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金融發展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生金融發展理論(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目錄 |
什麼是內生金融發展理論[1]
內生金融發展理論是指指區域內金融發展與本地區內部因素的關係的理論。
在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始於上世紀70 、80 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嘗試並不如麥金農—肖學派認為的那麼有效,一些經濟學家認識到了麥金農—肖理論及其擴展的局限及其政策主張的過於激進。具體來說,麥金農—肖學派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大致停留在經驗式的主觀判斷上,對這種關係的刻畫較為粗糙,經不住仔細推敲,其結果是,在麥金農—肖理論及其擴展那裡,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係過於簡單,啟發性不強,麥金農—肖學派的政策主張很難有效。
在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係上,9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家批判地繼承併發展了麥金農—肖學派的觀點,並剋服了麥金農—肖理論及其擴展的上述缺陷。一方面他們認同金融發展(包括金融中介體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兩個方面) 既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又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們使上述觀點具體化和規範化了,挖掘更深層次的問題: 金融發展的內生根源是什麼? 金融體系是如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內生形成的?為什麼有的國家形成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而有的國家則沒有? 帶著這些疑問,90年代的金融發展理論家在汲取80 年代中後期興起的內生增長理論的重要成果的基礎上,將內生增長和內生金融中介體(或金融市場) 併入模型,對金融中介體(或金融市場) 的內生形成以及金融中介體(或金融市場) 與經濟增長的關係等問題進行全新的論述。這意味著,這些人已突破了麥金農—肖框架,特別是在信息經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條件下,他們在模型中考慮了更多與現實頗為接近的因素,如拋開完全競爭的假設,在模型中引入諸如不確定性、不對稱信息和監督成本之類的因素,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形成做出了規範意義上的解釋,從而使他們的政策主張較之麥金農—肖學派顯得更加符合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的實際,儘管模型的複雜程度大為提高。
內生金融發展理論的發展[2]
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歷來是經濟學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大量經濟學家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早期,Schumpeter(1912)、Hicks(1969)、Goldsmith(1969)以及Mckinnonand Shaw(1973)都有大量深刻的論述。到20 世紀90 年代,經濟學家分別從跨國的層面(Kingand Levine,1993)、行業的層面(Rajan and Zingales,1998)、企業的層面(Demirgü?-Kunt andMaksimovic,1998)以及運用時間序列的方法(Rousseau and Wachtel,1998、2000)、面板計量的方法(Beck、Levine and Loayza,2000)、歷史的方法(Rousseau,1998;Rousseau and Sylla,1999、2001)、案例的方法(Guiso、Sapienza and Zingales,2002)來研究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量研究發現,金融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古典內生金融發展理論
但是深一層的問題在於:金融發展的內生根源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國家形成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而有的國家則沒有?在現代經濟學中,對此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 Arrow-Debreu 模型為基準點的古典內生金融發展理論,主要考察風險管理、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等和金融發展的關係。(1)風險管理與金融發展。金融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風險管理和分散功能,金融中介作為“流動性蓄水池”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雙方的流動性風險(Diamond and Dybvig,1983)。因此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金融發展程度一個重要的指標,風險管理水平越高,金融發展得越好;(2)交易成本與金融發展。減少交易成本是金融最為核心的功能之一,金融中介機構通過利用借貸兩方面的規模經濟,從而有利於降低金融交易的技術成本(Gurley and Shaw,1960;Diamond,1984),金融市場在信息獲取和傳播方面的比較優勢也將有利於減少交易成本。因此交易成本越低,金融就會越發達。(3)信息不對稱與金融發展。作為投資者聯合體的金融中介能夠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Leland and Pyle,1977),金融市場通過對投資者信息的搜尋和披露也有利於緩和信息不對稱。金融功能中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機制越完善,金融發展就會越好。
2.以制度為視角的現代內生金融理論
