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制度瓶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制度瓶頸

  制度瓶頸是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滯後忽略了員工的長期發展缺乏對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

制度瓶頸的形成

  (一)成本與供求的競爭性均衡

  市場規律要求經濟處於供求競爭性均衡狀態。當供求處於非均衡狀態時,需要調整價格來實現供求的競爭性均衡,而價格的調整可以通過成本的調整來實現。分兩種情形,S>D和S<D。

  1、S>D。此時若成本上升,價格就會上升,則供給上升,需求下降,進一步加大供求的不均衡,需要降低成本,從而促使價格下降,進而減少供給,增加需求,實現供求競爭性均衡;若此時成本下降,則價格就會相應地下降,則供給下降,需求上升,那麼供求不均衡的程度會逐漸縮小,直至競爭性均衡。

  2、S<D。此時若成本上升,價格上升,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供求逐步實現均衡;若成本下降,則價格下降,供給下降,需求上升,所以此時就需要提高成本,促進價格上升,從而增加供給降低需求,實現供求競爭性均衡。

  (二)制度成本與供求的競爭性均衡關係下的制度瓶頸
  

  圖1顯示了“制度瓶頸”的形成機理。其中IC表示制度成本,QSQD分別表示供給量需求量。圖1(1)表明瞭制度成本與供求競爭性均衡的關係。隨著制度成本的增長,供給增長,需求下降,制度成本在IC3時,供求達到競爭性均衡,C線為制度成本供求水平變化曲線。

  圖(1)表明:如果當S<D時,制度成本沒有改變或降低,則會阻滯供求實現競爭性均衡;同樣當S>D時,制度成本沒有改變或提高,也會阻滯供求競爭性均衡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講,“制度瓶頸”的形成是制度與市場不協調的結果,不協調導致供給者、需求者或供求者成本增加或減少。圖1(2)中,LS / D為競爭性均衡水平,L曲線顯示了制度成本下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發展路徑,L曲線是制度成本適應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曲線,L上IC的增長或下降與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的變化速率保持一致。圖(2)顯示:①整條曲線呈先平滑上升後平滑下降的變化趨勢,在制度成本為IC3時其達到最大值L1,即制度成本越接近IC3,制度成本下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越高,制度容量會沿著L曲線釋放,這樣可以保證制度對供求競爭性均衡的效用最大化。②這一曲線上的B點會沿著C線上下滑動,C線為供求均衡曲線。如圖中B點可下滑至S,此時制度成本下供求依然均衡,只不過均衡水平較低,這時存在著制度資源的損失,具體表現為供給者或需求者承擔了制度成本卻未獲得與制度成本相匹配的收益,也就是說存在著制度資源的無謂損失。C線可能會由於非制度因素的影響而右移或左移。③如果L曲線出現了不平滑現象,則表明制度成本的增長對供求競爭性均衡產生了阻滯,但基本發展趨勢未發生變化。L1AIC4O所形成的範圍為制度成本的可調整區域,若超過IC4,則制度必須變革,否則會迅速導致經濟嚴重下滑。

