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信息加工能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加工能力(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目錄

什麼是信息加工能力[1]

  信息加工能力是指管理創新主體信息的處理能力,主要包括對信息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和綜合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內容[2]

  一、對信息的輸入

  在通訊系統中,信息輸入是指系統的信息接收裝置接收信息的過程。在人的信息加工過程中,信息輸入是指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感覺器官把物理的或化學的刺激轉化為神經衝動傳入大腦。

  二、對信息的篩選

  無論工作、學習、生活、娛樂,人總是處於客觀環境中,他的眼、耳、鼻、膚和口舌,四肢總在自覺不自覺、有意無意地感受著外在的環境。客觀環境的信息對人感官的刺激是無限的,但是感覺通道則是有限的,此外,由於人對信息的接收是一個連續過程,一事件所需的信息可能包含在前一事件的過程,從而產生冗餘的信息。在通訊系統中、前一類情況類似於“頻度”,後一類情況類似於“噪音”,為保證信息的正常輸入和通行,需要進行信息篩取。在人的信息加工過程中,常常是運用有意註意或有意遺忘來接收有用的信息,捨棄多餘的信息。

  三、對信息的貯存

  信息貯存可分為“硬體貯存”和“軟體貯存”兩類。“硬體貯存”指把信息以物理形式貯存起來,如電腦的資料庫,文字和音像資料的收藏以及各種收集和貯存信息的設備、手段。“軟體貯存”指以心理形式貯存信息,這就是傳統心理學所說的“記憶”,具體地說,就是識記和保持。現代認知心理學對人腦以何種形式貯存信息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作出了多種理論解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認為人腦以三種不同的系統貯存信息,這3個系統是感覺登記、短時記憶(又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人們通常說的記憶主要指長時記憶。長時記憶中信息如何被貯存?在心理學界流行著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雙重編碼說”認為,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以視覺表象和言語表徵形式存貯的,記憶材料的詳細情節都被存儲起來。人類有兩種長時記憶的結構系統,一是存儲言語信息的言語系統,一是存儲形象信息的表象系統。表象系統把原始表象組織到複雜的結構中,言語系統則把言語單位組織到一定順序的結構中,這兩個系統既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繫,轉換和控制信息,以滿足各類任務的要求。“命題編碼說”則與之相反,認為信息是以抽象的命題形式存儲於長時記憶中的,對於語言材料的記憶,並不是保留看到或聽列的每個字、詞,而是保留中心意思;對於視覺材料的記憶也不是保留詳細情節,而是保留它的意義和表達的主題。根據命題編碼說,不少研究者進行了語義記憶的研究,還提出了語義記憶模型。

  四、對模式的識別

  人通過感覺接受器接收外在信息,並利用貯存在記憶中的東西來識別這些知覺對象。那麼,信息以什麼形式貯存於記憶中,人又如何對它進行識別?一種理論認為,物理的信息以心理模寫形式貯存於長時記憶中,輸入的刺激信息與已貯存的模寫匹配,給以識別。另一種觀點認為,信息以原型(一類事物共有的形式,它表現出該類事物共有的關鍵性特征)的形式貯存於記憶中,人通過確定刺激信息與什麼樣的原型匹配來識別刺激信息。儘管這兩種理論都有道理,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刺激信息是基本特征的結合物。塞弗里奇曾經以“小鬼”的假說,形象地說明瞭人識別信息的過程。模式識別是由“小鬼王國”中的鬼子們去實行的。不同層次的小鬼執行著不同水平的任務,本層次的任務完成後,該層的小鬼又回到自己的崗位。最基礎的是“表象小鬼”,它們只是簡單地記錄最原初的信號。其次是“特征小鬼”,他們從表象小鬼所得到的表象中尋找一定的特征,當他們找到要求他尋找的刺激特征時,他便發出信號。再上一層是“認知小鬼”,他們專註於來自特征小鬼的信號,當發現的刺激信號中特征越多,就呼叫得越厲害。最後一層是“決策小鬼”。他聽取所有認知小鬼的呼叫,並判定哪一信號特征最多最明顯,從而判定刺激環境中出現了什麼信息。當然,人的頭腦中不可能有這種小鬼,但腦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證實了,大腦對於輸入信號的特征進行著廣泛的分析,這些分析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腦細咆來完成的。塞弗里奇的假說得到了實證科學的支持。

