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F.w.泰罗)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放大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一个在死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

  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

  这个人就是泰勒,管理思想发展史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

目录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生平简历

  1856年,3月20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在接受中学教育后,进入埃克塞特市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专科学校学习。

  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辍学。

  1875年,进入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当模具工和机工学徒。

  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Midvale steel Works)工作。从机械工人做起,历任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等职,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0年。

  1881年,泰勒开始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为以后创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同年,在米德瓦尔开始进行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经过两年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

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管理大师
1.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罗伯特·欧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尔斯·巴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尔·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莲·吉尔布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顿·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里斯·库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约尔
(Henry Fayol,1841-1925)
12.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尔·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卢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玛丽·帕克·福莱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乔治·埃尔顿·梅奥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莱顿·阿尔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维·麦克利兰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麦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约翰·莫尔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奥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27.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兰·布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B. F. Skinner)
30.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莱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维克托·弗鲁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亚当斯
(J. Stacy. Adams)
35.哈罗德·凯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罗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纳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尔
(Stanley E. Seashore)
39.罗伯特·坦南鲍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
41.伦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执安研究)
42.罗伯特·布莱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罗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罗·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约翰逊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格黑尔·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萨·罗维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52.欧内斯特·戴尔
(Ernest Dale)
53.威廉·纽曼
(William Newman)
54.艾尔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罗·劳伦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卢桑斯
(Fred Luthars)
57.琼·伍德沃德
(英国,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爱德华兹·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约瑟夫·朱兰
(Joseph Juran)
62.戴尔·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钱皮
(James Champy)
64.马文·鲍尔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汤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鲁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维·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罗伯特·汤赛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罗德·杰宁
(Harold Geneen)
75.伊戈尔·安索夫
(Igor Ansoff)
76.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尔
(RiChard Pascale)
79.罗莎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尔斯·汉迪
(Charles Handy)
81.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苏曼特拉·戈沙尔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84.吉尔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冯斯·琼潘纳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奥特·杰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玛丽·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伦·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劳伦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奥多·莱维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杰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爱德华·劳勒
(Edward Lawler)
97.沃伦·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简·莫顿
(Jane S. Mouton)
99.特伦斯·米切尔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兰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编辑]

  1883年,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新泽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

  1884年,担任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同年结婚。

  1886年,加入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1890年,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造纸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

  1893年,辞去投资公司职务,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此后,他在多家公司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在斯蒂尔公司,泰勒创立成本会计法。在西蒙德滚轧机公司,泰勒改革了滚珠轴承的检验程序。

  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

  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大股东沃顿(Joseph Wharton)的鼓动下,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此后在伯利恒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这一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是系统地研究铲上负载后,研究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以及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泰罗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杰出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 1.88美元。。

  1898年,与怀特(Munsell Wright)共同发明高速钢。

  1901年,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不再同任何工业公司来往,只从事不收取报酬的管理咨询、写作和演讲工作,推广科学管理。

  1903年,正式出版《工厂管理》。同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年会上宣讲《车间管理》(Shop Management)。

  1906年,正式出版《论金属切削技术》。同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09年,发表《制造业者为什么不喜欢大学生》。在伊利诺斯大学演讲《论成功之道》。这年冬天,泰勒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院长盖伊(EdwinF.Gay)的邀请,到哈佛讲授科学管理,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1910年,洲际贸易委员会举行东部铁路公司运费听证会,科学管理开始广为传播。

  1911年,发表《效率的福音》,同年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在陆军军械部部长克罗泽的支持下,泰勒在马萨诸塞的沃特顿兵工厂和伊利诺斯的罗克艾兰兵工厂进行科学管理实验。具体实施科学管理的梅里克在沃特顿兵工厂解雇拒绝配合的工会会员引起罢工,国会众议院组成特别委员会展开调查。 1911年10月至1912年2月,美国国会举行关于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度的听证会,泰勒出庭作证。

