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醫療保險需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医疗保险的需求)

目錄

什麼是醫療保險需求

  醫療保險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價格水平上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醫療保險服務量,即醫療保險機構所提供的一定價格條件下的經濟保障需要量,用貨幣計量單位表示即為醫療保險金額。

  醫療保險需求的主體即醫療保險消費者醫療保險被保險人。在一定費用條件下,被保險人抗疾病風險的情況、健康狀況以及他們對醫療保險方案的滿意程度,是衡量和評價一種醫療保險制度或方案最根本的標準。被保險人既是醫療保險市場中的買方,又是醫療服務的消費對象。他們在醫療保險的籌資和使用過程中的行為,將對保險的效果和效益產生重大影響。[1]

醫療保險需求形成的條件[2]

  (1)醫療保險消費意願。人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是源於對自己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的需要。當無法預料的自然疾病和意外事故發生時,會給人們造成身心傷害,帶來經濟損失,影響人們的生活。這就會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對患病的擔憂和恐懼,並尋找某種手段來避免、應付或減少疾病發生時所造成的損失。因此,人們一般都具有購買醫療保險以求平安、穩定、正常的願望,這種消費意願成為購買保險的首要因素。

  (2)貨幣支付能力。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保險機構與參保人之間也是一種商品經濟關係。人們要想獲得保險,必須支付一定量保險費。人們對醫療保險需要的滿足,受到其貨幣支付能力的限制。因此,醫療保險需求就是人們在一定的保險費率(premium rate)(價格)條件下由貨幣支付能力決定的對醫療保險的需要量。

  (3)醫療保險需求者所投保的標的物符合醫療保險機構的經濟技術的要求。即參保人想投保的醫療保險險種和保險機構設計的險種相吻合,這是構成醫療保險需求的必備條件。如果需求者所投保的標的是保險機構在技術上難以做到的,也不能構成有效的醫療保險需求。例如投保艾滋病。總之,缺少上述三個條件,人們想得到的醫療保障需要就不能或難以轉化為真正有效的醫療保險需求。

醫療保險需求的經濟理論[3]

  1.財富邊際效用遞減

  儘管人們對財富是偏好的,但隨著擁有的財富數量增加,儘管財富給人們帶來的總效用在不斷增加,但增加的財富給人們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2.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疾病是不可預測的,人們無法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患病、患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患病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為了能在疾病發生時保持效用最大化,可以在自我保險、購買保險兩種方法中選擇。

醫療保險需求的形式[2]

  醫療保險需求有兩種表現形式:①有形的經濟保障形式,即在物質方面,體現在人們患病和遭遇意外傷害時,醫療保險機構按照醫療保險合同中規定的償付範圍,對發生醫療費用的參保人給予部分或全部的補償或給付,或通過醫療機構直接提供免費、部分免費或低價的醫療服務;②無形的心理安全保障形式,體現在轉嫁疾病風險,獲得醫療保險保障,解除人們因病致貧的後顧之憂,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比較註重帶來經濟保障的實物形態需求,而對心理安全保障的無形需求則認識不足。有的個人和參保單位,由於在保險有效期內沒發生保險責任範圍內的疾病損失,閩而沒有得到經濟補償給付,就認為參加醫療保險是白花了錢,甚至對投保持消極的態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事實上,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安定,對上述兩種形式的需求都是客觀存在和必要的。而且,對於參保人來講,得到和沒有得到補償的經濟意義是相同的。之所以得到補償是因為其患病受到了損失,按照損失補償的原則,所得到的補償額沒有超過實際損失額,參保人並未得到額外的利益;而沒有得到給付是因為其身體健康沒有遭受損失,但參保人卻得到了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醫療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1]

  1.疾病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

  醫療保險承保的。是疾病風險,疾病風險的存在是醫療保險需求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人們購買醫療保險的目的主要是因為存在著疾病風險,它的發生不僅帶來軀體上的痛苦,而且導致經濟上的損失}有時這種經濟損失是難以承受的。顯然,醫療保險需求強度與疾病風險的存在程度成正比。疾病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高,給人們帶來的經濟損失越大,人們購買醫療保險的積極性以及願意支付的醫療保險費就會越高,醫療保險需求也就越大;反之,醫療保險需求就小。因此,疾病風險的發生概率和程度是影響消費者購買醫療保險的主要因素。

  2.醫療保險的價格

  醫療保險的需求量與醫療保險價格呈反方向變化。如果醫療保險費率即醫療保險的價格較低,可刺激醫療保險需求量的增加;相反,如果醫療保險的價格偏高,個人或單位會削減自己的醫療保險需求。制定合理的醫療保險價格,不僅能使醫療保險機構的收支達到平衡,又可吸引更多的人參加保險。

  3.消費者的收入

  在一般情況下,醫療保險需求應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這是醫療保險與經濟收入的基本關係。隨著個人收人的日益增多,人們用於消費的部分不斷增加,消費結構也在變化,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人們不僅要求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且希望在發生疾病時,也能保持相當的生活水平。因此,當安全的需求成為人們日常消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時,就擴大了人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由於不同收人水平的人群對醫療保險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對醫療保險的提供者來說,能否提供可以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多層次醫療保險服務,將是提高醫療保險需求的關鍵。

  4.承保範圍

  醫療保險的承保範圍是指醫療保險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如果醫療保險機構提供的醫療保險項目不是投保人所希望得到的,人們將不會購買保險機構所提供的險種,從而影響到醫療保險的需求。

