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概述

  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景下動機產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自我效能理論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動機心理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班杜拉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在於他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既可以看出行為主義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他堅持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如強調研究人類的行為,強調客觀化的研究原則,強調學習中強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內部的心理過程,強調自我因素對行為的中介調節作用。他主張行為和認知的結合;主張必須以環境、行為、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傳統的行為主義對學習的認識不同。傳統的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而班杜拉認為,人除了直接學習外,更重要的還在於他可以通過觀察去進行間接學習。人的社會行為大部分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觀察學習”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亦稱之為“替代學習”。用班杜拉的話來說“一個替代學習事件可以這樣來定義,既經由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現存的行為反應特點得到矯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觀察者並沒有外顯性的操作示範反應。”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看出觀察學習的以下特點:一是觀察學習並不必然具有外顯的反應;二是觀察學習並不依賴直接強化;三是認知過程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此,班杜拉認為強化除了對直接行為後果的外部強化外,還有替代強化自我強化。替代強化指觀察到別人的行為受到獎懲強化時,對自己的行為也有一個間接的強化作用。自我強化是指在行動的過程中,人們根據自己設立的一些內在的行為標準,以自我獎懲的方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自我效能理論正是從這兩種強化的作用發展而來的。班杜拉認為強化並不像傳統的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是學習的必要條件,而是一種促進條件。譬如小孩子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在沒有外部強化的情況下,他們仍會玩得很開心。

  替代強化的作用機制可以描述如下:當一個人觀察到別人的行為時,會產生兩種認識:一是認識到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外界對此行為的反饋與強化;二是認識到此任務的難度如何及其行為方式。這兩種認識將會影響觀察者對模仿此行為的預期,此預期包括兩種成分:對行動結果的預期及從事此行為把握的預期。這兩種預期將對觀察者是否採取此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自我強化強調行動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標準,從而受到自我獎、懲的內部強化。人在行動的過程中總會有自己的預期標準,如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標準就會更積極地去行動,否則就會改變行動。

  對替代強化自我強化的深入研究,班杜拉發現了自我調節的重要性,他指出強化的作用在於激發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這種作用的機制在於從先前的經驗中形成的對後續行為的期待。他把這種期待分成兩種: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會導致一種好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將會被激活,受到選擇。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是自己對自身能力的一種主觀上的評估。在“效能期待”的基礎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自我效能理論的核心[1]

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2]。他發現,即使個體知道某種行為會導致何種結果,但也不一定去從事這種行為或開展某項活動,而是首先要推測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沒有實施這一行為的能力與信心?這種推測和估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現。所以,人的行為既受結果期望的影響,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區別效能期望和結果期望,班杜拉創造了自我效能概念。結果期望,屬於傳統期望的概念範疇,是人們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結果的推測;而效能期望則是個體對自己實施某一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對自身行為能力的推測[2]

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調節和控制行為,並通過行為調控影響行為結果(附圖)。

  Image: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示意图.jpg

  自我效能對行為的調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影響人們對行為的選擇與行為堅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傾向於選擇適合於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卻恰恰相反。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強,預測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會努力嘗試去從事這些方面的活動,新行為持續的時間也越長;反之,就會逃避那些自己認為不能勝任的活動,行為的堅持性也就越差[3]

  2.影響人們的努力程度和對困難的態度

  態度是人們對事物所持的一種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傾向。作為實施行為的心理準備狀態,它支配著人們在實施行為過程中的記憶、判斷、思考與選擇。

  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多富有自信,勇於面對困難和挑戰,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剋服困難,因此,會竭力去追尋和實現自己的目標;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則會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甚至對能夠行使的行為和完成的任務也不敢問津[3]

  3.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效率

  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會失敗,把思想糾纏在個人缺陷和潛在困難上,導致緊張、自卑、註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甚至產生無助和無所適從感,從而影響他們採取行動以及新行為的形成和習得行為的表現,導致行為能力和行為效率低下。相反,有強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卻把註意力集中在積極分析問題和解決困難上,他們知難而上、執著追求,在困難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得以超常發揮,表現出優質的行為能力和行為效率[3]