  五、對信息的傳送

  在信息加工過程中,信息傳送的越準確、越迅速,效率就越高。在信息傳送過程中,要有意地扔掉有害無用的噪音,同時,儘量避免有用信息的丟失。

  六、對信息的提取

  貯存記憶中的信息,要使用時,是怎樣取出來的呢?長時記憶中信息的提取一般表現為回憶和再認,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線索。提取的難易程度取決於線索中包含的信息與記憶痕跡中的信息的匹配程度,線索中包含的信息與記憶痕跡中的信息匹配的越好,就越易提取;反之亦然。我們在回憶時常常有話到嘴邊,卻想不起該說什麼的現象,這種“舌尖現象”,就是因為缺乏線索中的信息配合。如果順著線索,就能根據線索提供的信息,從記憶中給以提取。人們以大量的長時記憶信息中提取某一特定信息,往往先找類別,再從類別中提取信息。短時記憶中信息的提取一般要經過掃描。在這個過程中,掃描是“串列”還是“平行”進行,目前的研究尚各執一詞。斯頓伯格的實驗表明,掃描是“串列窮盡”即依次提取的。但另有實驗表明,經過訓練以後,在短時記憶中提取信息的反應時間並不因為所掃描的項目增加而延長。由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在短時記憶中提取信息,掃描既可以是串列的,也可是平行的。

  七、對信息的處理

  人的信息加工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通常採用如下形式:(一)串列加工。在一個限定的時刻,人對信息是逐條加工的,即在某時刻人只加工一條信息(或稱作一個項目的信息),然後再加工第二、第三條,如此系列地進行。(二)平行加工。在一個限定的時刻,人能夠同時加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信息。(三)混合加工。在某一限定的時刻,對信息是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相結合地進行。對於人在加工信息時是以系列加工形式進行,還是以平行加工形式進行存在著不同看法。目前,較流行的意見是認為在模式識別的早期階段,不需要過多註意,因而可以進行平行加工;在模式識別的後期階段,需要給予很多註意,因而又能以系列加工的形式進行。另外有人通過實驗和觀察發現,平行加工能力有賴於對執行的任務是否有足夠的實踐訓練。經過實踐後,如果在加工信息時不再占用通道中有限的註意容量,則不分階段,都能進行平行加工。也有研究者發現,系列加工多數在人的中樞信息加工中進行;在正常情況下,感覺器官則同時被激發,因而能平行加工。

  信息加工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信息加工能力是一種高級的綜合性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賴於從信息接收、信息篩取、信息貯存、信息傳送到信息識別和信息檢索各階段能力的提高。

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途徑[2]

  一、提高捕獲信息的效度

  正確尋找信息應該從自己的目標和需求出發,迴避無關信息。這是通常運用“寬聚焦”和“窄聚焦”兩種策略‘“寬聚焦”策略是在有多個信息源的情況下使用,先對可能有用的信息源編製目錄,再進行選擇,確定有用的信息。“窄聚焦”策略只對單個信息源使用,從單的一信息源上獲取可用信息。通常的過程如下:當一個人面臨一連串刺激信息時,需要以自己的信息需求與之匹配,確定其是否有用。如果可用,便排列這些信息,確定哪些應置於優先地位,哪些其次,哪些最後。同時根據信源情況選擇運用“寬聚焦”策略亦或“窄聚焦”策略。對不需要的信息,採取“關閉”行動,防止無關信息的干擾。不過,還要對選擇的有效性進行估價,修改和加強進一步進入信息流尋找信息的方法。

  二、優化信息存貯結構。

  信息存貯就大類而言,可以分為“基本信息存貯”和“專業信息存貯”。前者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需的,後者為與個人興趣愛好、專業志向相關的信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需的信息不計其數,一般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活動習性、行為模式、價值準繩等分門別類地進行組織按排。後者由於涉及專門領域,需要按照專業結構進行合理組織。美國多學科專家H·西蒙的研究認為,至少具有5—20萬專業信息,並組成合理結構,才能在這個專業領域馳聘自如。比較好的信息存貯結構是模式存貯結構、原型存貯結構、語義存貯結構和特征存貯結構。模式存貯結構是把外部的物理情景加以心理模寫,進行存貯,其特點是記憶中有實景實物的感覺。原型存貯結構以一類事物中最具代表性(即最能體規這類事物的關鍵特征)的事物形象存貯於信息庫中,記憶中各種信息以本類事物的原型加以分配組織。語義存貯結構以有層級的語義網路形式組織並儲存在記憶中,網路組織越接近語言習慣越易於檢索;網路組織越與心理操作程式接近越易於檢索。特征存貯結構以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特征之間的關係組織記憶結構。由於相同的特征常常出現在許多事物中,這樣的信息存貯結構簡潔明瞭,且容量大,是當前心理學研究普遍認同的結構。

