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價值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消費行為價值化是指在消費過程中僅把消費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看作手段,其目的是追求生活資料價值量的最大化。在追求個人消費行為價值化的人們看來,消費過程所消耗價值的多寡是判斷消費質量好壞的標準,或者說消費的價值量同消費質量成正比。消費是獲得個人享受、追求人生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手段。這種消費行為的具體表現就是時下林林總總的侈奢性消費、炫耀性消費。
消費行為價值化可從商品經濟中找出最初根源。自從商品經濟產生後,商品是作為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而存在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的生產者通過商品的交換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而獲得商品的價值。商品的消費者通過商品交換讓渡商品的價值而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而對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行消耗來實現消費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消費者自身貨幣購買力(他首先必須作為商品的生產者來創造價值)是其獲得取消費品的先決條件。消費者的貨幣購買力同消費質量在一定限度內呈正比例變化。這個限度就是生存需要和適度的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滿足,在這個限度之內,貨幣購買力越強,消費質量越好。當貨幣購買力超越了這個界限,而一味追求消費價值的最大化,便會適得其反,步入單純追求物質享受、感官刺激、虛榮心的滿足、揮霍浪費的誤區,導致人性的異化,使人成為單純的經濟動物。人的需要的滿足,不僅有最低界限,而且有最高極限。最低界限就是受人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和社會歷史的、道德的制約所要求的最低程度的滿足,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同樣,最高極限也是受人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和社會歷史的、道德的制約所要求的最高程度的滿足。
1、我國社會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一方面消費品的種類不斷豐富、檔次不斷提高、消費方式亦呈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先富或暴富起來,他們或者憑藉合法誠實的勞動積累了大量貨幣,或者靠鑽改革的空子一夜之間聚斂了大量的財富。計劃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消費品供應匾乏,且大多憑票供應,人們的貨幣購買力也受平均主義的低收入的影響而相當低下,連正常的消費需求都難以得到合理滿足,何談侈奢、炫耀消費。
2、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中,存在著科學而完整的消費理論體系。其一,在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有機整體中,消費既由生產決定,反過來又決定生產;其二,從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來看,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直接目的,也不僅是生產總過程的一個環節,而是受整個社會文化傳統、文明程度、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但是,在具體做法時候,常常容易步入誤區:
首先,把消費與生產直接對應。即以抽象取代了具體,背離了消費是生產總過程有機體中的一個環節的理論,更背離了從社會歷史的、道德的諸多因素去考察消費的理論。
其次,把生產”從目的”中抽掉了。僅僅把生活消費歸結為生產的目的,背離了馬克思的消費經濟理論。
3、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小生產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深深地積澱在人們的心理中。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生產發展緩慢,消費品供應匾乏,人們的收入水平低,僅能維持簡單的消費,使小生產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的某些方面有了根植的現實土壤。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雖然解除了傳統經濟關係對人們的束縛,但遠未實現對傳統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徹底更新。於是一部分人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將富裕的程度直接等同於消費水平,判斷富有的標準就是消費品的多寡、優劣;把消費品的增加、生活的改善視為生產的唯一目的。這樣,在消費生活中,其幸福、享受、社會地位、個人價值等等都要通過對消費品的占有來表現,進而形成了對個人消費品的迷戀崇拜,導致個人消費行為價值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