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989个条目

教育觀察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教育觀察法[1]

  教育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由於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嚴格的研究程式的研究方法。

教育觀察的特點[2]

  1.目的性

  教育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稱為觀察研究。一個明確的觀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動指向,制約著研究者觀察的前前後後。觀察前,研究者確定觀察任務,觀察要解決什麼問題,怎樣給變數下定義;觀察中,研究者儘量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收集能夠回答觀察任務的事實材料。

  2.計劃性

  觀察研究之前,研究者應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制定研究計劃,對觀察的對象要有確定的範圍、明確的指標,以求全面地把握觀察對象的各種屬性,即對觀察的時間、對象、範圍、儀器、記錄方法、過程、註意事項、變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計劃、安排,保證觀察有計劃地進行。周密的觀察計劃可以使觀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強所獲得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選擇性

  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研究,由於有明確的觀察任務、觀察目標,不是一般地、隨意地感知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任何對象,再加上觀察時間和精力的局限,在觀察活動中,研究者必鬚根據觀察需要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只有做到對觀察對象有所甄別,才能獲得符合觀察需要的有針對性的觀察材料。研究者要從複雜多變的現象中選擇典型對象、時間,以獲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決特定問題。

  4.自然性

  強調在“自然狀態”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是觀察的最突出特點。與實驗法相比較,被觀察者的行為比較自然。保證觀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觀察研究中,研究者應努力避免妨礙事件自然發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觀性

  由於在自然狀態下不對觀察對象進行干預和控制,因而能夠保證所觀察資料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理性認識的前提。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實質上是研究者對教育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觀察的客觀真實性將直接影響觀察分析的正確性。

  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深入認識教育現象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要提高觀察的客觀性,一要保證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觀察,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這樣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二要如實反映現實情況,避免主觀偏見,防止個人偏好和猜測臆斷,如實記錄觀察到的結果;三要通過培訓觀察者、增加觀察次數來提高觀察結果的客觀性。

教育觀察法的類型[2]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觀察法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自然觀察法和實驗觀察法

  根據有無人為干預和控制的情境條件,可分為自然觀察法和實驗觀察法。

  (1)自然觀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對觀察對象不加干預和控制的狀態下考察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搜集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

  (2)實驗觀察法,是指通過人為地改變和控制一定的條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對象的某些心理現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對它們進行觀察,搜集有關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

  在自然觀察法中,研究者只能被動地等待觀察目標行為自發地出現,而採用實驗觀察法時,研究者則可以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根據需要改變和控制被觀察對象。

  (二)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

  根據是否藉助有關儀器,可分為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

  (1)直接觀察法,是指觀察者憑藉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觀察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事實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如研究人員不帶任何儀器設備隨堂聽課,邊聽、邊看、邊記錄。

  (2)間接觀察法,是指藉助各種觀察儀器攝錄觀察現象,獲取事實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間接觀察突破了直接觀察中觀察者的感官閾限,可供日後重覆觀測和反覆分析。

  (三)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与觀察對象的活動,可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

  (1)參與觀察,又稱局內觀察。它是指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者的活動之中,作為其中一員,與觀察對象建立比較密切的關係,在相互接觸和直接體驗中傾聽和觀察被觀察者的言行,從而獲得觀察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

  參與有兩種方式:一是觀察者公開自己的真實研究身份,參與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中去;二是觀察者隱瞞自己的研究身份,以一個普通活動者的角色參與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中去。參與型觀察縮短了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心理距離。觀察者深入到被觀察對象中間,能夠獲得較深層的結構和關係的材料。但是,在參與型觀察中,研究者主觀因素的介入會影響觀察的客觀性。

  (2)非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不介入觀察對象的活動,通過旁觀獲得觀察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故又稱為局外觀察。

  一般而言,非參與觀察比較客觀、公正,但由於未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因而缺乏對所觀察資料的深刻理解。

  (四)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根據是否有明確的觀察項目,可分為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1)結構式觀察,是指觀察者根據事先設計好的觀察提綱並嚴格地按規定的內容和計劃所進行的可控性觀察。

  在實施觀察前規定觀察對象和記錄標準,制定有一定分類體系的觀察提綱;在實施觀察時,記錄預先設置的分類行為。

  結構型觀察是比較程式化的觀察活動。觀察程式標準化和觀察內容結構化,便於操作;觀察結果可以量化,便於統計分析。但缺乏彈性,比較費時。

  (2)非結構式觀察,是指對觀察範圍採取彈性態度,不預先確定觀察內容和觀察步驟,亦無具體記錄要求的非控性觀察。

  可見,非結構式觀察比較靈活,適應性強,而且簡便易行。不足之處是觀察所獲資料較零散,難以進行定量分析和比較嚴格的對比研究。

  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外,觀察法還可根據其他標準作如下一些劃分:如根據觀察結果是關於觀察對象的質的特征還是量的特征區分為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根據觀察活動的進行是否有規律區分為系統觀察和非系統觀察等。