  5.醫療費用的負擔方式

  不同的醫療費用負擔方式影響著人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自付的醫療費用比例越高,人們參保的積極性就越低,反之亦然。根據醫療費用的分擔方式,我們可將醫療保險分為扣除保險、共付保險、限額保險和混合保險。採用不同醫療費用分擔方式的醫療保險,將對醫療服務需方的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扣除保險(deductible insurance):被保險人在就醫時先自付一筆錢,當自付的金額超過一定限額(起付線)時,被保險人不再支付,其餘的醫療費由醫療保險機構承付,這種保險稱為扣除保險。扣除保險對醫療保險需方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起付線的高低。起付線過低,可導致人們過多地利用醫療服務,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起付線過高,又會使許多正常的醫療服務需求被抑制,一部分人的基本醫療難以得到保證。因此,確定適宜的起付線是十分重要的,它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病人的費用意識,約束病人的行為,又能保證消費者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

  (2)共付保險。(又稱合作保險,Co-insurance):指醫療保險機構和病人共同承擔醫療費用的一種醫療保險形式,即當病人發生醫療費用時,醫療保險機構為病人償付一部分醫療費用,其餘部分自病人自己承擔。實行共付保險,讓病人承擔一部分醫療費用,可增強病人的費用意識,從而改變病人的消費行為。共付保險對醫療服務需求者的影響程度取決於共付率(醫療保險機構支付醫療費用的比例)的高低。共付率(Co-insurancerate)較低時,患者自付的比例就會增加,因此,將會抑制病人的正常需求,尤其對於收入較低的病人,由於無力支付所應共付的那部分醫療費用而影響到他們的健康。但如果共付率較高,則會使病人的費用意識降低,醫療保險機構通過需方對醫療費用的控制力度也會降低。

  (3)限額保險(limited insurance):限額保險指為病人的醫療費用的補償設立一個最高金額限制(maximum liability limit),或最大服務量限制,超出部分由病人自付,即通常所說的“封頂”。這種方式限制了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高額或過度的醫療服務,降低了醫療保險成本,但對於患大病而又無力支付的病人來說,則將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

  (4)混合保險(mixed insurance):混合保險是將各種費用支付方式結合起來使用的一種醫療保險形式。當在疾病發生概率較高、醫療服務需求量較大、且每筆醫療費用一般都在起付線以上時,可採用扣除保險的形式,以減少醫療保險的成本。如在起付線至封頂線之間的部分採用共付保險的形式以增強需方的費用意識,減少“道德損害”(moral hazard),降低醫療費用及保險成本,又可通過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選擇(優質低價)來提高醫療服務的提供效率;在封頂線以上部分設立巨額保險,以達到風險分攤的目的。

  6.醫療服務的供給

  醫療保險的需求受醫療服務的價格、種類、醫療費用水平以及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態度質量的影響。隨著醫療服務價格醫療消費水平的提高,醫療支出在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人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就會更加迫切。如果醫療服務的種類及質量不能滿足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即使參加了醫療保險,也不能夠獲得人們所需要的、滿意的醫療服務,那麼就會影響人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

  7.醫療保健制度

  參保前的醫療保健制度對醫療保險的需求也有很大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實行“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絕大部分醫療服務費用由國家預算和企業財務開支,使人們產生了免費就醫的心理慣性,而參加醫療保險發生醫療費用後自付的比例往往會有所提高,因而影響了人們參加醫療保險的需求。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當替代品(公費、勞保醫療)的價格近乎為零時,被替代的商品(醫療保險)的需求在被替代的範圍內幾乎為零,因此在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下,人們沒有參加醫療保險的必要,也不會產生醫療保險的有效需求。但對於過去就醫需自付醫療費用者,參加醫療保險可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因而對醫療保險的需求就會較高。

  8.保險意識

  是指人們對“醫療保險”這一客觀事由的主觀認識。有疾病風險存在,且經濟收入已達到一定水平,就產生了對醫療保險需求的可能性,但從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需要人的主觀意識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醫療保險意識越強,對醫療保險的需求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由於“免費就醫”的慣性影響,加之正在試行的社會醫療保險起點低、覆蓋面窄,給人們帶來實惠的“示範效應”不強,人們普遍缺乏醫療保險意識,因而抑制了醫療保險需求的快速增長。保險意識的另一種表象就是避險心態,不同的消費者對風險的行為是不同的,大多數消費者都會表現出避險行為,避險心態越重的消費者,對醫療保險的需求也就越大。與此相反,面對風險表現出冒險行為的消費者就不會購買醫療保險。

  9.其他

  除上述影響因素外,還要其他很多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醫療保險的需求。如消費者的健康狀況、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等。健康狀況對醫療保險需求的影響,一般來說應該是健康愈差的人,參加保險的可能性愈大;相反,可能性愈小。但一些研究結果與上述假設相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收人、文化水平等原因,沒有參加保險,以致小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造成健康狀況差;另一方面是由於保險公司把那些身體狀況極差的人排斥在保險之外。

  儘管疾病風險的存在是人們參加醫療保險的主要原因,但是它僅是一種客觀因素。文化程度對醫療保險需求產生正向影響,文化水平高的人,比較相信和容易接受醫療保險,對醫療保險的需求也就越多。如果人們對醫療保險沒有認識,沒有參加醫療保險的主觀願望,也就不會產生對醫療保險的需求。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盧祖洵.社會醫療保險學 (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
  2. 2.0 2.1 王雙苗.社會醫療保險.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6.8
  3. 孫貴範.預防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桑,Mis铭,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醫療保險需求"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