  進一步地,圖(2)顯示了兩種類型的“制度瓶頸”。類型一:“均衡”型制度瓶頸,也稱為“巨集觀型制度瓶頸”,主要是S=D時的制度“瓶頸”,指C線上B點以下部分。制度成本為IC3時,市場處於供求競爭性均衡狀態,與IC3相匹配的供求的競爭性均衡水平為L1,這一水平是制度成本對市場供求均衡的最大化水平,低於或高於IC3的制度成本均不是使市場達到供求競爭性均衡的制度成本。但實際上IC3制度成本下,市場供求的競爭性均衡水平可能低於L1,即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會沿著C線向下移動,也會再次接近B點,但不會超越B點。當在B點之下時,“均衡型”制度瓶頸就產生了。即制度成本並未與其制度成本指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所產生的各類成本。圖(1)表明:如果當S<D時,制度成本沒有改變或降低,則會阻滯供求實現競爭性均衡;同樣當S>D時,制度成本沒有改變或提高,也會阻滯供求競爭性均衡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講,“制度瓶頸”的形成是制度與市場不協調的結果,不協調導致供給者、需求者或供求者成本增加或減少。圖1(2)中,L_{S/D}為競爭性均衡水平,L曲線顯示了制度成本下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發展路徑,L曲線是制度成本適應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曲線,L上IC的增長或下降與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的變化速率保持一致。圖(2)顯示:①整條曲線呈先平滑上升後平滑下降的變化趨勢,在制度成本為IC3時其達到最大值L1,即制度成本越接近IC3,制度成本下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越高,制度容量會沿著L曲線釋放,這樣可以保證制度對供求競爭性均衡的效用最大化。這一曲線上的B點會沿著C線上下滑動,C線為供求均衡曲線。如圖中B點可下滑至S,此時制度成本下供求依然均衡,只不過均衡水平較低,這時存在著制度資源的損失,具體表現為供給者或需求者承擔了制度成本卻未獲得與制度成本相匹配的收益,也就是說存在著制度資源的無謂損失。C線可能會由於非制度因素的影響而右移或左移。③如果L曲線出現了不平滑現象,則表明制度成本的增長對供求競爭性均衡產生了阻滯,但基本發展趨勢未發生變化。L1AIC4O所形成的範圍為制度成本的可調整區域,若超過IC4,則制度必須變革,否則會迅速導致經濟嚴重下滑。進一步地,圖(2)顯示了兩種類型的“制度瓶頸”。類型一:“均衡”型制度瓶頸,也稱為“巨集觀型制度瓶頸”,主要是S=D時的制度“瓶頸”,指C線上B點以下部分。制度成本為IC3時,市場處於供求競爭性均衡狀態,與IC3相匹配的供求的競爭性均衡水平為L1,這一水平是制度成本對市場供求均衡的最大化水平,低於或高於IC3的制度成本均不是使市場達到供求競爭性均衡的制度成本。但實際上IC3制度成本下,市場供求的競爭性均衡水平可能低於L1,即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會沿著C線向下移動,也會再次接近B點,但不會超越B點。當在B點之下時,“均衡型”制度瓶頸就產生了。即制度成本並未與其所對應的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相匹配,但依然處於均衡狀態,只不過均衡水平較低,如S點所對應的均衡水平就遠低於L1。其原因可能是制度成本中的部分成本轉化成為制度實際控制者的收益,這樣會導致供給與需求動力不足,形成制度瓶頸。類型二:“失衡”型制度瓶頸,也稱為“微觀型制度瓶頸”,包括S>D和S<D時的制度“瓶頸”。與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發展規律相一致,制度成本存在著與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的速率相匹配的趨勢,圖2(2)中的L曲線是兩者在速率上匹配的曲線。因此,“失衡”型制度瓶頸體現為可能偏離均衡曲線C和發展速度匹配曲線L。其中一定會偏離C曲線,但不一定偏離L曲線。在除B點外的C曲線上的“失衡”型“制度瓶頸”為“部分失衡型”,而既偏離C線,又偏離L線的“制度瓶頸”稱為“完全失衡”型。需要分類進行分析:S>D時的“部分失衡”型和“全部失衡”型、S<D時的“部分失衡”型和“全部失衡”型。

  (1)S<D時的“部分失衡”型。即圖1(2)中的OB(B點除外)部分。此時供求朝著完全競爭均衡水平發展,制度成本的發展速率與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發展速率一致,但制度成本需要增長才能使供求達到完全競爭性均衡。

