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后现代主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目录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不足以完全否定现代文明的生活。思想家和各种艺术家就以各自的方式,解开我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迷思。 为当下人类这种情结提供最深刻解说,且为解开迷思提供方法论基础和实则演练的,是法国的解构主义。必需注意的是解构主义并不是毁灭主义。因为解构主义对于任何形式透过语言传达的思想都进行解构,令我们知道思想的不稳定性,知识的无常,对任何思想进行系统化、集体性的统一解说都是谬误的。不过,这说法并不是极端的反智论,或者虚无主义,因为德里达反对的并不是思想或者知识本身,而是对思想成为体系,或者集结成为政治力量(例如各种意识形态)的反动,德里达为所有我们认为是经典的核心理念,进行原教旨式的辩式,用类似中国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分析方法,令其意义向外扩散。论者认为解构主义是以诠释学(Hermeneutics)的一种变现,而且是极端原教旨主义的一种操作。由于语言成为哲学论说的必然方式,解构语言(包括内容及形式的交差指涉)进行极端细微的close reading,就能够策略上解读文字所包裹着的理念。其实后现代主义所使用的解读文字方法,并不是德里达所独创的。于七十年代当解构主义传到美国之后,在耶鲁大学的几位学者之中,就有Harold Bloom有关犹太神秘解经学Kabala的研究,成为一种独特的解读语言方式。这些也是后现代理论中最为神秘的部份。

  解构主义的思想根源有现象学、海德格尔和东方哲学。其中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亦深具东方(庄子)色彩。对东方哲学有理解的,应不难在解构主义中找到东方哲学的脉络。

后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1]

  1、主体消失。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

  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猩悫,表现终极龚理为主题,而后境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恳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

  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逅东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别出澜。

  4、距离消失。

  在现代主交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侧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惫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它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吴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据的功能,挨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

  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文化内涵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影响[2]

  后现代主义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对中国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开端为美国著名理论家詹明信于1985年在北京大学作了“关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系列的讲座,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理论被相继引入中国.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就初露后现代主义理论因子。具体表现在以余华、马原、格非等先锋作家的创作上。这些先锋作家们在语言上、叙事结构上以及价值取向上已经初具语言错位、叙事零散、“游戏化”写作的后现代倾向。到90年代,随若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大众文化跃起,市民阶层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使得精英文化收到较大冲击。造成精英文化与市俗文化界线模糊。鲜明的标志是“新写实主义”的兴起。自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已变得遂渐清晰起来。以池莉和方方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作家们的作品流露出对现代主义所推装的理想主义与乌托邦幻想提出质疑,对终极真理和信仰的彻底颠覆和全面否定。作家们以“零度写作”的冷漠态度来对抗现实的冷漠,消解意义,反对超越和提升,并常以反讽、戏谑的笔调来写作,营造语言游戏的审美感受。同时逃离价值判断,注重展现人类的生存状况的原生态环境描写。它模糊了高压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追求大众化,目的在于实现众多的普通人对于少数精英阶层的颠覆与瓦解。

  后现代主义动摇了西方传统的思维模式,指出其缺将,也为我国文论开辟了一条新通路,带给理论家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捉供了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并且也提升了人们而对当今世界变化不定、文化多元以及探索人白然的不确定的应变能力。还有后现代的一些思想,对我们本土的人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中,有时会对我们有益,比如多元、开放的精神,对我们的诸多领域,包括政治民主、文化的多样性、底层研究等等,可以形成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消极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的放弃理想、崇高、消解意义、享乐至上、游戏人生的态度,多少有些麻痹人的意志。带有颓废色彩,容易走问虚无主义和亨乐主义,导致人文精神的消解,道德滑坡等负面现象。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后现代主义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新小说派、“黑色幽默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派:西蒙《弗兰德公路》、萨洛特《怀疑的时代》

  黑色幽默派:冯尼戈特《第五号屠场》,约翰.巴斯《烟草经纪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垮掉的一代:金斯堡《嚎叫》、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电影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由于前文中所述“知识的异化”问题不断激化,自启蒙主义以来,原本并列而生的两大科学体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渐拉大,呈现出人文科学容忍退让,自然科学步步扩张的态势。这在Lyotard那里被看作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史”(1984,The Post 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他指出自然科学在排斥了人文叙事之后,其单一的逻辑话语仅仅具有指涉性与实证性,却难以完成对文化意识的替代,更不具备人文科学的多种价值关怀。因此那种以科技理性为基础的,以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进而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势必被瓦解,而电影在这个瓦解过程中大致表现出两个倾向。一个是元叙事的合法性由于其基础---堂皇话语环境---的终结而遭质疑。传统的元叙事电影遵循的是以英雄为中心的堂而皇之的叙述模式,而后现代电影倾向于将堂皇叙事的社会的语境(如圣贤英雄、解放拯救、光辉的胜利、壮丽的远景等)散入叙事语言的迷雾中,使观众对堂而皇之的历史言论,或历史上的伟大“推动者”和伟大的“主题”产生怀疑,并以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主题、平凡而琐碎的故事取而代之或利用堂皇叙事与平凡话语间的杂揉、拼贴和交替衍生来反衬、嘲弄元叙事的理性偏激。另一个是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元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按照Lyotard的设想,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中国香港导演刘镇伟作品《大话西游》,由周星驰主演,在这部无厘头电影作品当中,充斥着非常多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一开始影片相当的冷门,直到21世纪,后现代主义被引入中国,国人才看懂了这部影片。在抱头大笑的同时,领略到了后现代主义的魅力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 后现代主义[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4):132.
  2. 房鑫.略论后现代主义文论[J].北方文学:中,2017:119-12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后现代主义"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