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审美心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一种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心理,即人在实施审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状态。

审美心理表现

  (1)审美经验

  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心理距离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3)美学著作

  移情和外射,是审美的最基本行为和心理。指的是在审美或欣赏过程中,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而更形象的语句,来自那句——“感时花溅泪,横别鸟惊心”,活脱脱描绘出审美中的心理互动——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4)模仿

  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5)性欲的审美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审美心理由此也可以看出是一种并未脱离于动物属性的心理表现。现代社会对于性的审美,通过相关时装(包括高跟鞋等)理念的追逐,显得愈发深入。(因此,审美的动物性与其本身的社会性应是同时存在着的)。

心理距离学派

  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论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1)精神分析学派

  其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理论,如恋母情结。又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和创造心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

  (2)格式塔学派

  其贡献在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力”与“场”的概念去解释审美过程中的知觉活动,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论述主要在视觉艺术中的审美方面。

  (3)行为注意学派

  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实验,主要是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

  (4)信息论心理学

  通过对审美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者欣赏艺术品时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当期望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愉快和美感。

  (5)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

审美心理研究方法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

  • 用主观内省的方法,去观察、体会和研究自己的审美心理体验;
  • 用科学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客观地观察、分析实验的结果,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所提倡的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验美学。

  实验的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时要把审美的完整经验打破,去研究部分,这就破坏了美。并且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因此结果不十分可靠。另一个困难问题是,作为实验对象的一般被试,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区别开来,常把二者混淆。随着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上述困难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当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于两类方法的结合并用。

审美心理行为属性

  (1)时空的超越性

  审美心理具有时空的超越性——“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具有审美心理时空的“有机性”——日常认知心理时空是作为理性思维载体的纯粹认知性的单一时空表象,而审美心理时空则是由记忆想象情绪情感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象。

  还具有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这里的“互渗性”指的是在审美心理时空的统一结构中,时间感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境。其一是空间感向时间感的生成,其二是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换。

  (2)审美定势

  在艺术活动中,审美心理定势是主体经由一系列审美思维活动反复作用所形成的思维倾向和专注状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维方式。它制约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同时又是迈入新的审美创新思维流程的内在前提。

  (3)艺术共同完成属性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无声的画作、雕像、文学(文字)作品或者书法作品,甚至建筑,还是以具象、有形、有声方式展现的音乐、电影以及戏剧等作品形式,其最终的艺术价值体现,是通过受众(听众、观众)对于相关作品的审美互动,共同完成。就如同人们常说的,没有音乐的耳朵,再好的音乐,也是枉然。

  另一方面,艺术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受众)的依据它对其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的想象过程。

  (4)建筑审美著作

  从历时性特征看,建筑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建筑审美态度的形成
  • 建筑审美感受的获得
  • 建筑审美体验的展开
  • 建筑审美超越的实现。

  建筑审美属性是通过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和建筑环境来表现的。据此可将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分为造型美、意境美和环境美三个主要层面。从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建筑审美标准既是客现的又是发展变化,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建筑审美的;中突、分化、整合与调适等机制作用之中。建筑艺术具有书法艺术之“势”、音乐艺术之“韵”、绘画艺术之“境”、诗词艺术之“意”,这种广泛的共通性不仅丰富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和审美属性,而且也为不同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活动中感发审美情思、驰骋审美想象提供了多样化的条件和契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审美心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