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伦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商务伦理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是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持商品交换的自由公平而在特定的道德、习俗标准下形成的各种伦理规范的总和。它应用伦理学的方法和原理来探讨具体的商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将具体的道德标准应用到现代的商业环境中。
要把握商务伦理的特征,应该首先明确伦理的一般特征。商务伦理作为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备一些共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性。商务伦理主要特征如下:
1.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商务伦理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的成果,是认识的产物,商务伦理需要人们对它有思想上的认识,并且只有在人们内心接受认可的时候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发挥它对商业活动的调节作用,此为商务伦理的主观性。人们利用商务伦理调整相互关系的前提是人们之间存在商业活动关系,而商业活动关系的存在,是由客观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此即为商务伦理的客观性。
2.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商务伦理的理想性反映了人们对商务伦理的调节作用的期待,商务伦理能够发挥能动性,自觉、能动地反映现实,并起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事实上,商务伦理是从客观的商业活动中抽象而来,而即又反过来指导商业活动,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此为商务伦理的现实性。
3.阶级性和全民性相统一商务伦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又存在全民性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商务伦理道德各自反映了本阶级在商业活动中的利益和需求,他们往往利用这种自己阶级特有的道德规范去评价他人,把本阶级的商务伦理作为保护自己的工具。商务伦理又具有全民性,主要表现在,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基础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而这种基础的伦理具有普适性,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
全球的发展现状现代商务伦理研究的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英语中,商务伦理原词为Business Ethics。现代商务伦理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产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唯利是图几乎成为了企业追逐的唯一目标,如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缺乏保护等,各地暴发各种游行,在一些个人和团体组织的推动下,开始组织各种运动,政府被迫出台一些相关法案,如1962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发表了《有关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特殊消息》的报告,详细说明了三种基本的消费者权利:完全权、知情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这些后来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消费者权利法案。此外,相关团体的积极分子也帮助确保了若干与环境污染、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案,如1967年通过的《健康肉类法案》、1972年通过的《洁净水法案》和1976年的《有毒物质法案》。这些法案的形成,标志着社会公众及政府对企业经营中相关道德观的新的要求,也标志着商务伦理的兴起。
2.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现代商业在美国和西欧快速发展,各国企业的商业环境发生变化。现代商业的深入发展随即引发了一系列的商务伦理问题,出现了大量致使公众利益受损的商务伦理问题,如贪污受贿、诈骗、工业安全、工人权益等,这个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现代商务伦理的标准的关注,许多受尊重的哲学家和理论家,如诺曼·鲍伊、查尔斯·麦科伊也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了。与此同时,进行商务伦理研究的团体开始建立,美国与欧洲从事商务伦理和企业与社会领域研究的学者们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国际性现代商务伦理研究学者们的知识社团初见端倪。而这一时期,商务伦理的研究也在欧洲开始成熟,并在日本得到发展。注意力的转变带来的利好有:企业开始关心它们的公众形象,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企业竞争的道德规范和竞争中的合作与互助,而且意识到必须更直接地处理商业中的伦理问题。在学校里面,教授开始写作和讲授关于商务伦理的课程和著作;人民开始召开各种会议来讨论商业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建立了专门处理商务伦理问题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商务伦理经过前20年的发展,已深入人心,并且得到政府和学者的普遍认可和重视。美国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商务伦理方面的课程,美国商务伦理中心组织各种会议和研讨会、提供各种课程、书籍。在一些著名公司内部,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管理委员会来处理伦理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商务伦理开始在包括中国、俄罗斯、拉丁美洲在内的全球性国家中得以发展,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对现代商务伦理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
(1)注重案例分析并从中提取理论观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2)重视研究新技术下的现代商务伦理,具有丰富的现实性;
(3)研究不同宗教传统下的商务伦理;展现了研究的多样性;
(4)研究视域扩展到全球的商业活动,体现了视野的开阔性。
3.完善阶段
21世纪以来,商务伦理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学者们从法律、哲学、神学或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商务伦理问题。商务伦理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得出结论在特定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将伦理责任的概念和决策在组织内部联系起来。政府、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学者正在试图让社会形成这样一个品质,让整个社会向基于文化或诚实正直品质的伦理观念和方向转变,这使伦理成为组织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一些商务发达国家重视和加强企业伦理学的实践和研究,甚至把伦理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西方,管理崇尚伦理道德变成一种趋势。
商务伦理是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作为经济活动中的软约束,商务伦理能够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是商务活动有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商务伦理的探讨,首先要明确其内在的原则。
一、平等互利原则
商业活动的实现往往基于某种交易行为,交易发生的前提之一在于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即交易主体的地位确定,而交易行为的后果则是利益的实现。在商务活动中,尤其在国际商贸往来的过程中,企业间的交易不仅体现企业与企业的关系,而且体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平等性要求商务活动要在尊重各自权利的基础上进行,实现公平竞争。同时,互利性原则也揭示了商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即交易的达成是基于利益的共赢,而非一方受损一方得益的零和博弈。
二、诚实信用原则
