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家庭治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

目錄

什麼是家庭治療[1]

  家庭治療是指將家庭作為整體,從系統、動態的視角看待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主要通過改變家庭成員圍繞癥狀所展現出來的交往方式,從而達到治療癥狀的一種治療理論和治療方式。家庭治療包含兩個假設,一是家庭中的問題表現者其癥狀的形成或維持緣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不良交往模式;二是改變家庭成員間的不良交往模式就會最終達到治療問題表現者癥狀的目的。

家庭治療的基本理論[2]

  (一)動力取向的家庭治療

  這一取向的觀點大部分來自精神分析的理論模型。治療中鑒於心理分析模式,重點放在個人內在阻力的相互作用上,同時也重視家庭脈絡在個性形成中的作用,以此瞭解個人焦慮在家庭中的來源。

  阿克曼堅守心理學的動力法,整合心理分析理論和系統理論,將家庭功能不良現象歸結為家庭成員之間角色互補的失敗和持續的衝突,以及偏見的代罪羔羊造成的結果。認為當家庭成員之間以一種特殊的人際模式聯結在一起時,潛意識的交流是不斷在進行的。

  (二)鮑思取向的家庭系統治療

  莫瑞·鮑思最初是從精神分析取向開始的,他將整個家庭看作是一個情緒單位,家庭治療成為治療中心。家庭成員會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為上與家庭系統關係聯結,家庭中存在多世代的連續關係,家庭成員延伸數代的家庭情緒系統角色,是造成個體功能不良的原因。由此,他假設:家庭成員不同世代的功能是被系統中有秩序、可預測的關係歷程所連接起來的。鮑思認為家庭系統理論是一個情緒關係系統。他提出了八個連續的概念來描述這個系統,以分析核心家庭與大家庭的情緒歷程以及家庭和社會的情緒歷程。

  (三)經驗/人本取向的家庭治療

  這一取向的家庭治療無論從技術還是人性觀點來看,都和存在主義以及以人為中心治療的關係密切。對人的選擇和自由意志的尊重,相信個人擁有自我瞭解,自我決定和自我分析的能力,重視現實經驗和情緒體驗時他們的共同特點。

  1.維特克的家庭治療觀

  2.薩提亞的家庭治療觀

  (四)結構取向的家庭治療

  1.梅紐欽的結構家庭治療

  獨特之處在基於家庭與該情緒理論,更強調家庭外交中各個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重視家庭互動中的形成的組織關係,認為家庭溝通的功能性失調表示支配家庭溝通的潛在規則不發生效力或不適當。同時這一理論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概念:多層系統界限,身份與責任,尊卑有序,權利架構,同盟。結構式家庭治療取向的治療目標在於重新建構家庭中的溝通規則,加強家庭層級的秩序,建立適當界限,使家庭成員彼此對事和應對未來的衝突和壓力的更好的看法。

  2.霍利的策略模式

  3.米蘭模式

  (五)行為或認知取向的家庭治療

  1.婚姻治療

  結合社會學習理論社會交換理論,以認知介入去檢驗夫妻的思考歷程和信念,重視夫妻要改變行為的需求

  治療從精確的結構性評價開始,很有秩序的經歷八個步驟:1、婚姻評價問卷;2、治療契約;3討論治療方法;4、發起“關懷日”;5加強溝通;6、行為改變契約;7、維持行為改變;8、持續協調改變。

  2.功能家庭治療

  主要在於改變人們外部行為的局限,整合學習理論、系統理論和認知理論,鼓勵家庭修正其態度、假設、期望、標簽和情緒。焦點在與行為的功能而不是行為的好壞。

  3.功能障礙的聯合訓練

家庭治療的貢獻、局限和展望[1]

