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民俗旅游资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民俗旅游资源(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目录

什么是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特色鲜明.有较强吸引力,可供开发利用并给旅游经营者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民间风俗习惯的统称。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礼仪、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趣味、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1]

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2]

  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中兼容性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旅游资源的世界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俗旅游资源依托民俗的传承性得以延续和发展,凭借民俗传播性广为流传,为大众所接受,形成一定的民俗旅游文化区。这就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奠定了基础。

  2)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性。其特征主要源于民俗综合性和民俗旅游者社会构成的复杂性,以及他们的民俗旅游需要的多样性。其主要表现有:民俗旅游资源门类齐全;多民族的属性和区域异样性。

  3)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民俗旅游资源是民间生活的体现与反映。民俗是为普通百姓创造和享有的一种文化,是人们维持生命和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与方式。民间生活的质朴性决定着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

  4)民俗旅游资源的无季节性。民俗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反映,尽管就某一民俗事象而言,可能存在着季节变化,但从全国的整体来看,民俗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因而民俗旅游资源不存在季节性问题。

  5)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由于民俗旅游者旅游需要以及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伸缩性,就某项具体的民俗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民俗旅游者吸引力很大,而对另一些民俗旅游者则吸引力不大,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

  6)民俗旅游资源的易逝性。这主要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在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很容易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所以,在发展民俗旅游时,应提高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自觉性。

  7)民俗旅游资源的不可根移性与可仿制性。民俗是地域的民俗,是民族的民俗,它是与一定群体或民族久居的地域条件相适应的,一旦离开了它生长、滋润的土壤与环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失去原有的魅力。因此只可仿制,不可根移。

  8)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一定地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总是与该地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就是不同种类民俗旅游资源间、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间的配套和组合。

  9)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来源于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旅游资源无论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还是衣食住行、游艺竞技都具有社会性。除个别可以个人单独实施民俗行为外,大部分民俗旅游资源的民俗行为,都需要群体的共同参加。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3]

  民俗旅游资源分类的实证基础是民俗的分类和旅游资源的分类,而这两个领域又是争论比较多的领域。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造成了民俗和旅游资源分类的多样化。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分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按照发生学的观点,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分成三类

  1.原发型民俗旅游资源。原发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由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保持固定的形式、内容和特征,一直传承至今的民俗事象构成的旅游资源。这种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种民俗事象。第一种是民俗文化的化石,它们已经从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消失,但是,依然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例如,古代文化遗址、民间或博物馆收藏的民俗类文物、远离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等等。第二种是依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但是起源于非常久远的时代,至今未发生太多变异的民俗事象。例如,以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作为思想基础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当多的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就是其典型代表。在物化形式的民俗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此类民俗事象,例如,中国民居上栋下宇式的结构、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饮食的原料和烹饪方法、民间工艺制品、游艺器具等等。

  2.适应型民俗旅游资源。适应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由那些在传承过程中,为了适应人们社会生活需要发生了形式、内容和特征等方面变异的原发型民俗事象构成的旅游资源。民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改造原有的民俗,创造新的民俗。例如,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人民放弃了传统的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固定式住房;医学的进步,使人们生病时不再求神问卜,而是寻医问药;我们日常的服饰差不多已经中西合并,即使像旗袍这样的服装,也已经慢慢离开了日常生活,成为礼仪服饰或工作服饰;城市的传统民居快速消失,由现代化的居民新村取而代之。诸如此类的适应型民俗事象,不胜枚举。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适应性民俗事象是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绝大多数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来自它们。