但是近年來,經濟學家越來越重視制度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制度因素是決定交易成本大小、風險管理水平以及信息不對稱程度的關鍵因素,由此形成了以制度為視角的現代內生金融理論,它主要強調法律制度、文化傳統、利益集團等制度因素與金融發展的關係。(1)法律制度與金融發展。它認為一國的法律制度越完善,對投資者的法律保護越充分,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越發達,並且公司治理水平越高(La Porta,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以下簡稱LLSV,1997、1998、1999、2000a、2000b、2002;Levine,1999;Morck、Yeung andYu,2000;Laeven and Majnoni,2003;Brockman and Chung,2003)。(2)文化習俗與金融發展。它主要強調宗教、語言以及信用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Stulz 和Williamson(2003)的研究發現,一國的宗教信仰以及語言習慣對債權人權利的法律保護以及法律的執行效率有著顯著的影響,從而與金融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Guiso、Sapienza 和Zingales(2004)分析表明,信用與金融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市場主體之間存在高信任度的地區,則金融發展水平越高。(3)利益集團與金融發展。小而集中的利益團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有著超常的權力,因為這些小規模的、有著共同利益的、容易組織的小利益團體,能夠迅速採取一致的聲音和行動來影響經濟活動。Rajan 和Zingales(2003)開始關註利益集團力量對金融發展的影響,他們研究發現,政治因素是決定一國金融活動的關鍵因素,利益集團的力量往往左右著一國金融的發展。
內生金融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2]
在國內,談儒勇(1999)、周立和王子明(2002)、李廣眾(2002)等研究發現,中國金融的發展有利於經濟的長期增長。但是深一層次問題在於,是哪些因素促進中國的金融發展呢?在現有得文獻中還沒有得到系統的研究,內生金融發展理論則為這些問題的回答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從古典內生金融發展理論來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減少信息不對稱是促進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從實質上看,制度則是決定金融發展的關鍵因素,金融發展的過程,不僅僅是金融總量不斷增加和結構不斷合理的過程,更應該是制度不斷變遷和完善的過程(江春,1999、2003)。在中國,影響金融發展的制度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權制度改革與金融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國有經濟成分不斷增加,既打破了國有經濟的壟斷,也有利於社會經濟效率的擴大。隨著經濟的民營化,必然會帶來金融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產權改革使經濟單位都擁有獨立的財產並掌握真正獨立的財產所有權,將產生真正的金融活動,創造真正的信用制度,從而有利於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促進金融的發展,同時,通過產權改革將充分激勵人們有效地利用財產和積極地創造財產,促進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而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和財產所有者的不斷涌現必然導致儲蓄的不斷增長和盈餘單位的不斷增多,從而必然會帶來金融活動的繁榮。
(2)法律制度的完善與金融發展。大量的跨國實證研究表明,法律制度的完善對金融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也必然會帶來金融的發展。雖然Allen、Qian 和Qian(2002)認為中國的法律體系是不完善的,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一些非正式部門推動的,但盧峰和姚洋(2004)通過中國的省級數據計量研究發現,在中國金融壓抑的條件下,加強法治有助於提高私人部門獲得的銀行信貸份額, 推動銀行業的競爭。
(3)改革開放與金融發展。改革開放促進金融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必然給國內的金融業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及技術,提高金融業的競爭水平,促進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還有助於打破金融利益集團在金融市場中的壟斷性地位,從而促進金融的良性發展。
(4)城市化與金融發展。在中國,城市化的擴大將有利於金融的發展,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金融的需求也會更加強烈,從而有利於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金融機構的數量也會不斷增加,金融服務的範圍也會不斷擴大,也會帶來金融的發展。
(5)金融的自由化與中國的金融發展。1978 年以來,中國一直推進金融自由化的進程,利率和匯率不斷放開。金融自由化將推動中國金融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隨著金融的自由化,必然會帶來金融工具的豐富以及金融市場的擴大;另一方面,金融的自由化將帶來金融主體活動能力的提高,從而帶來金融的發展。
(6)地區收入差距與中國金融發展。地區收入差距通過以下兩個渠道影響金融發展:一是隨著地區收入差距的擴大,財富集中在少數地區,不僅不利於金融規模的擴大,也不利於金融交易中風險的分散以及效率的提高,二是隨著地區收入差距的擴大,容易造成產權保護的削弱,不僅不利於債權人權利的保護,也不利於金融交易的擴大。
同時,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來金融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高速的增長,中國逐漸從一個計劃經濟主導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開放經濟的國家,經濟市場化水平在不斷提高。而經濟總量的增加以及經濟市場化的擴大與發展必然會增強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能力,帶來微觀經濟主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從而對金融需求的數量與質量也將不斷上升,因而會帶來金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