  4.影響人們的歸因方式

  歸因是個體解釋和預測他人和自己行為結果的原因。據美國維納的研究,人們通常把成敗結果歸因於努力、能力、運氣和任務難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把失敗歸因於自己努力不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卻往往將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足、天資不夠[4]

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

  班杜拉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變化受以下四種信息源的影響,它們分別傳遞著一定的效能信息,影響人的效能水平[2][3]

  1.直接性經驗

  直接經驗,如行為成敗經驗,來自個人的親身體驗,對自我效能影響力度最大。成功的經驗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斷的成功與失敗會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穩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也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提高,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景中去。

  2.替代性經驗

  這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人類的許多效能信息都是從替代性經驗中獲得的。一個護士學生看到某個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完成了某項操作,會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操作,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反之,目睹同伴的失敗,又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也可能失敗。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感影響的關鍵之一是學習者與被觀察者的一致性問題。通常,學習者是通過與被觀察者的比較來評價自身效能的。

  3.言語勸說

  指憑藉說服性的建議、勸告、解釋、引導,通過改變人們的知識與態度來改變人們自我效能的一種方法。言語勸說簡便易行,然而由於沒有經驗基礎,形成的自我效能常缺乏牢固性。

  4.其他因素

  班杜拉在其“脫敏”研究中發現[2],心理狀態是影響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悲傷都會導致個體自我效能感發生變化。平和、中等強度的情緒有助於自我效能的形成,而過度強烈的情緒會削弱自我效能的功效發揮。另外,個人性格、自控能力與類型、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自尊水平、自信心意志力、環境、他人的期望與支持等也可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一般來說,充滿自信與自尊的人以及內控型的人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氣氛融洽、環境愉悅可促進個體自我效能的建立與發揮。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機制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行動前對自身完成該活動有效性的一種主觀評估,這種預先的估計對後續的行為會多方面地發生影響。

  1、影響人對行為的選擇

  當個體面對一個新的任務時,他首先會對該任務的價值進行估計。確定出是有價值的任務才會有下一步行為,那麼是不是任何有價值的行為個體都會採取行動呢?這還會有另一個選擇過程。當個體對自己完成該任務的能力評價很低時,他可能不會採取行動或者選擇一個較容易的目標。正如在高考填報考志願一樣,當一個學生感到報考清華大學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時,他是不會報考的,會換一個容易報考的。

  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到個體目標的選擇,還會影響到個體的行為方式。我們在做事情時都會選擇一種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方式。在生活中,人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方式,而且很難改變,原因之一可能是由於熟悉的行為方式最具有自我效能感。在行動的過程中,人會根據行為結果的反饋,相應地改變自我效能感,從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目標與行為方式。

  2、影響面對困難時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

  在行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影響到人剋服困難的毅力和決心,影響人行為的堅持性。與此相關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最早是由動物學習理論家(Oermier and Seligman,1969;Seligman and Maier,1967)提出的。他們研究發現,當動物(狗、白鼠等)被置於難以逃避的電擊區域時,起初它們試圖逃避,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都無法取得成功後,它們的反應明顯變消極了,再次把它們放入相似的環境,它們便會放棄努力,雖然在新的情景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逃脫,這種現象就稱之為習得性無助。不僅動物,人也會形成習得性無助,一旦形成習得性無助,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況,便會放棄努力。分析其作用機制可以發現,只有當人把失敗歸結為不可控制的因素時,才會形成這種無助感。而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著自我效能感的低下。這個經典的實驗很好地證明瞭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棄努力。一個學生如果認為自己沒有數學細胞,數學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時,很容易便會向困難屈服;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就會想出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會輕易放棄。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與任務難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則相反。

