,潛在的顧客都是理性經濟人。它們購買的產品是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產品。
因此,在制定目標成本價格前,必須要事先對市場進行調查研究,要瞭解潛在顧客對新產品性價比的期望。然後才能根據潛在市場的這種期望,進行新產品的設計,使新產品的定價能夠比較好地反映顧客的這種期望。
- 2.成本控制的重點轉移到產前的設計階段
傳統成本控制的重點是製造成本的控制。可是,在很大程度上,產品的製造成本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已經確定了。例如,產品的功能設計越複雜,其製造成本一般也會相應增加;顧客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越高,企業對原材料的要求就越高,對產品質量檢驗的要求也越高。這樣,該產品的製造成本當然會相應增加。
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消費者對產品個性化的追求,迫使企業不斷加大新產品的研製力度,儘可能根據顧客的需要來確定產品的功能和質量。這樣,就必然使產品的製造成本與產品的功能和質量的設計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這說明,如果企業僅僅只是把成本管理的重點放在製造過程,而完全忽略在研發過程中對成本的控制,那麼這種做法就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目標成本規劃正是基於這一原因,將產品設計階段作為成本控制的重點。
- 3.追求成本的戰略性降低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為了追求短期利潤而降低成本,而基於戰略成本管理理念的目標成本規劃所追求的是:在不損害企業競爭地位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如果成本降低以後,有可能削弱企業的競爭地位,那麼這種成本降低的策略就是不可取的。反之,如果成本的增加有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那麼這種成本的增加就是值得鼓勵的。例如,市場調查表明顧客需要某種產品具備某種功能,那麼產品的設計者就必須為產品增加這種功能。儘管增加這項功能會導致製造成本的上升。可是如果不增加這種成本,那麼就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權衡利弊,當然必須適當增加製造成本,增加產品的功能,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這種辯證思維,在傳統的成本管理理念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因為傳統的成本管理只註重事中和事後管理,完全忽視了事前管理。而目標成本規劃強調的是事前管理,追求的是各層次目標成本總體的降低,即成本戰略性的降低。
- 4.強調企業之間的協作
產品層次目標成本規劃完成之後,需要將它分解到零部件層次。零部件層次的目標成本規劃,旨在將一部分產品層次的目標成本壓力,傳遞給上游企業,或者零部件的供應商身上,迫使上游企業或者供應商,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與產品製造商聯合起來,共同找出降低產品總體成本的途徑,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這樣,成本管理的範圍就超出了單個企業的界限。在成本管理的問題上,完全可以實現企業之間的整合,在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提高上游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目標成本規劃有助於激發和整合成員企業共同的努力,以降低整個產品供應鏈的成本,提升成員企業共同的競爭力。有些先進的製造企業正在實施的“零存貨”管理戰略,這種戰略要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這些企業必須要與其上游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通力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的製造成本。
目標成本規劃的一般過程是:從企業戰略層次的成本規劃開始,將實現長期戰略成本降低目標的壓力,逐次傳遞給上游企業和零部件的供應商。同時,隨著成本的逐層設計,成本壓力的逐層下傳,最後通過企業內部各部門的合作,以及上游企業和供應商的協作,共同努力達到目標成本,保證企業實現長期的利潤水平,保持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