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產城融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产城互动)

產城融合(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目錄

什麼是產城融合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對於產城分離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要求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城市化產業化要有對應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脫節分離。而且產城融合發展並不是一跳而就,因此全面理解產城融合的內涵,有利於提出更為合理的規劃建議。

產城融合的人本導向[1]

  產城融合的本質是從功能主義導向向人本主義導向的一種回歸。從開發區發展歷程的梳理及每個時期的發展重點來看,產城融合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反映到空間上的一種表徵,是資本積累到一定階段尋求新的空間生產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進入第三重迴圈提升創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質的必然要求。以下從開發區的發展歷程看,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成型期。

  這個階段是開發區開始設立的時期,秉承“三為主”的發展宗旨,即資金外資為主、產業以新技術為主、市場以出口為主,形成我國發展新經濟的基地和載體,也是資本積累的主要平臺。產業以工業為主導,產值年均增長幾乎都在50%以上。從空間上看,面積大約幾平方千米時,主要是在城市外圍地區,與周邊城市的關係較為鬆散。從就業人群看,主要以工人為主,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廠宿舍來解決。此時城市規劃中大多將開發區作為城市邊緣地區或郊區的飛地,功能單一。

  第二階段:成長期。

  這個階段是開發區從單純的工業區向綜合功能區轉變的發展階段。開發區完成初期的資本積累過程,逐漸投人到更大面積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開始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開發區產業規模擴張和結構完善過程中產生對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的內在需求,也促進了自身產業升級和配套服務產業的發展。從空間上看,這個時期開發區規模擴展到十幾個平方公裡,與周邊城市的聯繫日益密切,並且產生輻射擴散效應。從就業人群上來看,高技術產業人群比例增加,就業人群構成逐漸豐富,收人層次逐漸拉開。各類服務設施逐漸完善,建設了工業鄰裡、職業學校、人才公寓、酒店產業服務平臺等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設施。這個時期儘管產生了一定的配套服務,但是仍以產業發展為重點。

  第三階段:成熟期。

  這個階段開發區已經由一個產業功能主導區逐漸轉變為產城融合發展的新城區。開發區的發展由最初依賴政策優勢轉向依靠自身的體制優勢和創新優勢。這個時期資本也由追求規模逐漸轉變為追求效率,由工業主導轉變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房地產業。從空間上看,這個時期規模擴展到幾十平方公裡甚至上百平方公裡,形成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城區。從就業人群上來看,結構複雜化,出現各個層次不同功能的需求,城市服務設施逐漸完善,配套能級不斷增加。這個時期是產城融合發展的重點時期,其核心是關註就業人群和居住人群結構的匹配,關註資本需求和空間生產的匹配。

產城融合的功能融合[1]

  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環境資源問題的出現,我國傳統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種倒逼機制。同時,全球工業發展歷程表明,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階段,製造業是產業主體;在工業發展達到規模效應之後,製造業服務化將成為推動產業持續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構成工業化城市化融合互動的“發展必然”。隨著發展階段的推進,開發區也將由建設之初製造業為主逐漸轉向製造業服務業並行發展。從產業發展與空間的關係來看,不同產業類型對空間的需求不同。裝備製造業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用地空間需求較大,而且要求用地較為完整;電子信息產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就業人群以普通技工為主,收人較低;創新研發類技術密集型產業用地空間較為靈活,就業人群以高素質人群為主,收人較高。

  從開發區的發展歷程來看,功能上經歷了“純工業,到工業和配套功能,再到綜合新城”的發展歷程;空間上經歷了“生產空間主導,到生產空間和配套服務空間,再到消費空間主導”的發展歷程。產城融合的提出是應對產業功能轉型、城市綜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也體現了城市規劃由功能主義導向回歸人本主義導向的趨勢,由註重功能分區、註重產業結構,轉向關註融合發展、關註人的能動性、關註創新發展的轉型。

  可以看出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聯繫愈加緊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更需要緊密結合生活空間。產業與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於產業升級,有助於催生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因此,產城融合的發展是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求,需要功能融合、空間融合的統籌發展。

產城融合的結構匹配[1]

  產城融合發展就其核心來看,是促進居住和就業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業人群結構的匹配。產業結構決定城市的就業結構,而就業結構是否與城市的居住供給狀況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與當地的就業需求相匹配,是是否形成產城融合發展的關鍵。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密切相關。根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庫茲涅茨對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隨著經濟發展人均國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在各產業之間的變化趨勢是,第一產業逐步減少,第二、第三產業逐步增加。但是當工業化到達一定階段以後,第二產業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勞動力,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從上海市1990年、2000年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動情況也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密切相關。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就業彈性繫數,以萬元產值吸納的就業人口計算。對就業貢獻較大的是第三產業和輕工業,其中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最高,單位產值吸納勞動力數量最多。

  就業結構與社會服務需求密切相關。城市的發展不僅與人口總量相關,質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城市配套服務設施的供給。人口的職業構成決定居民工資收人水平,收人水平的差異又使消費結構呈現明顯的層次性。能否形成產城融合的重點是就業結構與新城的服務相匹配。從上海郊區新城的發展來看,就業結構與居住結構不匹配是產城分離的重要原因。從上海青浦新城來看,青浦工業園區從業人員約1萬人,其中約9萬為外來務工人員,占從業人員的82%。而外來務工人員大多處於溫飽階段,恩格爾繫數相對較高。因此大多租借附近農民住房和企業職工宿舍。再看青浦新城,目前商品房的房價單價在1萬元耐左右,由此導致青浦工業區與青浦新城的就業人群與居住人群結構的不匹配。

  因此,產城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就業結構與人口結構的匹配。只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相互匹配,才能促進真正的產城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城市規劃學刊.2012年第7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林巧玲,Lin,Tracy,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城融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