  3、影響人的情緒狀態

  當我們認為做某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時,往往會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情緒飽滿,主動性也更高。能力與興趣是可以相互影響的一對概念,在某一方面能力強的人,往往也會表現出更大的興趣,這在學習方面表現得很突出。學生對某一學科感興趣,十有八九是因為在這一學科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興趣又可以使人更加投入,獲得更好的成績,從而促進能力的增長。這便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與此相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更有興趣從事某一活動。在行動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外界的信息會更加積極地進行加工,從而更有可能獲得好的結果,好的結果又能起到強化作用,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解決問題之前,往往會從積極的方面去考慮問題,形成正向預期;遇到問題時,也會以一個樂觀的心態看待它,較少產生焦慮。

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途徑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可以通過以下四條途徑來培養自我效能感。

  1、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

  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歷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為依據的。它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並且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體驗則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經驗

  替代性經驗指個體通過觀察能力水平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它是一種間接經驗。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於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

  3、語言說服

  指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來改變人們的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認為對個體的“無條件的積極關註”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說服者的言語勸導與個體的實際能力不相一致時,一開始可能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經過驗證後,反而會加劇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4、培養和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

  對生理反應的知覺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認知。高度的生理喚起水平比平靜的反應使人更不鎮定、更不自信,如緊張、焦慮的情緒使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近期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絕不僅僅是由當前的活動結果和他人的評價被動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們對先前活動結果的歸因決定的。同樣是失敗的經驗,它可能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只有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這種內部的、穩定的因素時,個體才會產生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當個體把失敗歸因於運氣、機遇之類的外部的、不穩定的因素時,則他的自我效能感不一定會下降。成功的經驗能否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也取決於個體的歸因方式。只有當成功被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出眾這種內部的、穩定的因素時,個體才會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把它歸因於運氣、機遇之類的外部原因時並不一定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歸因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影響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產物,外部的經驗與主觀的認知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自我效能理論的啟示

自我效能理論對護理工作的啟示[5]

  1.護理管理人員應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以適應21世紀護理模式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自我效能感提高來源於心理素質、專業護理理論與技能的提高,不斷接受實踐新技術、新知識並加以總結論證,在經驗與教訓中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效能感。

  2.護理管理者應學會運用循證護理的思維模式

  將護理科研成果、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應用於護理臨床實踐活動,樹立以研究指導實踐,以研究帶動實踐的觀念。提出護理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對病人實施護理,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

  3.護理管理者要註意挖掘人力資源

  註意提高下屬的自我效能感,善於發現下屬潛在能力,為她們創立發展展示自我才能的機會與發展空間,從而提高團隊自我效能感。

  4.護理管理者要註重自我效能感對護理人員的影響力

  雖然替代性經驗影響力度不及直接經驗,但也是自我效能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努力提高業務及自身素質與心理素質,為使護理人員建立自我效能感起到正性影響。通過專業學習,提高自我效能感。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提出豐富了人類對行為和動機的研究,也為臨床護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框架,對提高臨床護理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自我效能感給予了啟迪,必將對臨床護理業務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自我效能理論對職業教育的啟示[6]

  根據班杜拉的自我;可能理論,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成績、素質提高、能力發展等都有密切的關係。通過長期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際工作,筆者認為分析職業學校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現狀,研究提高其效能感水平的方法和途徑有著重要意義。

  1.職業學校學生的效能感現狀及成因相對而言,職業學校學生的效能感水平較低,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既往的成敗經驗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大部分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篩選中有失利的經歷和體驗,自然而然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表現為自我效能感較低。有些學生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專長和愛好,但在激烈升學競爭的中學階段,家庭、社會和學校對學生評價標準過於單一,僅僅以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判斷學生好壞的標準,學生很少或沒有充分展示自己專長、體驗成功的機會,無法加強自我效能感。

  (2)通過觀察他人獲得的替代性經驗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近幾年,社會用人風氣不夠正常和理性,使得很多學生產生了"成績再好也沒用"的誤解,導致了他們在學習上的不思進取,削弱了他們提高學習效能的動機。