  3.元民俗型民俗旅游资源。元民俗是指对有关民俗的民俗学陈述,即民俗学对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的解释与评论。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找民俗事象的功能和价值,但是,同样形式和内容的民俗事象,即使放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民俗学家也可能对它们做出不同的解释。民俗学家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主动地从民众中引出民俗的意义。元民俗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由民俗学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的解释与评论构成的旅游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从业者和民俗学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民俗事象进行诠释和选择,不论是原发型民俗,还是适应型民俗,最终都必然转化成元民俗后,才能进行旅游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形式和内容,不仅以民俗事象为基础,还包括旅游从业者和民俗学家对它们的解释与评论。例如,一个金字塔模型,有人做出神秘主义的解释,有人做出自然科学的解释,有人做出美学的解释,虽然人们进行解释与评论时,依据的事物完全一样,但是,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二)按照民俗事象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分成四类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物质民俗旅游资源是指以物化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民俗事象得以体现和传习、民俗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载体以及民俗活动的物化结果。例如,民间习用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反映民风民俗的各种工艺制品、坛场法器、民居聚落、交通设施、饮食服饰等物质生活事象。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类型:①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民间工艺民俗等。②消费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③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运输民俗、通讯民俗等。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社会民俗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组织、规约、习惯等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五个类型:①家族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②社区民俗,包括集市民俗、规约民俗、乡里民俗;社交民俗等。③社会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④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庆礼俗、丧葬礼俗等。⑤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岁时节日、当代法定节日、宗教与民间信仰节日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精神民俗旅游资源是指以观念意识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四个类型:①信仰祭祀民俗,包括宗教信仰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巫觋方术民俗、禁忌民俗等。②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歇后语、绕口令、急口令等。③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戏曲曲艺民俗、音乐舞蹈民俗、美术民俗、杂技魔术民俗等。④游艺民俗,包括游戏民俗、竞技民俗、娱乐民俗等。

  4.仪轨民俗旅游资源。仪轨民俗旅游资源是指直接规范各种民俗活动程序、仪式的习俗模式和制度性体系。仪轨民俗旅游资源是以文字、口头语言或图画形式存在的活动规范类民俗事象,与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社会民俗旅游资源、精神民俗旅游资源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很难把它纳入前三者的范畴,因此,我们把它单独归类。仪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类型:①物质民俗的各种仪轨,如房屋建造的上梁仪式、村寨布局的规定、农耕的轮作制度等等。②社会民俗的各种仪轨,如财产继承的习惯、人生仪礼的程序、民间信仰节日的活动内容规定等等。③精神民俗的各种仪轨,如禁忌的活动程序、戏曲的程式、游戏的规范等等。

  (三)按照旅游者的需求倾向,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分成四类

  1.休闲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休闲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容易引起旅游者注意,并能够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需要的民俗事象。民俗事象的范围十分广泛,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具有外在的视觉特征,如街巷、民居、商铺、寺院、宫观、桥梁、舟车、服饰、集市、节日活动等等。民俗事象的外在视觉特征越明显,民俗的文化氛围就越浓厚,旅游价值也就越高。

  2.参与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能够参与民俗活动并获得娱乐需要的满足,是旅游者对民俗旅游资源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民俗旅游资源的大众性,意味着其中有许多群体性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例如,龙舟竞渡、泼水节、火把节、风筝节、花儿会、游园会、庙会、赛马、叼羊等等,旅游者可以通过参与这类民俗活动,放松自己的身心,在领略民俗文化意蕴的同时,全面地感知、体验民俗旅游的乐趣,满足自己的娱乐需要。我国的参与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广泛存在于物质、社会、精神民俗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旅游价值。它们不仅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是对国际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目前,在诸多种类的民俗旅游资源中,参与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最多的一种。

  3.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比一般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更深的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益智性色彩,更能反映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质。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聚落、方言土语、神话传说、传统民居、耕作习惯等。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中,只有少量的资源已经开发、开放,形成了规模不大的旅游产品。依托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的消费群体是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知识型旅游者。

