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鎖定假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功能鎖定假說(Functional Locking Hypothesis)
目錄 |
功能鎖定假說是指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往往鎖定於某種特定的指標或錶面信息,不能看穿公司的財務報表,不能充分理解和利用有關信息來評估證券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對公司市場價值做出了不充分和有偏差的估計。
功能鎖定假說的理論解釋[1]
功能鎖定functionalfixation概念最早來自Dunker和Luchins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它用來描述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利用存在的某種功能性障礙。例如人們看到一把鐵錘,往往想到它的敲擊功能,在某些特定環境中卻不能用身邊的鐵錘來完成除敲擊之外的任務,或者在需要敲擊行為而沒有鐵錘時想不到使用身邊的其他替代物。這種功能性障礙被稱為功能鎖定。“功能鎖定假說”(Functional Fixation Hypothesis,以下簡稱FFH) 是與“有效市場假說”(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以下簡稱EMH) 相競爭的一種假說。
EMH認為證券價格能夠充分、及時、無偏地反映一切可以公開獲得的相關信息。FFH認為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往往鎖定於某種特定的錶面信息,不能充分理解和利用有關信息來評估證券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以會計盈餘信息為例,市場對會計盈餘信息的功能鎖定體現為投資者只註意到名義的盈餘數字,而對會計盈餘的質量沒有應有的關註,對具有相同會計盈餘但盈餘質量不同的公司的股票不能區別定價。如利潤相同的兩類不同行業的公司,一個是朝陽產業,一個是夕陽產業,顯然朝陽產業公司的發展前景優於夕陽產業的公司,但市場卻給這兩類公司的股票以相同的定價。這是一種典型的與EMH相悖的“功能鎖定”現象;投資者不能夠“看穿”(seethrough)企業的財務報表,對企業價值做出了不充分和有偏差的估計。
jiriet.al.(1966)和Jensen(1966)把“功能鎖定”首先引入證券市場和財務分析中。但前者只是從一般性的理論上論述了企業管理決策中的功能鎖定問題,後者採用“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的方法發現了功能鎖定的一些證據,但他的研究設計遭到後人的指責。Ashton(1976)使用的“輸入—輸出研究”(input to output study)設計被眾多研究者效仿,如Changand Birnberg(1977)、McGee(1984)等。不過以上的研究都採用了“實驗研究”的方法,測試對象為部分投資者,雖然它們都發現了支持FFH的證據,但這並不能直接導出市場不具有效率的結論,因為個人的功能鎖定並不等於整個市場的功能鎖定。與此同時,70年代大量有關不同會計方法的價格效應的實證研究都支持EMH而不符合FFH,即市場能夠看穿財務報表,不同的會計方法不能欺騙投資者。例如Beaverand Dukes(1973)通過對股票市盈率的研究,發現單個投資者對證券價值的有偏估計可能合成整個市場對證券價值的無偏估計,這可以由信息競爭、向價格學習、大數法則等理論來解釋。投資者的功能鎖定意味著公司經理人員可以通過操縱公司帳面利潤達到矇蔽市場的目的。
- ↑ 趙宇龍,王志台.我國證券市場“功能鎖定”現象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