  (3)公眾輿論和教師錯誤的誘導。不良的期望在職業學校學生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人們(包括家長、社會、教師)對職業學校學生有一種錯誤的偏見,認為職業學校的學生相對於重點高中的學生而言是"次品"。這樣的主觀印象在各種場合自覺不自覺地流露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4)環境的影響。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時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文化基礎相對薄弱,有些甚至在中學階段還養成了作風散漫、紀律性差等不良習慣。而職業學校沒有升學壓力,許多學校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有忽視的傾向,導致學習風氣不夠濃厚,這種環境也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由此可見,職業學校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是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作為主休的學生自身是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作為外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自我效能感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影響

  (1)影響行為的選擇。自我效能感強的人傾向於選擇適合於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目標)。而如果自我效能感較低,貝Jj往往導致其不敢承擔自己經過努力有能力完成的任務,從而使自己失去了成功的機會,也失去了發展自己潛能的機遇。

  (2)決定努力程和持續時間。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對自己在學習和活動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估計不足,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沒有可能完成任務,就會喪失努力堅持的動力和信心,其持續活動的時間就會較短。

  (3)影響面對困難的態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自信心強,這有助於激發和維持向困難挑戰的精神,勇於追求成就的動機及堅持實現目標的耐力;如果懷疑自己的能力,就會缺乏自信,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知難而退。

  (4)影響思維方向和歸因方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往往把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大,從而不去註意怎樣更好地行動,損害了其能力的有效發揮。自我效能感也影響人的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努力不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不夠。

  (5)影響學習(活動)的情緒和效率。自我效能高者,在學習(活動)中信心十足、情緒飽滿,心情愉快地進行各種工作,因而效率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缺乏信心,在學習(活動)中充滿焦慮和恐懼,效率低。

  3.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途徑

  (1)恰當進行外部強化。班杜拉指出:人們在掌握了某些知識和技能、顯示了自己能力的時候,外部強化的恰當運用有助於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外部強化能保進任務的完成,激勵學生去努力向新的目標前進,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通過外部提供的有關信息看到自己的進步,進而產生自我效能感。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比別人差"、"讀職業學校沒前途"等不正確觀念,教師應向學生講清楚其專業優勢以及眾多成才的途徑,用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的、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傑出人才激勵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向學生傳播諸如此類的有利於學習和進步的觀點,對幫助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是十分必要的。

  (2)重視學習策略的培養。一些教育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有效的學習應該是由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管理(制定計劃、組織信息、設定目標、安排時間等)和自我監控。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有助於提高自我效能感。因為,學習策略是工具性的知識,它會使學習行為更有效。還可以進行交互作用式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註意用典型事例教學,促進知識遷移等。只有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意識到自身的學習潛力,才能激發其自我效能感。

  (3)幫助學生經常體驗成功。自我效能理論指出,學習者親身經歷的成敗對自我效能感影響最大。所以,①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體驗成功。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目標定得過高,學生經過艱苦的努力仍然達不到,就不會有成功的體驗;反之,目標過低,學生不經努力就達到了目標,也不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和能力感。教學目標要形成科學的體系:要包含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包含質和量的要求,既有總目標(如全書或數章),又有分目標(如一章或一節)。要明確每一教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掌握到什麼程度、要培養哪些能力、能力要達引比水平以及這些目標在課堂教學、課外傷業尖民操作叩應該如何體現,等等。②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占壇的過程,有親歷成功的機會。例如,知一些:是性的知識要讓學生親自參與發現的過程,自己進行總結。使他們逐步認識到自己有總結歸納能力,鼓勵同學之間開展學習競賽,等等。總之,有充分參與的機會,才有親歷成功的可能。③多給學生提供表達才能的機會。人人都有表達自己才能的欲望,充分滿足這種願望,有助於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自由競爭,並且在競爭中給每個學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例如,當解決問題時,教師應該留下充分的時問讓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勇於發表意見,發動學生參與討論,給每個人充分提供表達自己才能的機會。④改革評價制度,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要求。摒棄以往"以分數論英雄"的傳統評價方法。制定科學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科學、正確的評價,對於學生在學習之外取得的成就進行充分的肯定,把能力、專長的發展到人職業教育的評價體系之內,還要在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和專長的機會。這樣經過多方面、多形式的反覆強化,就會形成比較穩定的自我效能感,並會泛化到學習和其他活動中。