  1.個體咨詢的困惑

  個體咨詢相對於家庭治療有其局限性。個體咨詢首先面臨的是咨詢室中的治療效果如何遷移的問題,例如一個有抑鬱症的患者進入精神病院治療之後,病情有所好轉,但是當他回到原來生活的小區時,卻很難融入到一個正常的社交環境中,由此導致許多精神病人病情的複發;其次,個體咨詢很難解決由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環境不良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例如一個害怕上學的兒童,會表現出痙攣等癥狀,但是可能並不是因為不喜歡讀書造成的,而是由於父母親吵架導致,孩子通過疼痛等方式讓父母爭吵的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這樣父母就不會為了他們自己的問題而爭吵;第三,某個成員的心理行為改變,其他家庭成員會表現出相應的心理行為問題,家庭成員很多都具有犧牲精神,譬如妻子患了抑鬱症,可能是由於意識到丈夫有照顧他人的需要,所以不自覺地選擇了這樣的方式滿足丈夫的需要。

  2.家庭治療的局限

  與中國的文化思維方式衝突,咨詢師需要處理家庭對治療的期待。首先,中國式家庭中的父母對於接受家庭治療有較大的阻抗。一方面,中國宣揚的是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在面對他人的介入時,會有心理上的隔閡;另一方面,家庭中的成員如果接受了咨詢師的干預,就會把咨詢師當成家庭系統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會極力想要得到咨詢師的認同,並且認為家庭問題都是其他成員造成的,與自己無關。

  家庭中存在一些禁忌,咨詢師無意中可能觸犯禁忌。如家庭中存在的家規等,當家庭中的男性都秉承婦女應該“三從四德”這樣的觀點時,咨詢師就很容易觸及家庭中的禁忌,可能會發現很多與自己價值觀相悖的觀點,譬如不准妻女和外面的男性交往等問題。如何保持中立,既融人家庭,又能跳出這個系統進行干預是咨詢師需要解決的難題。

  中國家庭交流缺乏,有時難以引起家庭內部的響應。中國人講求的是含蓄,喜歡內省,所以在和他人有衝突或者自己遭遇挫折時,很少與人溝通。這樣的文化氛圍就使得家庭中的成員缺乏交流,特別是現在中國家庭還是家長權威式占主流,父母希望的是孩子言聽計從,而不關註孩子真正的需求和願望,所以家庭處理衝突的方式大多是冷戰,這樣的結果便是同在屋檐下,形同陌生人。咨詢師在治療的過程中如何改變家庭成員固有的行為模式並且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同樣是一個難題 。

  註意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中國家庭看似是以孩子為中心,實際上是以父母的意志為中心。父母通常會認為家庭的問題主要是孩子引起的,很少反省自己的問題。家長總是讓孩子要聽話,但是到底是誰沒有聽話?家長作為成年人有其獨立的意志和控制的欲望,認為孩子的欲求是無理的,因此大多的時候聽不到孩子的心聲,總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自己才是孩子問題的根源。

  錶面上沒有問題行為的家庭成員對治療的抵觸。除了患者以外的其他成員會固執地認為自己沒有問題行為,因此沒必要接受治療。治療師需要謹慎處理這類問題。另外咨詢師還會遇到其他的一些治療中的問題,譬如家庭成員常常不能到齊,不願做家庭作業等問題。

  • 家庭治療的展望

  家庭治療是從國外引入的一個新興的治療取向,在中國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它在中國的適用性還需要進一步實踐的檢驗。

  家庭治療強調家庭環境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個體的癥狀是由於所處環境的不良交往模式導致,因此和家庭類似的一些環境也可以作為治療的對象進行治療,如寢室關係、團隊關係等。在高校里寢室關係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尤為重要,近年來很多學生不能處理好寢室關係而導致各種問題行為,如抑鬱、孤獨感等,更嚴重的出現諸如馬加爵事件等,針對個體心理治療的局限性,有必要引入家庭治療的方法。家庭治療的理論和技術的發展,開拓了心理治療的視野,發展了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作為心理治療的“第四勢力”,越來越呈現出其蓬勃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1.0 1.1 錢玲,胡偉.家庭治療的理念及應用簡述[J].時代教育,2012(10)
  2. 第十二章 家庭治療的理論與療法.心理咨詢與治療.陝西教育學院精品課程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刘维燎,上任鹅陈.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家庭治療"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187cdb6d07d8e2038862ee77027feca0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3月17日 01:00 發表

確實有用。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