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積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勞動積累是指不增加或不成比例地增加基本建設投資,而把人的活勞動直接用在生產性或非生產性的基本建設上,以改造生產條件,開闢新的生產門路,為擴大再生產創造前提,為改善入民生活提供物質設施。
勞動積累的特點[1]
勞動積累作為總體積累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離開物化勞動積累而孤立地運動。但是,它作為積累總體運動的一翼,有它本身固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我們考察社會主義勞動積累時所不可忽視的。
第一,勞動積累包括數量積累和質量積累。任何活勞動都是質和量的統一。從量的規定性看,就是生產中投入勞動的人數;從質的規定性看,就是存在於人體中的體力和智力在生產中的綜合運用,它體現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經濟效果上。質量互變規律承認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著自乘的作用,緊張勞動轉化為倍加的正常平均勞動,複雜勞動轉化為倍加的簡單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只要提高勞動的緊張程度和熟練程度,就可以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自然物質的利用,創造出高於同等數量的一般平均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勞動質量的提高轉化為勞動數量的增加。所以勞動積累既可以是勞動數量的積累,又可以是勞動質量的積累,也可以是勞動數量積累和質量積累的統一。擴大再生產,無非就是從外延方面、內含方面或外延和內含相結合地加強對於勞動力的利用。如果說外延型擴大再生產主要是依靠勞動數量積累實現的,那末內含型擴大再生產則在決定性上是依靠勞動質量積累實現的。因此,只要不把勞動積累從總體積累中游離出來,並且承認勞動質量積累轉化為數量積累,那就沒有理由對斯大林指出的“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存有異議。
勞動質量積累在積累過程的不同階段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在預先積累階段即勞動積累處於潛存形式的情況下,主要是通過教育和訓練“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專門的勞動力”,從而提高勞動力素質。在現實積累階段即勞動積累處於流動形式的情況下,主要是在生產實踐中“邊乾邊學”,提高生產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更好地發揮現有勞動力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質量積累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重大經濟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隨著大工業的繼續發展,創造現實的財富已經不再依靠勞動時間和應用的勞動數量了,而是依靠在勞動時間以內所運用的動原(Agentien)底力量,而這種動原自身以及動力效果又跟它在自身的生產上所消耗的直接勞動時間根本不成比例,相反地卻決定於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程度或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
第二,勞動積累是能動的積累因素。現實積累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運動過程。由於勞動力本身具有伸縮性,在結合運動過程中,它會因為生產力水平和勞動對象的不同而發揮出不同程度的擴張能力,因而勞動積累的規模不一定同生產資料積累的規模成比例地增長。當某些生產力水平較高而資金又比較充裕的部門,主要是通過更新先進技術裝備和先進生產技術在工藝上的應用,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擴大積累實體的時候,勞動積累在總體積累中的比重,可能會隨著資金有機構成提高而相對降低。與此相反,有些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部門,由於投資和技術力量的限制,擴大再生產則主要是靠增加勞動數量來實現。特別是勞動積累作用的勞動對象,屬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自然力的利用時,它更可以突破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所確定的範圍。例如在勞動資料和原材料規模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善勞動的社會結合,增加勞動力數量或提高勞動質量,加強對生產設備的利用和加速流動資金的周轉,就可以超出勞動資料和流動資金所規定的界限,提高年剩餘產品率。
可見,勞動積累是一個能動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可能突破物化勞動積累的限制,使剩餘產品的生產比追加的物化勞動增長得更快。當然,這隻是勞動積累的特點之一,不宜絕對化,把它看成是勞動積累的全部內容。
第三,勞動積累受到勞動者本身生理規律的制約。勞動積累的主體是依存於人體中的勞動力,而勞動力對於人來說,客觀上有一個生理界限。國際通用的勞動年齡標準,是以年滿十五歲為下限,六十五歲為上限,現實的勞動積累,只限於這個幅度。而且因為“時不再來”,勞動積累具體到“能動的當事人”,就具有歷史暫時性。若能在勞動力的有效期內,充分加以利用,就能為社會提供財富,擴大積累實體。否則時機一過,勞動力的效能“等於零”,造成勞動力的極大浪費。它不但不能為社會提供剩餘勞動,社會反而要為維持它們的生存而白白地支出大量的生活資料,弄得不好,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秩序的安定。因此,不失時機地擴大勞動積累,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的需要,同時也是勞動力自身的客觀要求。
總而言之,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積累雖然統一於總體積累範疇,但勞動積累作為能動的主體因素,具有相對獨立性。由於勞動積累是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綜合運用,它含有數量積累和質量積累兩個方面,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勞動質量積累將逐漸發展到占主導地位。勞動積累不僅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條件,而且是勞動力自身的客觀要求。
- ↑ 李維新.淺論勞動積累(A).學術月刊.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