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社會主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發達社會主義[1]
發達社會主義是指相對於蘇維埃政權初期乃至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前的社會主義(初級形式)而言的,已獲得發展的社會主義。
發達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水平較高的階段。十月革命後,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等文中,曾用“發達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來說明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60年代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曾提出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的問題。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 在紀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演說中首次提出蘇聯已建成了“發達的社會 主義社會”。1971年蘇共“二十四大”強調了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的重要性,再次宣佈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從此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被肯定下來,併成為蘇聯理論界研究的中心,並逐漸把它發展成一個內容十分廣泛、龐大的理論體系。
發達社會主義概念的論證和確立[2]
勃列日涅夫時期從許多方面對發達社會主義概念做了闡釋和論證,奠定了發達社會主義理論的落礎。這些闡釋和論證,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1.社會主義不是一個短暫的歷史階段,而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社會主義的漫長過程沒有走完,就不可能開始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
2.“社會主義依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關係的完善程度和具體的歷史環境,又有它自己的幾個成熟階段”。在過渡到共產主義以前,社會主義必然要進入自己的成熟階段,即發達社會主義階段。只有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只有在發達社會主義階段創造出足夠的經濟、社會和精神先決條件以後,共產主義才會到來。發達社會主義階段“實際上在解決著共產主義建設的主要經濟任務——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墓礎”。
3.因此,“發達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形態一個合乎規律的階段”。同時,這個階段也不是轉瞬即逝的,而是相當長期的。勃列日涅夫時期已經預示了發達社會主義社會還會分出不同階段的思想,提出“無階級的社會結構主要地和墓本上將在成熟社會主義的歷史範圍內建立起來。
發達社會主義既有巨大的優越性和潛力,又存在困難和矛盾。它並沒有達到完美無缺的地步。發達社會主義需要繼續發展和完善。勃列日涅夫說,“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這項任務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並不亞於建立社會主義墓礎”。他認為“成熟的、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在自身基礎上不斷完善的階段”。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後期,特別是經過二十六大,“完善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戰略思想已經開始形成。
5.在完善發達社會主義的全面任務中,特別強調發展生產力,併為此而必須完善蘇聯的生產關係和管理體制。蘇斯洛夫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完善生產關係”。“蘇聯目前的社會主義生產由於科學技術進步而產生的需要,以及為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發揮作用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範圍的客觀必要性,都要求在生產關係和管理方式上進行相應的改革”。他特別強調改善管理是社會主義進步的關鍵,說“例如拿最廣義的管理——從個別企業的管理到全國大範圍的管理問題來說。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有科學根據地解決這一問題和進一步完善整個管理體制,將成為最充分地發揮和利用社會主義巨大優越性和條件,更有效地利用最新技術、勞力、物力和財力,以及加速社會主義社會各方而迸步的可靠關鍵”。
6.“認識和利用發達社會主義的各種條件}可時也就是向共產主義建設過渡”,“隨著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完善,它就逐步地長入共產主義社會”。
總之,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特別是蘇共二十六大,基本完成了發達社會主義理論以及相應的國內發展戰略和策略的制訂工作。勃列日涅夫在二十六大報告中說,“在理論領域的一切成就中,首先要指出的,是制定了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依據這一概念,黨更加明確和具體地指出了實現我們的綱領性目標的途徑和期限,制定了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的戰略和策略。我們是通過發達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向共產主義前進的。這是必要的、合乎規律的共產主義形態形成過程中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這個結論黨是在最近幾年所得出的”。
發達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3]
發達汪會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形態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何種歷史地位?它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關係如何?這是發達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蘇聯理論界爭論得最激烈的問題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蘇聯理論界前後有四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發達社會主義時期相當於共產主義的“中級階段”,它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某種過渡性社會,不屬於社會主義階段的範圍之內。這種意見以列寧的一段話,即“從共產主義的觀點看來,否認黨性就意味著不是從資本主義崩潰的前夜(在德國)躍進到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躍進到中級階段,而是躍進到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為根據,把共產主義形態劃分為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大多數學者不同意這種劃分,認為沒有必要把共產主義形態劃分為三個階段。有的學者認為,列寧關於共產主義“中級階段”的提法,是在批判“左派”共產黨人的奇談怪論時使用的,並不是在探討共產主義階段本身的劃分問題屍在列寧後來的著作中再也沒有出現這種提法。因此可以肯定,這一提法“並不具有範疇的性質”。