诚信是道德范畴的重要内容,是商业道德最基本的标准。从内容上看,诚信指的是一种观念和品质。它存在于人与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在个体以及组织之间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诚信也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因此,诚信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诚信伦理主要表现为,诚信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砝码。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跨国贸易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主体对投资对象及投资环境的选择既注重硬件条件,也强调软件因素。而且,一国的商业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诚信度越高,吸引投资者就越多,经济活动就越频繁,商务活动也就能获得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商业良心和商业精神
在商务活动过程中,经济主体除了遵循上述的平等互利、诚实守信原则之外,还必须恪守商业良心,弘扬商业精神。这里的商业良心和商业精神主要是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既包括提升经济活动的外部正效应,还包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商务伦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商务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切实重视本部门的道德建设。在商务伦理建设过程中,可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来展开。一方面,将商务伦理的原则和要求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在企业文化中充分表现出企业道德风貌。另一方面,在企业精神的建设中体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起企业的道德形象。另外,商务伦理建设还应与商业管理相结合,将道德规范纳入到管理工作中,促进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在管理工作中体现尊重、平等、公正等道德要求,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和有序,也能对商务伦理建设的进行起到促进作用。
商业决策是由个人或团体作出的,因此商业伦理事实上是组成商业界的每个人的伦理。决策者的个人价值体系是其个人态度的基础,价值观是行为的先导,这样价值观就成为决策的关键。跨国资本流动和国际投资的飞速增长产生了制定商业伦理全球标准的紧迫感。随着股票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企业被迫关注影响其行为的各种公司治理标准。
(二)商业伦理也能创造利润
商业的经营宗旨是为生产、为消费服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求得到社会效益。只有重信誉、讲商德、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企业才能赢得顾客、占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伦理也能创造利润。正所谓“花香蝶自来”,有了顾客,有了市场,有了消费者的信赖,有了社会的信任,经济效益自然就提高了。另一方面,加强商业伦理建设,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促进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多本来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就是因为不注重商业伦理,在企业后期的发展中没有保持道德底线,不讲商业道德,最终只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三)商业伦理对商业活动有规范作用
良好的商业惯例能够对公司在市场中的声誉作出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为拥有稳定管理机构和良好道德声誉的公司支付溢价。投资者可能会把伦理看作是价钱超值的一部分。商业价值观引导商业及其商业工作者自觉坚持对社会负责,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以争取社会和消费者认同和信赖。正确的商业价值观使商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获得高信誉、高效益、高速度的发展。
随着更多具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的出现,更多从国际角度的政府首创手段的出台以及政府执行力度的提升,依照伦理行事可以避免潜在的罚款,避免可能出现的代价高昂的大国干涉和管制。良好的道德操守引致更高的顾客重视度。拥有强有力道德建设方案的公司已经发现,这些努力能减少潜在的高昂处罚、降低脆弱性、提升名誉、获取资本渠道、有力地影响其盈亏并且积极地影响雇员的工作投入程度和提升顾客忠实度。良好的道德实践有助于公司经营。在全球经济中,品牌的形象与声誉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顾客似乎更喜欢有良好道德声誉的品牌和公司。道德实践与诚信方面的良好声誉有助于建立顾客的忠诚与信任,且在危机或道德下滑时有助于通过赢得公众增长的信任与同情来弱化冲击。《华尔街日报》调查显示,与九个“极其重要”的普遍的企业公民意识类别相比,“道德与价值观”在欧美的消费者中名列第一,在日本位居第三。
(二)加强商业伦理建设能够加强员工的投入度和积极性
公司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目标有助于员工发现工作的意义,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公司与雇员应遵循指导其业务的国内、国际和地区性法律,不能遵循这些标准将会在资源、品牌形象与雇员顾客忠诚度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另外,有力的伦理推动活动的发展能极大地减少由不正当的、欺骗性的、歧视性的或非法行为导致的罚款的可能。
践行社会责任感和美德,特别是处理环境和工作场所的问题,能够通过减少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源分配效率来降低成本。由于与日俱增的媒体关注和顾客行为,对大公司而言,仅仅考虑自己的伦理行为时不够的,现在还需要确保其供应商在开展业务时也遵循道德行事。不愿意或者无法满足要求的销售商将会遭受失去其生意的风险。有责任感的公司不仅能从商业圈内享有的声誉中获利,提升其吸纳资金的能力,而且能从公众增长的盛赞中获利,提升其吸纳其资金和获取商业伙伴的能力。
(三)加强商业伦理建设能为国际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企业经营的谋利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源于生物学方面的利己天性,但这种天性的过度张扬不仅对企业经营带来损害,甚至还会直接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商务伦理能对这种谋利天性进行法律和道德上的有效制约。商务伦理的建设让企业及其经营者树立起一种善意营销的观念,从而规范其商业行为。市场中充斥着太多的产品和公司,这些公司销售从电脑、牙膏到化妆品的一切产品,同类产品有相似的质量、价值和服务。为了在全球诸多毫无个性的商品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善意营销是一种是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显得独一无二的方式。
(一)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
成功的伦理纲领深植于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的文化精华和精神财富的有机总和。”任何公司都需要合规的文化,仅有控制体系是不够的。就像民族文化一样,企业文化由一些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相较民族文化中的语言、宗教和幽默感等成分,但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它们就会针对公司的价值观和目标,呈现出清晰的画面。
(二)注重商业主体的道德建设
企业和职工的道德素质是保证商业行为品质的基础。强化商业道德教育,就要全面的从提高商业道德认识、培养商业情感,锻炼商业道德意志,坚定商业道德信念,实践商业道德行为,最后形成商业道德品质。只有形成了道德品质才能具有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功能。
(三)将商务伦理纳入企业评价标准
社会商业伦理评价是形成商业道德风尚的重要活动,它能促进商业伦理精神的形成,并使其转化为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人们对现代企业有一种最普遍的担忧:企业拥有相对不受限制的权力,而它们的责任却是有限的(基本上遵守土地法)。当使用“公司公民”这个词时,有必要将其参与国家运作的形式与程度具体化。鉴于公司在国家经济组织中的重要性,必须这样假设:公司公民的概念表示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平等赋予公司公民权是否只是设想尚不清楚。
- 钱晓英编.《国际商务学科精品建设教材 国际商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7).第47页
还比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