  1912年,正式出版《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

  1915年,3月21日因患肺炎在费城逝世,终年59岁。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背景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出生于1856年3月20日,他去世的日期是1915年3月21日。他的墓碑位于一座能俯视费城钢铁厂烟囱的小山上,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泰勒是带着郁闷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生前殚精竭虑研究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由于受到曲解而推行举步维艰。国会听证会上国会议员和调查人员无休止的盘问,特别是几次发生的针对推行泰勒制的工人罢工风潮,更是伤透了这位骨子里同情工人并付出了艰巨劳动的思想者的心。为了排除人们的疑虑,这位不善言辞的人不得不屡屡长途履行,为其理论和方法进行说明和辩护。而正是一次外出发表演讲的归途中,他在通风的卧铺车厢感染了肺炎,不久被夺去了59岁的生命。

  泰勒所处的时代,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数10年中,美国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工业技术进步。但是,如何发展、组织、控制和管理这些工业资源的低劣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发挥潜力。当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严重激化:资本家对工人态度蛮横,工人生活艰苦,而资本家个人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工人则不断用捣毁机器和加入工会组织领导的大罢工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劳资关系的对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如何解决发挥劳动力潜力的问题,有人主张使用优良机器替代劳动力,有人主张试行分享利润计划,还有一些人主张改进生产的程序、方法和体制。泰勒当时是一位年轻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是美国工程师协会的成员,因而很了解人们提出的上述一些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泰勒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不得不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当机械工人,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很快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主任和总工程师,并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泰勒的这些经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种种问题和态度,并看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极大的可能性。

  泰勒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所关注的,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但要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且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人的工资。泰勒对工人在工作中的 “磨洋工”问题深有感触。他认为“磨洋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担心工作干多了,可能会使自己失业,因而他们宁愿少生产而不愿意多干。泰勒认为,生产率是劳资双方都忽视的问题,部分原因是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和“一天合理的报酬”。此外,泰勒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过分关心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而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更多报酬则几乎无知。概而言之,泰勒把生产率看作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他相信,应用科学方法来代替惯例和经验,可以不必多费人们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就能取得较高的生产率。

  1898-1901年间,泰勒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取得了一种高速工具钢的专利。1901年后,他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咨询、写作和演讲等工作,来宣传他的一套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从1881年开始,他进行了一项“金属切削试验”,由此研究出每个金属切削工人工作日的合理工作量。经过两年的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1898年,泰勒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这一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是系统地研究铲上负载后,研究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以及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泰勒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杰出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金属切削试验延续了26年,进行的各项试验超过了3万次,80万磅的钢铁被试验用的工具削成切屑,总共耗费约15万美元。试验结果发现了能大大提高金属切削机工产量的高速工具钢,并取得了各种机床适当的转速和进刀量以及切削用量标准等资料。

  泰勒一生致力于科学管理,他的著作包括《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其中包括在国会上的证词, 1912年)。但泰勒的做法和主张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接受,相反还受到包括工会组织在内的人们的抗议。例如一位名叫辛克莱的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写信给《美国杂志》主编,指责泰勒“把工资提高了61%,而工作量却提高了362%”。泰勒也遇到了来自管理部门以及伯利恒公民的反对。美国国会于1912年举行对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的听证会。在那里,泰勒面对多半怀有敌意的国会议员们,不得不捍卫自己的观点。泰勒在众议院的委员会作的精彩的证词,向公众宣传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及其具体的方法、技术,成为他对其科学管理原理所做的最好说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关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 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 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
  • 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
  • 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 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的成功案例

  利用甘特图表进行计划控制,创建了世界第一条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 ,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

