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審美心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審美心理

  審美心理是一種審美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的一種特殊的行為心理,即人在實施審美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狀態。

審美心理表現

  (1)審美經驗

  就是形相的直覺。所謂直覺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間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所謂形相是指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相,它既是審美對象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要受到審美主體的性格和情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2)心理距離

  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不要去註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事情,例如對象的科學性質或經濟價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實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體之間的種種其他現實的關係,在心理上拉開距離。要防止或削弱這些方面的活動進入審美意識。這個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

  (3)美學著作

  移情和外射,是審美的最基本行為和心理。指的是在審美或欣賞過程中,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外射到審美對象的身上,然後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例如詩人把自己的不畏強暴的風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後再謳歌菊花的不畏嚴寒和美麗,這就是中國詩壇上對菊花的“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心理機制;而更形象的語句,來自那句——“感時花濺淚,橫別鳥驚心”,活脫脫描繪出審美中的心理互動——當審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賞對象又把對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時,就出現了審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已被取消。這是個與“距離說”相反的過程。前者縮短或消除了審美關係的心理距離,或者拉開了非審美關係的心理距離。移情論的倡導者是德國美學家菲舍爾和李普斯。

  (4)模仿

  審美的生理基礎和過程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例如審美者以自己的身體內肌肉的緊張收縮來模擬審美對象的動作或姿態——奔跑、飛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種比較輕微地對局部細節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種象徵性的模仿。

  (5)性欲的審美

  弗洛伊德認為,美感產生於性欲的替代性滿足,藝術活動是人類性欲的升華行為。性欲常常是被壓抑在個人的無意識之中的一種本能。由於涉及個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因而審美者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美感與性欲之間的關係。審美心理由此也可以看出是一種並未脫離於動物屬性的心理表現。現代社會對於性的審美,通過相關時裝(包括高跟鞋等)理念的追逐,顯得愈發深入。(因此,審美的動物性與其本身的社會性應是同時存在著的)。

心理距離學派

  心理學中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資訊理論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1)精神分析學派

  其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說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秘,如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2)格式塔學派

  其貢獻在於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和“力”與“場”的概念去解釋審美過程中的知覺活動,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論述主要在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方面。

  (3)行為註意學派

  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實驗,主要是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藝術品的典型特征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並出現先強後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

  (4)資訊理論心理學

  通過對審美知覺的研究認為,知覺者欣賞藝術品時會喚起一種期望模式,當期望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愉快和美感。

  (5)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了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

審美心理研究方法

  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

  • 用主觀內省的方法,去觀察、體會和研究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
  • 用科學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實驗的結果,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他所提倡的這種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學科——實驗美學。

  實驗的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問題是在研究時要把審美的完整經驗打破,去研究部分,這就破壞了美。並且各部分之和並不能等於全體,因此結果不十分可靠。另一個困難問題是,作為實驗對象的一般被試,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區別開來,常把二者混淆。隨著實驗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和完善,上述困難問題已經得到部分解決。當代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趨向於兩類方法的結合併用。

審美心理行為屬性

  (1)時空的超越性

  審美心理具有時空的超越性——“空間和時間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時具有審美心理時空的“有機性”——日常認知心理時空是作為理性思維載體的純粹認知性的單一時空表象,而審美心理時空則是由記憶想象情緒情感以及無意識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複合時空表象。

  還具有審美心理時空的互滲性:這裡的“互滲性”指的是在審美心理時空的統一結構中,時間感和空間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特點。其中,又可細分為兩種情境。其一是空間感向時間感的生成,其二是時間感向空間感的轉換。

  (2)審美定勢

  在藝術活動中,審美心理定勢是主體經由一系列審美思維活動反覆作用所形成的思維傾向和專註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審美思維方式。它制約著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同時又是邁入新的審美創新思維流程的內在前提。

  (3)藝術共同完成屬性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無論是無聲的畫作、雕像、文學(文字)作品或者書法作品,甚至建築,還是以具象、有形、有聲方式展現的音樂、電影以及戲劇等作品形式,其最終的藝術價值體現,是通過受眾(聽眾、觀眾)對於相關作品的審美互動,共同完成。就如同人們常說的,沒有音樂的耳朵,再好的音樂,也是枉然。

  另一方面,藝術的審美過程,也是一種(受眾)的依據它對其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的想象過程。

  (4)建築審美著作

  從歷時性特征看,建築審美活動的心理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 建築審美態度的形成
  • 建築審美感受的獲得
  • 建築審美體驗的展開
  • 建築審美超越的實現。

  建築審美屬性是通過建築造型、建築意境和建築環境來表現的。據此可將建築美的表現形態分為造型美、意境美和環境美三個主要層面。從建築審美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建築審美標準既是客現的又是發展變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建築審美標準的辯證法包含在建築審美的;中突、分化、整合與調適等機製作用之中。建築藝術具有書法藝術之“勢”、音樂藝術之“韻”、繪畫藝術之“境”、詩詞藝術之“意”,這種廣泛的共通性不僅豐富了建築藝術的美學內涵和審美屬性,而且也為不同審美主體在建築審美活動中感發審美情思、馳騁審美想象提供了多樣化的條件和契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審美心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