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59个条目

信息扶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信息扶貧

  信息扶貧是指政府社會藉助於信息技術的推廣和信息活動的開展來解決信息貧困者的信息貧困,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經濟貧困問題的一種特殊的扶貧方式。[1]

信息扶貧的方法步驟[2]

  信息扶貧的方法步驟是靈活多樣的。筆者認為下列方法步驟既是切合實際的,又是可行的。

  1.聘請有關專家到各個扶貧點進行調研,寫出項目建議書

  扶貧地點確定以後,首先要聘請有關專家深入扶貧地點進行調查研究。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提出第一產業方面,適合發展何種特色農業經濟或畜牧養殖業等;第二產業方面,根據當地資源,適合建立什麼樣的鄉鎮企業;第三產業方面,看看當地有沒有旅游資源和服務業方面的開發項目。專家們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以後,還要進一步分析論證其是否可行。比如:當得出某扶貧點適合興辦企業、生產某種產品的結論以後。那麼。就至少要對國內外市場大致進行一番調查研究。看該產品在市場上是稀缺,還是飽和?看該產品的發展前景如何?看生產出該產品的成本如何?是否低於市場價格?以及憑我們高等學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能否為其研製第二、第三代產品?即使不能,也要考慮能否在現有設備稍加改造的情況下,儘快轉產二、三代產品等問題。同時,還要考慮會不會破壞生態環境?能否做到可持續發展?在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後,得出該扶貧點適合發展什麼的結論,並寫出項目建議書。

  2.多方開發有用信息

  應根據專家的項目建議書,有針對性地從文獻資源和網路資源,從政府有關部門,從高校和科研院所諸多方面開發有用信息。

  首先,要開發文獻信息資源。科研院所、文教系統的單位大都有規模較大的圖書館,比如省、市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圖書館和資料室,不僅有取之不盡、經常更新的文獻信息資源,而且還有開發文獻信息資源的專業人才。只要有人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從文獻資源中查找扶貧點所需要的信息,是他們輕車熟路的本職工作。

  其次,要開發網路信息資源。網路信息資源的開發儘管是一項工作量卜分浩大的工作,但對於科研院所、文教系統的單位來說.開髮網上信息資源至少具有兩大優勢:其一是網路設備優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網電腦,可以說比比皆是。其二是人才優勢。特別是高等院校,除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外,還有數以千計召之即來的學生網民,絕大多數學生網民能夠成為信息扶貧的青年志願者。他們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進行信息檢索,根據扶貧點用戶的要求,下載有關專業領域的信息,彙集成一個資料庫。這是一項既能達到信息扶貧目的,又能鍛煉學生能力的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第三,要從專利局、科委、科協尋找適合扶貧點發展的科技信息。我國成熟的科技成果大都為專利局、科委、科協所掌握。因此,要派專人去這些部門搜集或購買適合扶貧點發展的科技信息。科委、科協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部門,只要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有利於社會進步。那就有可能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專利局儘管有所不同,但只要認準是適合扶貧點發展的高科技成果,那就不惜重金也要把專利買下來去扶貧。

  第四,要到有一定科研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去尋找科研人員的最新科研成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高新技術成果的主要生產地,在那裡,有許多最新的高科技成果亟待轉化,我們要從中選擇有用信息,為信息扶貧所用。

  3.要組建信息扶貧隊伍,深入扶貧點進行信息扶貧

  從各方面收集到扶貧點需要的信息以後,還要組建起一支信息扶貧隊伍。因為這支隊伍要深入農村.面向農民實地宣講,因此,要求這支隊伍的成員,既要懂專業技術,又要有深入淺出的El頭表達能力,還能吃苦耐勞,且樂意下鄉到扶貧點進行信息服務。他們只要帶上筆記本電腦、電子投影儀、自製PPT文件等,就可以很直觀地為農民朋友們宣講。農民朋友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有用信息,或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和養殖業,或興辦第二、第三產業。

  信息扶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並不是以農民朋友發展起特色農業經濟而就此結束,也不是給扶貧點興辦起幾個企業來就終止。恰恰相反,信息扶貧至此僅僅是一個開始。作為信息扶貧單位,要對扶貧點以後興辦起的產業負責任。比如興辦了一個企業,要對其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負責任。這裡所說的負責任特指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負責為其跟蹤市場供求信息;另一方面要負責為其跟蹤該產品的第二、第三代產品或替代產品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扶貧點的村鎮產業認清方向,才能呼喚農民調整、完善和發展自己的產業,保持走在時代的前列。

  信息扶貧說到底不過是開髮式扶貧的最佳配套扶貧方式,因此.它必須結合扶貧主體的其他扶貧內容共同進行。諸如: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有特色經濟的主導產業,綜合治理環境以保持可持續發展,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貧困地區的農民真正脫貧致富。

我國信息扶貧政策存在的問題[3]