  (4)樹立榜樣。替代性經驗對於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E重要的影響。例如,一個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取得成功,就會認為自己經過努力也可完成同樣的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發動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組織交流、討論等,都可以活躍學生的思想。學生在討論中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我效能感,又可從中學習吸收別人的長處,還可以從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還沒有發覺或發掘的潛能,這些都有利於增強自我效能感。好的榜樣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件事。教師要善於發現、敏感地抓住,及時有意識地樹立好榜樣,把學生的註意力吸引到榜樣身上,使學生從榜樣身上看到自己的潛能,增強自我效能感。

  (5)創造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有利於自我效能的形成與提高,專制而壓抑的教育情境則會破壞或降低自我效能的形成。在教育過程中,應該相信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應當粗暴訓斥,也不要包辦代替,而要耐心啟發、循循誘導;對學生在學習、生活、活動中出現的錯誤,要有足夠的耐心,啟發學生一起來尋找發生錯誤的原因並加以糾正;對學生的優點和點滴進步要善於發現、及時肯定,給予鼓勵和表揚。總之,寬鬆和揩的環境有幸IJ平啥喬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幸l同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6)引導學生自覺言行自我強化。自我強化對調節入於1行右很重妄,它是以自我獎賞的方式激勵自己達到某個記i佳的行為過程。進行自我強化首先必須建立自我行為標準,然後根據設立的標準來評價、檢查自己的行為及效果,當達到自己的標準或目標時,就自然會休驗到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或增強自我效能感。自我強化要建立恰當的標準。標準過高,經過努力仍達不到,反而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而標準過低,既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也無助於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要學會建立恰當的標準,關鍵在於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地自我認知,教師要給學生切實的指導和幫助,尤其在學生開始學習自我強化的階段。建立適當的標準(目標)可以通過一步一步設立較近的具體目標來達到。

  因為較近的具體目標能夠使人較快地意識到自己的成功,從而產生自我效能感o如果目標太遠大或太抽象,雖然已經取得了→些進步,但是與之相比會顯得微不足道或覺察不出來,結果是感到目標可望不可即,使自己失望或失去耐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7)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教師可採取說服的方式進行歸因訓練,向學生提供E確的歸因,或讓學生觀察能夠做出正確歸因者的示範。使學生在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中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總之,研究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探索科學的途徑與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蔣曉蓮薛詠紅劉輝.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對護理教育的啟示.護士進修雜誌.2004年4月第19捲第4期
  2. 2.0 2.1 2.2 2.3 Bandura,Albert.(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3. 3.0 3.1 3.2 3.3 Bandura ,Albert.(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W. H. Freeman.
  4. 潘泳棠.歸因論與教育[J].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989,17(1)∶3~91
  5. 羅延偉.自我效能理論對護理管理工作的啟迪.護理研究.2004年第15期
  6. 李廣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啟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年35期
  • [1]向海英.成就動機的歸因理論與教學改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述評.心理髮展與教育,2000(1)
  • [3]高建江.班杜拉論自我效能的形成與發展.心理科學。1992(6)
  • [4]張愛卿.動機論:邁向21世紀的動機心理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 趙志紅.自我效能理論簡述.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0.55.40.* 在 2013年9月28日 00:23 發表

非常感謝!

回複評論
182.91.145.* 在 2014年5月22日 14:43 發表

自我效能,真的很不錯!

回複評論
1.182.103.* 在 2017年9月29日 15:42 發表

非常全

回複評論
117.136.46.* 在 2017年10月8日 20:50 發表

非常感謝!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

回複評論
M id 828660ee7dfabf0e8995c8897c1e3485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2月23日 12:03 發表

加油衝衝沖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