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舌尖現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TOT)

目錄

舌尖現象是什麼

  舌尖現象是因為大腦對記憶內容的暫時性抑制所造成的,這種抑制來自於多方面,比如對有關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憶掩蓋了所要回憶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憶時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緒因素的干擾等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經他人提示、離開回憶困難時的情境、消除緊張情緒等,舌尖現象往往就會消失。 很多考生在考試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些平時很簡單、很熟悉的字、單詞或公式等話到嘴邊就是無法記起,考試過後卻突然憶起。心理學上稱這種特殊現象為記憶的“舌尖現象”,意思是回憶的內容到了舌尖,只差一點,就是無法憶起。

舌尖現象的形成

現象形成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記憶活動包括編碼、儲存、檢索和解碼過程。在記憶過程中,人體的大腦像電腦一樣,先將各種外界學習材料自動編成形碼、聲碼和意碼,然後,再將這三種碼分別放到大腦組織中不同的部位去儲存。當我們需要回憶時,大腦便將這三種碼分別從不同的部位檢索出,解碼後再聯結出原來的形象、名稱和意義。記憶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記憶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在檢索過程中,形、聲、意碼中某一種碼無法檢索出或三者檢索後無法聯結,記憶中的物體就會變成“缺胳膊”或“少大腿”,差這麼一點點,就形成了“舌尖現象”。 [1]

編碼過程

  在記憶編碼過程中,情景因素也會同時被編進和儲存,故在相同的情景中回憶檢索會較順利。而在陌生的環境中檢索就會較困難,“舌尖現象”就會較易發生。例如,戲劇演員在熟悉的舞臺上表演時會得心應手,而在陌生的舞臺上卻很容易出現忘記臺詞現象。又例如,校慶時,要你說出讀小學或初中時你的鄰桌是哪幾位同學,或許你一時想不起來。但如果你回到當時的教室中,在自己原來的座位坐下來,可能會很快記起他們的名字。

考試過程

  因為自學考試幾乎都是在自己陌生的學校和教室中進行,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檢索,解碼,聯結等記憶過程的工作會有所困難,“舌尖現象”會較平時明顯增多。大多數考生把它歸咎於精神緊張,其實這僅是原因之一。另外重要的原因是情景因素影響記憶檢索的緣故。

  考試中出現“舌尖現象”時,考生切忌驚慌,否則會造成惡性迴圈,也無限絞盡腦汁去苦苦思索。這時,可閉上雙目,做幾下深呼吸,然後想象自己是在平時熟悉的教室中學習的情景,手中仍是那熟悉的書本,仿佛仍聽到熟悉的老師在眼前講課。進入情景的“角色”後再思考,“舌尖現象”就有可能突然被攻剋。實在想不出時,可暫時跳過去解答下一題,然後再重覆一次或多次。同樣道理,這種“情景想象法”也適應於類似考試情景的其他各種“舌尖現象”的解除。

  當然,這種“情景想象法”僅是對平常較熟悉的知識出現“舌尖現象”時才有效。如果考生平時不用功,基礎太差,考試時任憑你怎樣進入“情景角色”,都無法考出好成績。

  “舌尖現象”僅是記憶的一種特殊現象,不屬病態,無須為此擔心。[2]

舌尖現象的剋服方法

形成知識網

  關鍵在平時要扎實地學好知識,通過形成知識網路建立起有效的知識體系,藉助理解記憶、多感官記憶,採取及時複習、分散複習、系統複習等方式調動複習的積極性,鞏固所學的知識,建立起有效的檢索體系,在需要運用知識的時候能準確、及時地提取出來。

保持冷靜

  無論平時學習多麼認真,總會有些地方學得不是很扎實,特別是處在緊張的考試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舌尖現象,這時要保持冷靜、放鬆,可以想一想與之相關的學習內容。

努力回憶

  如果過一段時間還不能想出答案來,就要努力回憶面臨的問題與以往所學的哪些課程、所記的哪些筆記及練習題有關,從而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線索。

轉移註意力

  如果還是不能記起來,就應暫時放下這道題,把註意力轉移到其他題目上,以免耽誤太多的時間,也許過一會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茅塞頓開。

舌尖現象關於聯覺的研究[3]

  在舌尖現象的研究中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方向是關於聯覺的研究。聯覺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只不過是人們腦中的多種感知覺交錯連接而成,這個意思其實是說,人們在對一個數字進行知覺的過程中會相伴產生顏色的知覺,而對聲音的知覺過程中會相伴產生圖像的知覺,甚至在對於字詞的知覺中產生味覺。剛纔提到的最後一種聯覺現象是一種很少見的辭彙—味覺聯覺,這種聯覺現象為舌尖現象的研究提供了一個不尋常的方式。Simner和Ward在2006年指出如果在聯覺的腦機制的神經交錯中將話語知覺轉化為味覺,那麼或許他們能夠在他們回憶單詞之前通過舌尖的運動來逐字逐句的“嘗出”這些辭彙來。而神奇的是有證據表明這種推斷的確是事實。

