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農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和諧農業,其實是迴圈生態農業的高級形態,它從以人為本角度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可持續發展為重點,要求以環境友好方式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利用機械化、水利化、信息化等手段,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業資源低消耗、生產高效率、污染低排放和農村的和諧發展,達到農村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相容,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殷寶連,2007)。它的理念是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
發展和諧農業應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前提,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持續發展為目標,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和諧。
(一)使用節約資源的農業生產管理方法
1.使用保護性耕作方法
保護性耕作是和諧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護性耕作在我國的推廣應用已經到了關鍵時期,要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充分發揮以下五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強化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作用;二是要強化示範項目的帶動作用;三是要強化利益驅動機制的作用;四是要強化成熟技術的支撐作用;五是要強化農機與農藝的合力作用。發展保護性耕作需要大量的優質、實用農業裝備做支撐,我國要通過增加科技投入,鼓勵農機企業及科研單位提高機具質量,擴大機具的用途和功能。
2.加強和諧農業水資源管理
強化管理手段,堅持有效、公平和可持續的原則,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在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合理分配。首先,農業供水要尊重農民“水權”,既要保護農民利益和農產品安全,又要最大限度提高利用效率。其次,價格理論告訴我們,當稀缺資源的價格嚴重低於一般均衡時,也會發生浪費,因此,必須實行農業適度水價原則,農民合作投資或財政補助投資的灌溉設施,實行農民協商定價;完全國家投資的灌溉設施,實行成本加超定額累進價。最後,要建立節水型農業。目前農業用水占總用水的68%左右,用水效率偏低。我國要在灌溉農區建立並推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在旱作農區建立人工智慧節水灌溉工程。
(二)依靠農業科技,發展農業迴圈經濟
把迴圈經濟理念應用於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及產品生產周期中儘量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以“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的行為準則,在經濟活動始端都註重節約資源,降低環境污染源。
1.使用種養結合的迴圈農業生產方式
種養結合的迴圈農業生產方式可以低成本地解決規模化養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國際經驗,解決規模養殖場污染的最佳途徑是實現農牧結合。每一規模養殖場都必須保證有相應規模的農用土地,使養殖場排放的糞便和廢水及其產物等能被農田作物消化吸收。例如,種養結合的稻田養魚,稻田為魚提供了較好的生長環境,魚吃雜草、害蟲,魚糞肥田,減少了水稻的化肥農藥使用量,控制了農業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2.迴圈利用資源,走廢棄物綜合開發的路子
鼓勵農民通過技術加工和處理,把農業廢棄物變為農業生產中的肥料,生活中做飯、發電、照明用的燃料,畜禽魚養殖用的飼料,迴圈利用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在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方面的價值。同時通過生物之間在生態鏈中的各個營養能級關係,相應地將秸稈資源用作飼料、食用菌和生產沼氣的原料,轉化成經濟產品,以提高秸稈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秸稈飼料、秸稈建材和秸稈沼氣。
(三)發展綠色農業,實現農產品的供需和諧
1.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
要加快農業標準化工作,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突出抓好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的普及、產品質量動態監測和市場準人管理,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標識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標準化運行管理機制,推動發展綠色種植業、綠色養殖業、綠色流通業,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放心菜”、“放心糧”。
2.加大農產品生產的監管力度
要重點抓好對灌溉用水、土壤和空氣質量的管理,控制外來污染,抑制農業的自身污染。禁止向農產品生產基地、灌溉水域和可能影響農業生產基地環境的區域排放重金屬、劇毒廢液、放射性廢水、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有害氣體及其他有害物質,或者傾倒、填埋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同時嚴格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管理,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等農業投人品對農產品的污染。
3.提高農產品質量,爭創品牌
要大力研發優質品種,發展名、特、優農產品,提高優質農產品比重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包裝拳頭產品,做出品牌,引入工商業的商標註冊和品牌運作模式,把品質最優、科技含量最高的重點拳頭產品有組織有步驟地培育成名優品牌,用品牌效應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建立和諧的農產品銷售和流通渠道
1.建立和完善各類各級農產品貿易市場
加強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在全國各地建立各級各類專業市場,同時建設好各地的農產品小型集貿市場,逐步形成覆蓋全國的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中心、以各類專業市場為骨幹、以各級小型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貿易市場體系。
2.培育和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民經紀人隊伍
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它們對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加工和銷售進行統一的聯繫、指導和安排,可以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銷售渠道等服務,保證農產品流通順暢,農民利益不受損。同時積極發展和培養農民經紀人,充分發揮他們在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的中介作用。
3.積極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技術優勢,大力發展三種商務模式:一是信息聯盟服務商模式,建立農業網站信息服務聯盟,構建農業領域綜合信息平臺,聯合各區域、各部門的涉農網站,實現資源共用、信息互通、利益均沾、共同盈利;二是農民信息商務模式,重點發展以農民為主體或服務對象的簡訊商務、農業經紀人商務、會員商務模式等;三是企業信息商務模式,農業企業直接面向市場,對市場信息的需求比較強烈,通過此模式可以為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五)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在其《改造傳統農業》一文中指出:“農民所受的教育是解釋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變數,而且按成本和收益來看,這是一項非常有利的投資。??為了生產豐富的農產品,要求農民獲得並具有使用有關土壤、植物、動物和機械的科學知識的技能和知識。??使得這種改造成為可能的知識是一種資本的形式,這種資本需要投資——不僅對體現了部分知識的物質投人品投資,而且重要的是向農民投資。”對農民進行文化技術培訓是對農民人力資本投資,從長遠來講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我們應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健全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制度,通過積極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先進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建設和諧農業的本領。同時,還要向廣大農民傳授市場經濟方面的知識,引導他們面向市場、走向市場,把握市場機制的運行規律,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從而保證農業生產的目的性,避免盲目性,儘量減少市場風險給農民帶來的損失。
- 李春紅.關於我國發展和諧農業的思考(A).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