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個人社會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個人社會化

  個人社會化,是指大眾傳播通常能夠潛移默化地使個人接受或認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從而使個人和社會取得協調一致。

個人社會化的必要條件

  個人社會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其中,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生活實踐,是實現個人社會化所不可缺少的三個必要條件。無論缺少哪一方面,都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的社會化程度和水平。

  (一)遺傳因素

  個人社會化的客體只能是人類生命個體。人類個體帶有一種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於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為個體社會化奠定了生物學上的基礎,為“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人無先天行為模式。由於人類個體缺乏本能,即無先天行為模式,從而具有可塑性,能夠通過文化教化,來實現社會化。第二,人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人的一生中,大約有15%-25%的時間依賴父母和家庭。這不僅為個體接受人類文化提供了必要時間,而且通過依賴還能使個體形成與他人和整個社會不可分割的社會聯繫和感情聯繫。第三,遺傳結構包含大量人類信息。人體的細胞中都包含有遺傳基因,存在著大量的“信息”,正是這種信息的存在,決定了個體極易接受人類教化。第四,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生物需求的滿足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內容,而為滿足個體生物需求所必須的每一個行動同時也滿足著他的情感需求,二者密切聯繫,成為個人社會化不可缺少的遺傳因素之一。如身體的接觸和相互作用便是一種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如果這種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出現嚴重的肉體和情感問題,進而影響社會化的正常進行。

  (二)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指影響個人社會化過程的全部社會環境,也稱文化環境。它是個人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個人社會化的環境要素是十分複雜的,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要素如何,他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化過程和社會化結果。我們常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指出了環境因素對人的重要影響作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

  • 家庭。在各環境要素中,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要素。因為,童年期是人生社會化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化主要通過家庭來進行;個人首先通過家庭獲得社會地位;家庭成員狀況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會化途徑。
  • 學校。學校教給個人以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以獨特的組織方式幫助個人為進入成人世界做準備;培養組織紀律性;培養知識吸收能力和創造基礎;通過篩選淘汰影響學生以後的發展方向和職業生涯
  • 同輩群體。同輩群體是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文化等條件建立起來的同伴或朋友關係,對個人社會化有著特殊的影響。在同伴群體中,社會化過程的限制和陳規最少,選擇餘地最大,個人是在無意中社會化,而且多按自己的興趣社會化。同輩群體的社會化過程還帶有鮮明的年齡、性別和文化特征。
  • 階級。階級是階級社會的重要社會化因素。階級地位的不同,經濟地位的巨大懸殊、社會等級的巨大差別,會影響到人的尊嚴和權利、物質條件的優劣、接受教育的機會、社會流動的狀況、行為模式以及認識結構的心理髮育等各個方面。
  • 工作單位。個人有大量時間是在工作單位度過的,因而工作單位對個人具有顯著影響,也是其重要的社會化因素。
  • 社區。社區是社會和文化的縮影,是個人生活的基本社會環境,影響著人的社會化的各個方面。
  • 大眾傳播。這是現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化因素。在現代社會,電視、廣播、書報、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成為傳播信息的主要工具。通過這些媒介,個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識、技能、價值標準角色能力等的學習方面開始出現“無師自通”的情況。

  (三)生活實踐

  生活實踐是實現知識內化與積累,達到個人社會化目標的根本途徑。所謂內化,泛指把他人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知識,把感性的知識加工成理性方面的知識。知識內化與積累是一個以教化和互動為前提,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實現的過程。個人在生活實踐中實現社會化的具體途徑有三:

  • 知識積累

個人社會化過程的邏輯分法

  對個體社會化過程的劃分,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適用範圍,即能夠解釋社會化中出現的角色衝突,再社會化等現象。因此,必須在複雜的現象背後看到社會化的運行軌跡。其次,過程的劃分應照顧社會與個人的互動關係,以它們之間的關係為標準。此外,應把個體社會化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保持各階段的內在聯繫。