  (2)S<D時的“全部失衡”型。即圖1(2)中所示的C曲線左邊部分,L曲線的OB部分除外,如L3曲線、L1曲線制度成本低於IC3部分,這些情況下制度成本除了低於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L1所要求的均衡水平外,還存在著與L曲線的悖離,這兩者共同形成影響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的“制度瓶頸”。這類瓶頸分為在L曲線上和L曲線下兩種情況。在L曲線以上部分制度所帶來的供求均衡水平的變化高於正常L曲線所顯示的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如當制度成本為IC6時,其所對應的L3曲線所顯示的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L2,而L曲線所對應的均衡水平為L5,這意味著這一階段制度成本所形成的L水平比正常值高(L2L5)部分,制度存在著無謂損失,制度容量會迅速耗散,制度存在著“正瓶頸”。此時不存在制度成本對供求雙方造成的成本增加或減少,這一部分成本所帶來的收益可能被制度的實際控制者所獲得。這種瓶頸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甚至會認為經濟正在快速發展,此時制度成本的發展速率超過經濟發展供求均衡水平的發展速率,因此這種瓶頸也可稱為“高速率非均衡瓶頸”。在L曲線以上部分還可細分為上升部分(如L3曲線上的OE部分)和下降部分(如L3曲線上的E點後直至與L曲線的相交處),上升部分制度成本損失大於下降部分。在L曲線以下部分制度所帶來的供求均衡水平的變化低於正常L曲線所顯示的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制度的功用沒有得到及時的釋放,制度出現“負瓶頸”,滯後市場均衡水平。此時,制度成本直接從供求者身上體現出來,因此造成供求的均衡水平下降。此時制度成本的發展速率低於經濟發展供求均衡水平的發展速率,因此這種瓶頸也可稱為“低速率非均衡瓶頸”。在L曲線以下部分還可細分為上升部分(如L1曲線上的OF部分)和下降部分(如L1曲線上的F點後直至與C曲線的相交處),上升部分制度成本損失小於下降部分。

  (3)S>D時的“部分失衡”型。即圖1(2)中的BR(B點除外)部分,此線上隨著IC的增長,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下降。由於IC發展速率與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發展速率一致,因此只需要降低制度成本就能達到供求的競爭性均衡。

  (4)S>D時的“全部失衡”型。即圖1(2)中所示的C曲線的右邊部分,L曲線的BR部分除外。如L2曲線上TMR部分、L1曲線上的UR部分。這些情況下制度成本除了高於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L1所要求制度成本外,也存在著與L曲線的悖離,形成了“制度瓶頸”。這類瓶頸也分為在L曲線上方和下方兩種情況。在上方時制度成本所帶來的供求均衡水平高於L曲線所顯示的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制度存在著無謂損失,形成“正瓶頸”,即“高速率非均衡瓶頸”。在L曲線以上部分還可以細分為上升部分(如L2曲線上的BM部分)和下降部分(如L2曲線上的MR部分),上升部分制度成本損失小於下降部分。在L曲線以下部分制度成本所帶來的供求均衡水平變化低於正常L曲線所顯示的供求競爭性均衡水平,制度功用未能充分釋放,形成“負瓶頸”,也稱為“低速率非均衡瓶頸”。L曲線以下部分也可以細分為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上升部分成本損失大於下降部分。

制度瓶頸的路徑選擇

  依據制度瓶頸的形成機理及制度內核與制度成本間的關係,制度瓶頸的治理需要從不同類型的制度瓶頸入手,分供給與需求的三種可能來分別進行。突破“制度瓶頸“的基本路徑可以理解為:“干預制度內核——調整制度成本或調整制度內核結構——控制供給需求——促進供求競爭均衡。”基於上述基本路徑,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從低均衡向高均衡演進、非均衡向均衡演進兩個方面來考慮“制度瓶頸”的突破,即對“均衡型”和“失衡型”制度瓶頸進行突破。

  1、“均衡型”制度瓶頸的突破。

  “均衡型”制度瓶頸主要表現為某一制度成本所產生的均衡水平低於正常的均衡水平。這種情形下,供給等於需求,即不需要改變制度成本,而需要通過調整制度成本的結構方式來實現供求均衡水平的提高。調整制度成本結構的總原則是國家約束度、產權比例和契約完備度三者均衡發展,其於制度成本中相互制衡。因此需要調整降低優勢內核比例,提高劣勢內核的比例。包括對國家約束度導致的均衡型、產權比例導致的均衡型、契約完備度導致的均衡型以及三內核中任何兩內核共同導致的均衡型的制度瓶頸的突破。如國家約束度低導致的均衡型是在制度成本既定的情形下,國家約束度較低,導致其所占成本比重較大,從而需要產權比重及契約完備度較高,這樣的制度結構就會導致供求者雙方缺乏供求的動力,而成本中的一部分以收益的形式被國家力量的代理人所取得。這樣就需要提高國家約束度,降低契約完備度和產權比例,供求雙方均會提高其參與競爭性均衡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供求競爭性均衡。