第二種意見認為,發達社會主義還不是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的最後一個時期,在此之後還有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時期”。這種意見的代表者是R·克隆羅德,他把社會主義階段分成三個時期:“社會主義的初始階段”、“發達社會主義階段”、“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他認為,只有到第三個時期,才是列寧所說的“完全的社會主義”。這種意見實際上是否認蘇聯現在已經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引起理論界多數人的反對和駁斥。
第三種意見認為,發達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完善發達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向共產主義過渡‘這種意見認為,發達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是:(1)它是社會主義階段範圍內的一個時期;(2)它是社會主義成熟時期,是社會主義的最高階段,(3)它是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這種意見,得到蘇聯官方和理論界多數人的支持和贊同。
第四種意見認為,在社會主義階段範圍之內,在發達社會主義時期之後,是否還可以划出一個新的時期問題,目前還缺乏必要的經驗和實際的材料,因此應暫不作結論。
發達杜會主義的建成標準[3]
這是發達社會主義理論提出後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在這個問題上,蘇聯理論界有四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可以叫做“唯一標準”論。這種意見認為,應當規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以便據此來判斷某個國家是否達到發達社會主義的界限。其中,有人主張把達到高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當作這種標準,有人主張把高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當作這種標準。多數人反對這種意見,認為不能把勞動生產率或生產力發展水平當作“唯一標準”來衡量某一國家是否已達到發達社會主義。而且認為夕社會主義的成熟標準,導源於社會主義本身,不能從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中得出。
第二種意見可以叫做“綜合標準”論。這種意見認為,確定發達社會主義建成與否,不能根據某一個標準,而應有一個綜合的標準。有人說:“只擁有強大的經濟,而民主、文化落後,不可能是發達社會主義”。根據這種看法,有的學者把發達社會主義的建成標準歸納為兩條:(1)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達到高度發展水平;(2)整個社會機體能綜合地、全面地和按比例地發展,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精神方面互相適應並達到成熟的程度。
第三種意見可以叫做“基本標準”論。這種意見贊成“綜合標準”論,但認為在“綜合標準”中應當有一個“基本標準”,這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或生產方式的發展水平,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進步的“最高標準”。這種意見所列舉的具體建成標準,其實也就是第二種意見所說的那些。
第四種意見可以叫做“多標準”論。有的學者把發達社會主義的建成標准定得過多,分得過細。他們除了規定整個社會主義發達程度的標準外,還分別提出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達程度的標準,或主張把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每一新特點都當作標準。多數學者不同意這種意見,認為這樣並不能構成標準的總和,而只是羅列社會上發生的一切新現象。
關於發達社會主義的建成標準問題,蘇聯理論界目前尚未很好解決。官方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也從未具體談到這個建成標準問題。
發達社會主義的甚本特征[3]
這個問題,也是發達社會主義理論提出後出現的新問題。這裡首先碰到的,是“基本特征”和“建成標準”的相互關係問題。蘇聯學者說:“無論是基本特征,還是標準,都是社會某一發展階段的標誌”,但兩者並不相同,基本特征“揭示社會機體在該歷史發展階段的實質和特點”;建成標準“表明社會的發達和成熟程度,社會主義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的實現程度,社會主義根本特征和標誌展現的充分程度。”在具體論述發達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時,有的學者主張按幾個方面來歸納。費多謝耶夫就從經濟、社會、政治和精神四個方面來論述這種基本特征。
經濟方面主要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生產關係的成熟;社會方面主要是形成了成熟的社會結構,形成了“新的歷史性共同體”——蘇聯人民;政洽方面主要是形成了全民國家和全民黨,精神方面主要是群眾具有高度文化水平,具有共產主義的覺悟和勞動態度。有的學者又主張按幾個“層次”來歸納。B·Ⅲ·謝苗諾夫就提出按如下三個“層次”來考察。“第一層,完整地、統一地考察和評價發達社會主義這個社會機體,把它當作全面綜合發展的獨特社會。”“第二層,揭示和評價社會生活四個主要方面—經濟、社會、政治、精神——的成熟程度。”“第三層,是社會新階段中一切社會領域所固有的‘混合’特征。新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新人、社會主義新文化,都屬於這些特征。”
發達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律[3]
蘇斯洛夫將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律概括為十條:
(1)在利用科學技術革命最新成就的基礎上,保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2)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農莊一合作社所有制,並使兩者逐步接近起來;
(3)不斷提高人民的福利,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目的;
(4)保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把它作為基本的分配方式;
(5)不斷提高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鞏固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階層的聯盟,加強整個社會的統一和社會單一性;
(6)在民族平等和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各民族的思想政治統一,大力發展各民族的經濟和文化;
(7)把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全民國家;
(8)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程度和政治覺悟,使勞動人民形成科學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觀;
(9)加強同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全面合作;
(10)提高共產黨對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