泰勒的影响

  美国(United States)
  • Carl Barth helped Taylor to develop speed-and-feed-calculating slide rules to a previously unknown level of usefulness. Similar aids are still used in machine shops today. Barth became an early consultant 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later taught at Harvard.
  • H. L. Gantt developed the Gantt chart, a visual aid for scheduling tasks and displaying the flow of work.
  • Harrington Emerson introduce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the railroad industry, and proposed the dichotomy of staff versus line employees, with the former advising the latter.
  • Morris Cooke adapte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educational and municipal organizations.
  • Frank Gilbreth (husband of Lillian) discovered scientific management while working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ventually developing motion studies independently of Taylor. These logically complemented Taylor's time studies, as time and motion are two sides of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coin. The two fields eventually became time and motion study.
  • Harvard University, one of 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offer a graduate degree in business management in 1908, based its first-year curriculum on Taylor's scientific management.
  • Harlow S. Person, as dean of Dartmouth's Amos Tuck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inance, promoted the teaching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 James O. McKinsey, professor of accoun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founder of the consulting firm bearing his name, advocated budgets as a means of assuring accountability and of measuring performance.
  法国(France)

  In France, Le Chatelier translated Taylor's work and introduce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roughout government owned plants during World War I. This influenced the French theorist Henri Fayol, whose 1916 Administration Industrielle et Générale emphasiz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management. In the classic General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 Fayol wrote that "Taylor's approach differs from the one we have outlined in that he examines the firm from the "bottom up." he starts with the most elemental units of activity – the workers' actions – then studies the effects of their actions on productivity, devises new methods for making them more efficient, and applies what he learns at lower levels to the hierarchy..."[1] He suggests that Taylor has staff analysts and advisors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at lower levels of the organization to identify the way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Fayol, the approach results in a "neg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command."[2] Fayol criticized Taylor's functional management in this way: In Shop Management, Taylor said[3] ? ... the most marked outward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management lies in the fact that each workman, instead of com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management at one point only, ... receives his daily orders and help from eight different bosses... these eight were (1) route clerks, (2) instruction card men, (3) cost and time clerks, (4) gang bosses, (5) speed bosses, (6) inspectors, (7) repair bosses, and the (8) shop disciplinarian. ?[3]This, Fayol said, was an unworkable situation, and that Taylor must have somehow reconciled the dichotomy in some way not described in Taylor's works.

  瑞士(Switzerland)

  In Switzerland, the American Edward Albert Filene established th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stitute to spread information about management techniques.

  苏联(USSR)

  In the USSR, Lenin was very impressed by Taylorism, which he and Stalin sought to incorporate into Soviet manufacturing. Taylorism and the mass production methods of Henry Ford thus became highly influential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oviet Union. Nevertheless "[...] Frederick Taylor's methods have never really taken root in the Soviet Union."[4]The voluntaristic approach of the Stakhanovite movement in the 1930s of setting individual records was diametrically opposed to Taylor's systematic approach and proved to be counter-productive.[5]The stop-and-go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 workers having nothing to do at the beginning of a month and 'storming' during illegal extra shifts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 which prevailed even in the 1980s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uccessfully taylorized plants e.g. of Toyota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production processes (heijunka) which are continuously improved (kaizen).[6]

  "The easy availability of replacement labor, which allowed Taylor to choose only 'first-class men,' wa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his system's success."[7] The situ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was very different. "Because work is so unrythmic, the rational manager will hire more workers than he would need if supplies were even in order to have enough for storming. Because of the continuing labor shortage, managers are happy to pay needed workers more than the norm, either by issuing false job orders, assigning them to higher skill grades than they deserve on merit criteria, giving them 'loose' piece rates, or making what is supposed to be 'incentive' pay, premia for good work, effectively part of the normal wage. As Mary Mc Auley has suggested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piece rates are not an incentive wage, but a way of justifying giving workers whatever they 'should' be getting, no matter what their pay is supposed to be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norms."[8]

  Taylor and his theories are also referenced (and put to practice) in the 1921 dystopian novel We by Yevgeny Zamyatin.