  2、“失衡型”制度瓶頸的突破。

  ①S<D時的“部分失衡”型。這種情形下需要提高制度成本,從而增加供給,降低需求,逐步實現供求的充分競爭性均衡。同時註意不需要調整制度內核的結構方式。②S<D時的“全部失衡”型。此時需要提高制度成本,即降低產權比例、降低國家約束度、降低信息完備度,同時還要調整制度內核結構,提高其均衡度。對於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頸”中的上升部分,要對制度內核的結構做出速調,對於內核主導部分進行實際控制能力的弱化,假定此時產權占主導地位,則需要降低產權比例對供求競爭性均衡的影響力,如降低產權比例,同時提高國家約束度,從而迅速扼止其上升的勢頭,促其出現向下的拐點。對於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頸”中的下降部分,要對制度內核結構做出緩調,如提高產權中的使用權的比例,降低所有權的比例等等。對於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負瓶頸”中的上升部分,主要是進行制度內核結構的緩調,沿著原來軌跡調整內核均衡水平,對於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負瓶頸”中的下降部分,則需要進行制度內核結構的速調,改變內核結構“頭重腳輕”的情況。③S>D時的“部分失衡”型。這種情形下需要降低制度成本,從而降低供給,增加需求,逐步實現供求的充分競爭均衡。同樣地,此時不需要調整制度內核的結構方式。④S>D時的“全部失衡”型。此時需要降低制度成本,即提高產權比例、提高國家約束度、提高信息完備度,同時還要調整制度內核結構,提高其均衡度。對於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頸”中的上升部分,要對制度內核的結構做出緩調,使制度內核結構保持原有運行趨勢,對於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頸”中的下降部分,要對制度內核結構做出速調,改變原有的內核要素在制度內核中的比重。對於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負瓶頸”中的上升部分,主要是進行制度內核結構的速調,改變內核結構“頭重腳輕”的情況,如調整產權和國家在制度成本中的權重。對於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負瓶頸”中的下降部分,主要是進行制度內核結構的緩調,保證制度內核結構的相對穩定性

制度瓶頸治理體系的構建[1]

  基於“制度瓶頸”的形成機理及突破路徑,“制度瓶頸”的治理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系統

  1、產業商品的巨集觀與微觀市場供求均衡水平監測系統。

  這一系統主要包括供給監測、需求監測、供求差異監測三個方面。對監測數據實時分析,從不同的角度來反映市場上供求均衡的基本特征,從而為通過干預制度實現供求均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2、自然成本、制度成本對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貢獻度監測系統。

  這一系統主要是為了充分瞭解自然成本和制度成本對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貢獻的飽和度,為判定市場發展是否處於“制度瓶頸”期提供支撐,以便確定何時以何種方式對制度成本加以干預

  3、制度內核發展水平及內核結構均衡度監測系統。

  主要包括對產權比例、國家約束度及契約完備度三個內核的發展水平的測度和三個內核在制度結構中的比例的測度。

  4.市場供求均衡水平與制度成本發展水平契合度監測系統。

  這一系統需要選擇與市場供求發展水平、制度成本發展水平相關的指標,得出市場供求均衡水平和制度成本契合的一般路徑,從而可以檢測出制度成本是否與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發展路徑相契合,有利於發現“制度瓶頸”的基本類型。

  5.產權結構各要素在制度成本構成中的均衡度監測系統。

  主要選擇與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有關的指標,以此來分析研究產權結構的合市場供求競爭性均衡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趙德起.“制度瓶頸”的形成機理、突破路徑及治理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J].經濟學家,2013.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制度瓶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