  1.信息扶貧的主體單一。長期以來,政府負責信息扶貧的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例如,2003-2007年我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總投資超過100億元,2002—2006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用工程累計投入6.27億元;科技部對“縮小數字鴻溝一西部行動”項目投資2億元,西部l2個省區也都投入了配套資金。“十五”以來,我國在農村通信基礎建設上累計投資200多億元,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到2007年底,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到99.5%。為實現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目標,中央財政2006-2007年共安排3O億元。雖然,我國在信息扶貧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為我國數字鴻溝的縮小做出了主要的貢獻。但是,只靠政府治理數字鴻溝畢竟財政能力有限,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還處於起步階段,根據中國互聯網中心的第24次調查顯示,在2009年,我國農村網民的數量正在逐步加大,規模達到了9565萬人13]。雖然我國農村網民數量在不斷地增加,但是網民數量的增長與整個我國農村人口的數量來比,還是微乎其微的。

  2.忽視信息資源建設和農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貧困是一種能力貧困的表現。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雖然為農民信息能力的提高創造了基礎技術平臺,但是信息脫貧的實現還需要通過農民自身來提高信息的判斷、選擇、整合、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時代,信息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水平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力與競爭能力的提高。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只有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獲取信息資源的環境和條件,才能真正實現信息扶貧的目標。

  3.信息扶貧政策評估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國信息扶貧政策的評估主體主要由國家互聯網中心負責。而且,國家互聯網中心對於農村信息扶貧發展狀況的評估只占其評估內容的一小部分,評估內容也只關註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使用的數量上。評估主體單一而且評估內容並不完整,嚴重影響了信息扶貧的資金投入、政策的調整與完善。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政府部門缺乏政策評估意識;第二,政策評估主體單一。評估主體主要由官方機構來擔任。第三,扶貧政策的評估缺乏多層次、系統的評估體系。第四,政策評估缺乏連續性和監督機制

我國信息扶貧政策的建議

  1.樹立以人為本的信息扶貧政策目標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就是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強調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把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正當利益和合理要求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準則,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認為,一切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精神和政治生活需要。正是為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才有必要制訂和執行公共政策。以人為本既是信息扶貧政策理念和實踐的基礎,也是信息扶貧政策的最終目的。具體而言,以人為本的信息扶貧政策就是以提高農民信息能力和權利為基礎,擴大農民社會資本,提高農民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所採取的各種措施。

  2.建立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的以農民為本的信息扶貧政策模式。政策的扶持是我國信息扶貧的重要後盾,我國作為有9億農村人口的國家,信息扶貧光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夠的。從目前我國信息扶貧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國也將不斷在政策上擴大和調整信息扶貧政策資金的利用渠道,加快縮小我國信息分化的嚴重趨勢。信息扶貧的模式也將走向以政府扶持為主,市場參與為輔的以農民為本的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依據地區貧困的程度,採用市場分級制參與的模式。信息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屬於準公共物品。依據地區貧困的程度,允許和政策上支持市場的參與將會擴大信息扶貧資金來源渠道和加快信息脫貧的速度,為農民信息能力的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

  (2)信息資源建設:政府、市場、公益組織共同參與模式。政府在信息資源的建設中,應承擔主要的責任。尤其是農村電子政務建設中,關於農業政策、法規、農村財務管理、土地管理、勞務輸出、惠農政策、涉農收費、村幹部報酬等有關事宜,政府應該通過各種媒體向農民公佈和形成各種信息資源庫,為農民獲取信息提供各種渠道。利用電子商務網站,也可以發佈國內外各種農產品的需求、種植信息等,為農民獲取商務信息和貿易洽談提供了重要的橋梁。在我國信息扶貧的建設中,公益組織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中國村落工程項目、中國信息扶貧網、微軟信息技術項目就是由一些公益組織發起,幫助廣大農村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網路與便民服務中心,配套網路、信息服務平臺,從解決導致農村貧困的根源——信息貧困人手,著力開展信息化扶貧。

  (3)農民信息能力、權利的建設:以信息致富為路徑,培育農民的信息素養。在當今時代,知識、能力是一種基本社會力量。誰擁有了相應的知識與能力,便擁有了相應的社會力量。從這一意義上講,知識與能力構成了自由的基礎。農村經濟、文化、教育落後,農民本身的素質導致了信息獲取的能力和權利較弱。因此農民自身獲取信息和知識能力的提高,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同時農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也是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步的前提。

  3.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扶貧政策評估體系公共政策評估是政策目標可持續、調整或者重新制定的依據。通過政策評估不僅可以有效地檢驗信息扶貧政策的效率和效益,為合理的配置資源奠定基礎,同時也是信息扶貧政策邁向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步驟。與國外信息扶貧政策相比,我國信息扶貧政策巨集觀設計比較多,在政策設計中,對於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比較少,這是政策實施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信息扶貧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對於基礎設施的評估只能體現信息扶貧發展的一個方面。信息扶貧的內容評估中,尤其是對信息資源的建設、農民信息能力的培育等方面的評估,對於信息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政策評估對於正確評價扶貧工作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錦.數字鴻溝與信息扶貧(A).現代情報.2006,3
  2. 雷香花.信息扶貧淺談(A).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
  3. 迪莉婭.我國信息扶貧政策問題及對策研究(A).蘭台世界:下半月.2010,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扶貧"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