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海岸帶經濟(coastal zone economy)
目錄 |
海岸帶經濟是指發揮沿海區位、資源、科技、開放優勢而形成的海陸一體經濟,具體來說是指以海域、海岸帶為載體,海陸銜接這一地域空間的經濟體系。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海岸帶,都是資源、風光、產業、城市複合度最高,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潛力最大的區域。
海岸帶經濟建設重點[1]
1.岸段的合理利用。
多年來各行各業爭相擁向沿海,搶占條件優越的岸段,使這一寶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為了發揮海岸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本功能,要精心設計岸段的利用。首先,要有總體開發規劃,按主導利用與資源優勢一致性的原則和生產力均衡佈局原則,進行岸段功能劃分,包括留置各種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區和其他敏感性區域。其次,對於產權不清的地段,要儘早“發證確權”。再次,要根據規劃,進行重大臨海工程項目選址的論證和審批。
2.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要根據各地的特殊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對外經濟活動,防止內耗和自相傷害。著重創造一個吸引外商外資,按國際慣例開展對外交往的社會經濟環境,在政策上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包括設置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自由港、自由島等。
3.海岸防護和環境保護。
海岸線在海洋波浪、潮汐和各種人工作用下處在不斷地變動中。要採取護岸工程等剛性措施和保持海水動力平衡、培植護岸生物等柔性措施,保護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重要海岸,避免引發海洋災害,一旦災害發生,也能減輕其危害程度。任何可能改變海洋動力條件的圍墾和其他工程項目,必須嚴格進行可行性論證,任何開發活動都不得損害防岸堤壩及具有保護海岸穩定功用的崖壁、貝殼堤、沙灘、紅樹林和珊瑚礁。永久性建築設施,除為發揮其全部功用必須臨接海水者外,應從岸線後退一定的距離。海岸帶是經濟最密集的地帶,最容易造成環境污染,要把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海岸帶區域經濟及其特征[2]
海岸帶是人類與海洋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區域,海岸帶經濟是一個區域經濟概念。由於海岸帶包括海域和陸域兩種區域單元,海岸帶經濟也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從海域來理解,海岸帶經濟是以海域為主體、聯繫陸域經濟要素的區域經濟,是海洋區域經濟的一部分。從陸域來理解,海岸帶經濟是以陸域為主體、聯繫海域經濟要素的區域經濟,是陸域經濟的一部分。如果把海域和陸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海岸帶經濟是海域與陸域經濟的複合體,又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區域組成部分。可以肯定,這三個層面上的海岸帶經濟都有其現實意義。但是,作為海洋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海岸帶經濟是以海域經濟為主體,聯繫陸域經濟的海洋區域經濟。換句話說,只有作為海洋經濟構成要素時,相鄰的陸域經濟才是海洋經濟的組成部分。
中國海岸帶區域經濟,由於特有的自然資源條件、特有的開發利用歷史和現階段特有的開發類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得海岸帶區域經濟與非海岸帶區域經濟相比較具有以下鮮明特征。
1.海岸帶經濟活動密集,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高
海岸帶是陸域環境與海域環境交叉耦合和相互作用地帶,在海岸帶從事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經濟活動,可以受到邊緣效應、樞紐效應、依托效應和擴延效應等多方面的影響。正因為在海岸帶可獲得這些效應,它才能夠對生產要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併為要素優化組合提供眾多的選擇機會,使世界大多數的海岸帶成為人口稠密、產業雲集,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活動最密集的地區。我國海岸帶人口、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占有量和集中程度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從總體水平看,海岸帶區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僅以沿海省、市、區和內地經濟密度即單位土地面積上的GDP,城市密度即縣及縣以上的城市做一對比,由此可以看出,海岸帶是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中的發達地區,在全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陸海產業薈萃,產業結構高級化趨勢明顯
海岸帶作為海陸兩個區域單元的結合部,既是鋼鐵、電力、化工等占地大、耗水多、運量大和排廢多的陸地產業的理想佈局場所,又是港口、船舶修造、水產品加工、海水養殖和海鹽及鹽化工等海洋產業的必然變化的坐落空間。同時,海岸帶區域又是海洋捕撈、海上油氣開發、海洋運輸及公海和國際海底資源開發的前沿基地。此外,海岸帶區域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發展商業、旅游和服務業黃金地段。因此,在海岸帶區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國產業集中的海岸產業帶,是海岸帶最突出的特點。海岸帶區域產業結構高級化趨勢也十分明顯。一是三次產業結構水平比較高,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大,一次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小;二是在農業內部結構中,漁業產值所占的比重較高,種植業產值所占的比重較低,部分地區漁業產值甚至超過種植業產值;三是在工業結構內部,輕工業所占的比重較高,重工業所占的比重較低。
3.海岸帶經濟外向型,對內對外開放度高
我國的海岸帶位於全球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亞洲與面積最大和資源最豐富的太平洋交錯地帶,它的樞紐功能通過海陸交通的雙向輻射作用,可達到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20世紀末成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包括了亞洲太平洋沿岸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繫和合作。我國在沿海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沿海開放區,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和外向型的開放地帶。這種經濟活動的外向性,使海岸帶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的海岸帶區域經濟與其他區域的經濟相比較,具有高度的外向性和開放性,包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兩方面。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國海岸帶區域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港口交通及開放政策優勢,直接與國際市場聯繫,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進出口門戶和視窗,也使得海岸帶區域經濟具有典型的外向性。在對內開放方面,海岸帶區域利用其背靠祖國大陸、對內輻射力較強的優勢,一方面把引進、消化、吸收的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向內地轉移,以推動內地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內地的資源和勞動力來發展海岸帶區域經濟,通過各種“內聯”方式帶動內地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實現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的目標提供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