  三、掌握信息處理方法。

  所謂掌握信息處理方法就是指處理信息的方法應該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信息處理方法既有經驗性的也有理論性的。前者通過不斷總結經驗而成為自覺的行動,後者則通過學習和訓練把理淪性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實際本領。信息加工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過程,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操作技能,這些技能是可以習得的;各個具體環節組合成的信息加工總過程,其間主要掌握方法論原則。基本的方法論原則就是使信息加工過程優化。目前普遍採用的是流程圖方法。這種方法最早用於電腦程式,後來移植於信息加工中,具體地說,是用來表示信息處理過程中一系列事件的圖表,它用概要的圖解來說明信息加工過程中信息的流動,既表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性質,又表明每個環節的加工步驟和處理順序。對於摸棱兩可的步驟,還設計出“是”和“否”兩條路線,以便在“此路不通”時可以及時尋找新的通路。根據流程圖可以形成一個有完整層次的信息處理體系,它包括一切可能的方法,因而富有極大的靈活性,信息處理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Image:流程图方法.jpg

  四、靈活運用處理策略。

  提高信息處理能力還在於能靈活運用這些策略。比較靈活的策略有:

  (一)手段一目的分析。這是一種分解策略,其一般特征是把目標分成子目標、子子目標,逐級找出當前狀態和目標(子目標、子子目標)狀態之間的差別,設法消除差別,達到於目標(子子目標),並通過達到子目標(子子目標),進而一步一步引導達到總目標。每一個目標是一個信息集,它規定了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與這個目標有關的各類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通過它們與其它信息聯合起來。由於在試圖達到規定目標的過程中,會生出各個層次的子目標,形同大樹,故稱“目標樹”。子目標與子子目標的出現,取決於是否出現新的困難;產生新的子目標的目的,是為了剋服這種困難。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總有一些目標比另一些目標更易於達到,有一些差別比另一些差別更難或更易於解決,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最先解決最難解決的差別,有時為瞭解決較困難的差別,不惜引入一些困難小的差別。

  (二)產生式系統搜索法。這是一種像電腦計算那樣窮盡所有可能的策略而達到信息處理目標的方法。

  (三)探試啟髮式。這是一種利用過去處理信息的經驗,把一些技巧、規則、法則、經驗等規則化、規律化,用於當前的信息處理。在信息處理中,往往有多個規則可以運用,選擇規則的原則,是選用那些被認為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規則。對啟發能力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對“最佳啟發法則”的估計,過窄地選擇會阻斷信息處理的進行;過寬地選擇又會擴大搜索範圍。較好的策略是利用相似性,選擇能使問題狀態轉換成比原先更像目標狀態的法則。

  信息加工能力不僅是一種實際操作能力,它還是一種心理能力,已有的研究僅僅是開始,人類處理信息的潛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發掘。

信息加工能力的必要性[1]

  當今是信息污染、信息饑餓與信息危機共存的“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發生源的海量化導致信息的極大冗餘,真假信息傳遞的混雜導致信息利用的惶恐。面對雜亂無序的信息,要求管理創新主體必須具有信息識別能力,能夠正確分析、判斷信息的質量及其利用價值,有效排除污染,通過對大量而無序的信息進行精心篩選、整理和深加工,發掘出有價值、可利用的信息。如果管理創新主體缺乏對信息的深度加下能力,任何信息、資料不僅難以轉化為財富,甚至還會成為負擔。

參考文獻

  1. 1.0 1.1 王建民編著.企業管理創新理論與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2.0 2.1 金哲,陳燮君等主編.現代能力導向.重慶出版社,199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方小莉,Tracy,Lin,林晓辰,Mis铭,nonameh.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加工能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