  批判泰勒

  Management theorist Henry Mintzberg is highly critical of Taylor’s methods. Mintzberg states that an obsession with efficiency allows measureable benefits to overshadow less quantifiable social benefits completely, and social values get left behind.[9]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Fayol, 1987, p. 43
  2. Fayol, 1987,p. 44
  3. 3.0 3.1 Fayol, 1949, p. 68
  4. Atta 1986: 335
  5. Atta 1986: 331
  6. Head 2005: 38-59
  7. Atta 1986: 329
  8. Atta 1986: 333
  9. Mintzberg 1989:333
  • 《最经典的管理思想》,陈莞 倪德玲,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曹建海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0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6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0.189.190.* 在 2007年11月21日 12:22 发表

多谢,看过~~~

回复评论
222.173.219.* 在 2008年3月11日 22:57 发表

xiexie

回复评论
222.90.192.* 在 2008年9月7日 09:26 发表

xiele

回复评论
211.89.34.* 在 2008年9月14日 10:57 发表

看过,介绍的还是太少! 比如典型案例没怎么深入介绍

回复评论
211.89.34.* 在 2008年9月14日 10:59 发表

否则又成了大路货了,没什么新意

回复评论
61.163.231.* 在 2008年11月23日 21:55 发表

呵呵 谢谢 很好的材料

回复评论
58.242.21.* 在 2009年2月14日 14:01 发表

致敬!

回复评论
121.237.15.* 在 2009年3月3日 21:34 发表

太感谢了

回复评论
92.24.80.* 在 2009年3月21日 07:48 发表

shop management 翻译成《商店管理》?究竟看没看过这本书的原文?这里的shop是工厂的车间!

回复评论
Vulture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3月21日 16:55 发表

92.24.80.* 在 2009年3月21日 07:48 发表

shop management 翻译成《商店管理》?究竟看没看过这本书的原文?这里的shop是工厂的车间!

谢谢您的指正,错误已纠正,MBA智库百科是可以自由编辑的,您有发现错误或需完善之处,可以参与编辑.

回复评论
128.240.229.* 在 2011年2月2日 07:10 发表

谢谢~~不错!

回复评论
122.195.71.* 在 2012年5月8日 22:45 发表

谢谢!很好!

回复评论
211.137.59.* 在 2012年10月17日 20:52 发表

请问有中文版的不?

回复评论
180.166.10.* 在 2012年12月26日 15:29 发表

谢谢,很好的资料

回复评论
120.44.39.* 在 2013年1月26日 08:38 发表

作为一名劳动定额员,泰勒的思想和方法仍然是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回复评论
刘强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9月7日 13:23 发表

太少了,不足以概括泰勒的成就,这位管理学界的超级大师,有太多需要人们学习的地方!

回复评论
221.232.89.* 在 2015年10月12日 19:42 发表

不错

回复评论
188.166.208.* 在 2016年2月10日 13:31 发表

为什么泰勒被国会喊去喝茶?

回复评论
112.0.13.* 在 2017年3月30日 18:42 发表

伟人的成就让人敬佩,经历也让人唏嘘

回复评论
二度千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10月30日 14:25 发表

科学管理四原则: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回复评论
223.104.185.* 在 2018年2月9日 20:25 发表

挺好的点赞

回复评论
101.206.170.* 在 2020年12月25日 10:58 发表

赞赞赞

回复评论
112.65.21.* 在 2021年7月20日 21:59 发表

所以简历的描述里,他到底是1897年离开的还是1890?

回复评论
112.65.21.* 在 2021年7月20日 22:00 发表

所以,他到底是1897年离开米德维尔还是1890?

回复评论
Llyn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7月21日 09:51 发表

112.65.21.* 在 2021年7月20日 22:00 发表

所以,他到底是1897年离开米德维尔还是1890?

已修改,上面那个时间是1890年

回复评论
223.91.141.* 在 2022年7月14日 19:17 发表

看书时看到这个人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