示例

  Simner和Ward在2006年的實驗中通過給6名擁有這種罕見聯覺的被試呈現稀有物體的圖片來製造舌尖現象,比如一隻鴨嘴獸。在幾次試驗之後,主試可以成功的在聯覺過程中誘導舌尖現象的產生。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有辭彙—味覺聯覺的人在嘗試用片語來形容這幅畫內容的過程中,的確用他們的舌頭感覺到了一些味道。比如有一名被試在試圖回憶“響板”這個詞時嘗到了金槍魚的味道。為了檢驗回答的正確性,在實驗之後被試被要求將那些與每個詞想關聯的味道記錄下來。這些被記錄的味道和那些辭彙相匹配,建立辭彙—味道的關聯。那麼是否那些聯覺者是杜撰出來的那些味道呢?好的,我們就這個疑問進行檢驗,主試在一年之後對這些人進行突擊的實驗重測。那個在一年前報告“響板”片語和金槍魚味道相聯繫的被試在一年之後果然還是如此報告的,同樣,其他五名聯覺者在這次實驗中也都表現了他們的味覺與單詞之間特殊關係的持續性。Simner和Ward同時指出,這種經驗是和我們大多數人所不同的,他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擁有辭彙和味覺的聯覺能力,但是它還處在潛意識水平之中。

失敗例子

  提取失敗的例子其實隨手可見。幾乎所有的人都曾經在說話時突然想不起某個字眼,這時候旁邊的人可能會試著猜測你想用的字眼,並給你提示,假如他們猜對了,你會有一種「是嘛,就是這個字眼。」的感覺。另外一個可能是,當場大家都猜不出來,你也怎麼樣都想不起來,等事後,無意之間你又想了起來。我們常常忘了一個成語,一個專有名詞,或一個幾年不見的朋友的名字,事後卻又想了起來。能夠再想起來,當然表示這些訊息還在我們的記憶系統中,只是我們一時找不到它而已。因此,這些經驗都是「提取失敗」的例子。

  在許多提取失敗的例子里,當事人都有一種「明明快想出來了」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想用的字眼或語詞已經到了舌尖,就是講不出來,因此這個現象被稱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phenomenon)。舌尖現象反應了許多記憶上的奧秘,譬如說,研究顯示,雖然我們一時想不起某個字眼,卻能知道這個字眼的某些特征,譬如它有多長,由那個字母開頭等等(Brown & McNeill,1966)。顯然,那種「已經到了舌尖」的感覺,是個相當可靠的指標,表示:我確定這個記憶還在那裡,我遲早會找到它。

追蹤研究

  Read 與Bruce(1982)曾對舌尖現象做過較長時段的追蹤研究。他們給受試者一些演藝人員的照片或口頭描述,譬如說,對一位百老匯名演員做這樣的描述:「他在百老匯演活了『查理的姑媽』中的查理,但是大家對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電影中扮演的那個枯瘦的家伙。」在長達三個星期的期間內,實驗者對受試者進行了11次的深入測試,並獲得了近500個舌尖現象的案例。每當受試者表示,他知道這個照片中的人或描述中的人是誰,只是一時無法說出名字來,實驗者就會在下一次追蹤測驗時,繼續測試這個人名(必要的時候,也提供受試者更多的訊息),直到受試者能正確的回憶出來為止。

  Read 與Bruce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那些被受試者指為「已經到了舌尖」的人名,平均在1.9天後會被成功地想起來。對那些「還得多想想」的人名,平均於2.7天後想起來。至於那些被認為「不大可能想起來」的人名,則平均於7.2天後想起來。這些數據活生生地描述了一個有趣的記憶現象:我們確實可能將某些記憶保存得很好,卻表現得有如忘了它。這種遺忘顯然問題出在提取歷程,而非收錄歷程或保存歷程。要從龐大的記憶庫提取訊息,面臨的問題和從龐大的圖書館書庫找一本書一樣,有許多可能的原因會造成提取失敗。

參考文獻

  1. 為什麼會出現“舌尖現象”?——TOT現象發生機制之爭·蘇玲、陳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
  2. 言語產生中的舌尖現象研究綜述·薑敏敏、李虎·沈陽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3. 舌尖現象研究的選題條件和情緒對舌尖現象的影響·王紅亞·2013年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nonameh.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舌尖現象"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