  上述觀察的各種類型是相對而言的,各種觀察類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關於觀察法的分類,有兩點需要註意:一是上述各種分類是有交叉的,如自然觀察可以是有結構的,也可以是無結構的,而並非是各自獨立的;二是上述的一些觀察法的類型,有的實際上也是一種觀察的策略。

教育觀察法的功能與局限性[2]

  (一)教育觀察法的作用

  觀察是教育科學研究搜集資料的基本途徑,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其他方法綜合運用。教育觀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是產生理論假設的手段。具體來說,教育觀察法具有以下作用:

  (1)教育觀察可以收集、積累教育資料,是獲取原始資料的最基本的方法。觀察可以提供有關教育行為的詳細的、第一手的資料,如長期觀察某一個或某一類型學生的行為表現,完整地記錄其成長歷程,就可以為教育研究提供一筆寶貴的資料。

  (2)教育觀察可以發現問題,是課題選擇的重要來源。教育科學領域是一個複雜多變的研究領域,有許多新問題有待去探索和發現。通過觀察,可以捕捉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準確判斷,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研究方案等。許多重要理論是通過研究者的科學觀察得出的。如贊可夫就是通過對課堂教學的長期觀察,提出了新的教學結構理論。

  (3)教育觀察可以驗證假說,是檢驗教育科學理論的重要依據之一。觀察是檢驗教育理論觀點是否正確的重要途徑。例如,有種觀點認為,學校在學生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但是,通過實際觀察可以發現,這種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因為現實中存在不少反教育甚至反社會的行為,這不可能是學校發揮的主導作用。

  教育觀察法的優點是:①最大優點是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獲取教育事實資料;②不幹擾觀察對象的自然表現,可以獲得客觀、真實的資料,適用範圍廣;③花費少。

  (二)教育觀察法局限性

  1.取樣小

  由於受感官和儀器的局限,觀察的範圍不大,觀察樣本小,使教育觀察法一般限於小樣本的研究,在研究對象數量多且分散的情況下難以應用。

  由於取樣小,難以將研究結論推論到總體。觀察研究易受觀察者主觀因素的影響,研究的偏差不易發現,從而影響觀察結果解釋的客觀性。

  2.所獲材料有一定的錶面性

  教育觀察大多只能觀察到錶面現象,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只能觀察到觀察對象的外在行為,觀察不到觀察對象的內隱行為、態度信念等。因而只適用於研究外在的行為,不適用於研究內在態度和信念等。

  3.觀察缺乏控制,不能說明所觀察到觀象的因果聯繫

  由於在自然情境下觀察,對觀察對象不加干預和控制,研究者不易把握影響觀察對象變化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較難確定所觀察現象的因果聯繫。觀察只能說明“有什麼”和“是什麼”,而不能解釋“為什麼”,這樣會影響研究的信度

教育觀察法的適用範圍[1]

  教育觀察法簡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設計的複雜儀器設備,不需要特殊條件,適用於廣大的研究範圍。它的適用範圍有:

  1.對所研究的現象不能控制,如實施控制,就會影響觀察對象的真實表現,而得不到客觀結論(如研究某教師的教學藝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衝突與合作等等。這類研究一旦發生研究者干涉研究就會失去真實)。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對象在自然條件下具體狀態,或是需要對正在進行的某些過程描述時適用;

  2.由於社會道德的制約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研究。如親子分離對小學生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不能人為地將兒童與父母分離開,剝奪兒童的父愛或母愛,只能在偶發事件觀察中進行。

教育觀察法的工作程式[1]

  瞭解了各類觀察法,還要掌握教育觀察法的實施過程才能開展觀察工作。觀察程式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1)確定觀察目的;(2)確定觀察對象;(3)選擇觀察方法;(4)制定觀察步驟;(5)按觀察計划進行記錄;(6)統計結果與分析;(7)寫出觀察報告。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許紅梅,馬玉霞,周春玲主編. 教育學. 哈爾濱市: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0.09.
  2. 2.0 2.1 2.2 金哲華,俞愛宗主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科學出版社,2011.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Tracy,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教育觀察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