  4.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力和实用性、纪念性、工艺性,并且能够开发成旅游商品的民俗事象。旅游购物既是一种旅游动机,又是现代旅游的伴生物。在我国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旅游商品的种类日益增多,质量越来越好,文化品位和商业档次也不断提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我国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是各种民间工艺品、文房四宝、土特名产、衣料服饰等,如年画、花灯、爆竹、烟花、风筝、剪纸、玩具、丝绸、棉布、葛布、刺绣、印染、编织、雕刻、湖笔、端砚、宣纸、火腿、小吃等等,数不胜数。

  (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的国家标准,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分成八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U/T18972—2003)中,把民俗旅游资源分成了以下八类:

  1.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即地方性的习俗和风气。例如,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式等。

  2.民间节庆,即民间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节日和专门活动。例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浴佛节等。

  3.民间演艺,即民间各种表演方式。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秧歌、南方地区的花鼓等,民间曲艺中的评书、相声、琴书、快书、评弹等,民间杂耍及民间游戏等。

  4.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即地方性体育健身比赛、竞技活动。例如,集体性的竞技活动——龙舟赛、拔河、接力赛等,技巧性比较强的竞赛活动——放风筝、踢毽子、跳绳等,赛马以及各种马术活动,棋类竞赛等。

  5.宗教活动,即宗教信徒举行的法事活动。例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佛教的浴佛节、道教的天贶节、基督教的圣诞节,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打醮活动、基督教的祈祷仪式等。

  6.庙会与民间集会,即节日或规定日子里在寺庙附近或既定地点举行的聚会,期间进行购物和文体活动。例如,北京的白云观庙会、各地元宵节的灯会、村庄集镇的集、场、墟等。

  7.饮食习俗,即餐饮程序和方式。例如,各地区、各民族的烹饪方法和程序、菜肴类型、风味小吃、餐饮服务等。下面,我们略举一例,以概其余。畲族有一种餐饮习惯,颇为独特。他们一甑要煮三种饭,白米饭招待客人,半米半番薯丝饭给老人和孩子吃,绝大部分的番薯丝饭则给年轻力壮的人吃。贵客光临,或者邻居串门,家家都要以茶相待,而且至少要给客人喝两碗茶,否则就是待客不周。为什么茶要至少两碗,一种说法是“喝一碗是无情茶”,另外一种说法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8.特色服饰,即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衣饰。例如,满族的旗袍、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维吾尔族的绣花小帽、苗族的银饰、江南农村妇女的黑布裙等。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如按照开发程度,可以分为已开发、半开发、待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各省市等民俗旅游资源;按照民族,可以分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按照旅游市场构成,可以分为外向型、内向型、混合型民俗旅游资源。诸如此类的划分,只要找到合适的标准,就可以几乎是无限地划分下去。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准确把握民俗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为旅游从业者更加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提供参考与便利。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分类标准,划分出多少种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既要考虑民俗事象本身的类型和特征,又要考虑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和能力。

民俗旅游资源的作用[2]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在未来的旅游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俗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民俗风情既然是旅游者观光、考察的重要目标之一,民俗旅游资源也就必然成了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而且,随着旅游专门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民俗旅游资源的地位将与日俱增。

  其次,民俗旅游资源充实和丰富了旅游资源。民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能够充实、丰富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改善其旅游资源状况,增强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旅游,从而扩大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市场需求

  再次,民俗旅游资源可以提高旅游地的整体形象。一个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往往不局限于某方面的旅游景观,而是由该地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民俗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群体的气质和心理,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民俗构成了各种旅游因子组合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融合剂,“异国情调”、“异地风情”成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代名词和吸引旅游者的驱动力。

  总之,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全面系统地研究民俗旅游既是旅游事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发掘中同民俗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价值,发展我国的民俗旅游业,使其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3
  2. 2.0 2.1 陆慧.中国民俗旅游.科学出版社,2009.03
  3. 邱扶东.民俗旅游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KAER,方小莉,林巧玲.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民俗旅游资源"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M id 72bbb95d73a1d7146ef131d2f571d76d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10月7日 10:31 · 江西 发表

666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