  基於上述理解,我們可以用一種邏輯方法進行劃分,將個體社會化分為三個階段,即社會教育,社會實踐和法律強制。

  社會化是人從生物人發展為社會人並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人首先是作為生物人而存在,社會性是社會對人的要求,這種要求在個體未獲得獨立時,就在人頭腦中形成抽象認識,這個階段為社會教育階段。當人以獨立的個體進入社會後,在實踐中對抽象認識修正、升華與確認,這就是社會化的實踐階段。當個體的實踐超出了規範所許可的範圍,社會就對個體進行強制社會化,這是法律強制階段。整個過程是一個彼此關聯的有機的整體:社會教育引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對社會教育進行檢驗,而法律強制則是對社會化中越軌行為的糾正。

  (一)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對個體提出社會所期望的社會要求,即社會對人的影響。另一方面,個體對社會影響作出反應,形成自己的抽象認識。

  社會要求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一要求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道德以及法律等對人的影響體現出來的它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從而形成抽象認識。這一這程我們稱之為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的邏輯時間段為個人以獨立個體進入社會之前。在這一階段,個人還沒有真正接觸社會,基本上處於半獨立狀態,個體對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仍處於抽象認識階段。

  家庭是個體接觸最早的社會環境,它對人產生最早最初的社會影響。比如,現在有許多家長對孩子說,出門在外不關自已的事少管,孩子認為家長是為自己好或家長說的沒錯,就接受了。諸如此類,父母的言傳身教,都或淺或深地形成孩子間接的抽象認識。但孩子沒有切身體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學校是全面、深刻地影響人的社會組織。它不僅教給學生以各種知識,而且引導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各人對於學校的教育雖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但總會形成各自對社會不同的抽象認知。

  社會道德對人沒有強制約束力,卻對人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尊敬師長是一種美德,反之則會受到社會批評,這就引導人們形成尊敬師長的道德觀念。

  法律是社會對人的強制規範,它是通過其它個體的示範影響人的。法律對守法行為予以保護,而對違法行為給予懲罰。這些使人在意識上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社會對個體的影響貫穿於人的一生,這些影響在意識上形成認知,但是在社會教育階段,人還未獨立進入社會,未受到社會的洗禮,其認識是膚淺的,不深刻的。      當個體脫離父母的庇護,開始獨立的社會生活時,社會化就進入了實踐階段。

  (二)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個體社會化的主要階段,它的邏輯時間段為人以獨立的個體進入社會以後。如果說社會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抽象認識階段,那麼,實踐階段則是在實踐中對抽象認識的切身體會,是對自我的重新社會定位,個體對社會的認識達到理性認識階段。

  舉例來說,李某的父母均是教師,在父母及學校老師的影響下,他從小就樹立了當一名教師的理想。當他大學畢業,真正地走上講臺時卻發現:雖經自已多次努力但自己做得並不出色。他對自己重新審視,認識到在寫作方面自己很有潛力。很快他的文章就受到讀者好評,在創作中,他對自己有更理性的認識,並堅信寫作才是自己的理想的職業選擇。由此可見,社會教育為社會實踐提供抽象的認識,給實踐以指導;社會實踐是對社會教育的檢驗,對已初步形成的認識進行鑒別、修正、確認與升華。

  如果把社會教育看作是個體在思想上調整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那麼,社會實踐則是通過實踐在行為上調整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體在實踐中使自己與社會保持和諧與協調。個人實踐的結果會出現三種情況:

  社會化完成。個體在實踐中找到並適應個人所充當的社會角色個體行為符合社會所期望的行為規範,個人已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

  角色衝突。個體在社會實踐中,角色之間或內部發生矛盾、對立或抵觸。這是由於社會化不足或社會化過度所引起的,對於角色衝突要進行繼續社會化。

  社會化失敗。個體在實踐中出現嚴重的角色失調現象,無法進行角色扮演,個人行為與社會規範相衝突。對社會化失敗必須進行再社會化。

  當社會化失敗而導致個人違反社會規範時,社會化便進入法律強制階段。

  (三)法律強制

  法律強制是社會化中對越軌行為的強制性糾正和規範。法律強制的邏輯時間段為個體在社會化中違反法律法規,危害社會以後。法律強制以國家制定的法律規範為依據,它通過強制性地改變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生活方式以及行為方式,使個體在行為上不再危害社會,與社會協調相處。法律強制也是再社會化的必要和有力的手段。

  法律強制也是政府的社會控制職能之一,它確保了社會機制的健康有序運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個人社會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