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产业技术创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产业技术创新[1]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的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2]

  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创新的形式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中将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创新的形式共同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产业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相关企业协同创新

  由于产业技术是企业技术的有机统一,因此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以某些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产业内外相关支持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地进行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

  第二,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共同创新。

  任何产业的技术不管是通过多少企业技术实现的,是何分工,都必然存在着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产品技术与生产技术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设计完美的产品技术离开了生产技术就只能是潜在的技术。产业技术发展必须是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齐头并进,平衡发展。日本产业是因生产技术发达才使日本一度成为技术大国的,而中国传统产业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既制约着产品竞争力,也影响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制约着产业技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是新旧技术的整合过程。

  为实现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各种有用的新旧技术被重新组织起来,通过整合,技术关系得到重新调整和优化,落后技术被淘汰,新技术通过选择和进一步开发进入产业(即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引进技术得到消化吸收,产业技术的整体功能因此得到增强或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企业技术都会有变化,一些企业因技术落后被淘汰或转向,也因新技术得到应用而诞生新的企业甚至新的产业。

  第四,产业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手段如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综合运用的过程。

  由于创新方式和模式各有侧重,因此,并不是单一的一种创新模式。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难度和技术密级不同而有所侧重,最终,自主创新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第五,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扩散及个性化过程。

  一个产业及不同层次的行业中都会有许多同行企业,同类企业共有的技术即是共性技术,如冰箱行业中,以压缩机为核心的制冷技术即是共性技术。产业及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常常通过共性技术的发展表现出来,产业技术创新就要使共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产业技术的发展最终又是通过企业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各企业还应根据自己的技术状况和市场定位,在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产品,这即是共性技术的扩散和个性化过程。

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式[3]

  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之后的研究者注重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产生的经济基础、技术轨迹、技术创新集聚与扩散等的研究。美国学者阿伯纳赛(Abernathy)与厄多伯克(Utterback)最早对美国汽车工业中的技术创新的动态变化作了研究,得出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速率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式进行了探讨。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式又简称为U-A模式,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是指寻找生产某种新产品的技术,而过程创新是寻找生产某种新产品的成本节约型技术所进行的投资。前者强调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如全新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后者更强调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如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

  1.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在产品未基本定型之前,特别是基本设计出现以前,产品的创新次数多,变动频率高,而且包括更多重大的创新,一直到众多的产品型号、模型中产生基础设计后,产品创新的速度才会降低,产品创新的频率便成直线下降。在新产品技术的形成期间,工艺一般因陋就简、不讲求效率,只求能最经济地把产品样品试制出来,这时并没有专用的设备和工具,也没有精心的工艺,在组织管理方面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管理。而过程创新可以通过成本降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成为一种阻止进入的手段,如图。

Image:技术创新动态模型(A-U)模型.jpg

  2.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阶段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相互作用和动态特征,可将两者的变化放在同一时间尺度下,以不同阶段来衡量。技术创新动态的过程从其状态特点总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变动阶段、过渡阶段和固定阶段。

  (1)变动阶段。该阶段是一个变动较为频繁而且具有突发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创新的频率较高,工艺创新较少,企业往往以潜在需求为市场目标,通过产品原理、结构等方式的改变使产品设计相应的功能不断完善。该阶段进入市场的产品类型、功能差异性较大,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不稳定,企业的研发支出较高,但经济效益往往不显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产品创新变化极其迅速,产品在目标和技术上都存在不确定性,而过程创新刚刚开始起步,投入的材料大多数是现成的材料,制造过程使用的是通用设备和高级技工,在小规模的接近技术源的工厂中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面也都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这一阶段,主要以产品创新为主,过程创新处于从属地位。

  (2)过渡阶段。新产品需求上升时,开始进入过渡阶段。此阶段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已基本定型,产品的功能和基本结构经过市场和生产实践后已趋于成熟,产品的创新频率大大下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也从产品的研发转化到对产品的大批量和低成本生产上。在这个阶段,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根据定型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专用的设备和工具,材料改用专用的材料,适用于大量生产组织形式,管理和控制也非常重要。

  (3)固定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相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在该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成熟,创新频率都很低,市场需求稳定,企业创新的目标在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满足各类用户的差异性需求。稳定阶段的创新大多数为产品和过程的渐进性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技术创新的动态特征,可使用下表更加清晰地说明。

变动阶段过渡阶段固定阶段
创新类型频繁的重大产品变革上升的需求导致的重大工艺变革产品的渐进性改进和质量效率的提高
创新源行业领先者,产品用户制造商,用户经常是供应商
产品多样化,经常是定制的至少稳定一种产品设计以保证足够的产量大部分为标准产品
工艺灵活但效率不高,能适应大改变比较固定,仅在主要工艺上作一些改进成本大
研究与开发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故不集中于特定技术主导设计出现,集中特定的产品特性集中于逐步改进的产品技术,强调工艺技术
设备通用设备,需要熟练工人某些子工艺过程自动化,建立独立的“自动化小组”使用专用设备,大部分自动化,工人主要进行监督和控制
工艺小规模,接近用户或者创新源普通工厂,设有专门部门大规模,对特种产品实行高度专门化
工艺变革成本
变动阶段过渡阶段固定阶段
竞争者很少,但随着市场份额波动在增加很多,但随着主导设计的出现而减少很少,处于市场份额稳定的典型的垄断阶段
竞争基础产品功能的性能产品多样化,适用性产品的价格
组织管理强调非正式的企业家式的组织管理采用项目组或工作组的形式组织管理中强调结构、目标、规则
行业领导者的弱点模仿者、专利的挑战;成功的产品突破型创新更加有效和高质量的产品制造商技术创新导致更优的替代品

  上述由阿伯纳赛与厄多伯克所阐述的技术创新动态模型(U-A模型)揭示了在大量生产的装配型产品条件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互作用过程中,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之问的权衡和变换。到了固定阶段,效率为先、创新退居第二位。在一个创新产品从变动阶段再到过渡阶段再到固定阶段的过程中,产品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但也意味着下一个创新波的到来,技术创新仍以同样的轨迹在运行,这也正是创新规律性的体现。尽管A-U模式为我们理解企业个体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但该模式未能回答企业在成熟阶段后如何进一步创新的问题,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就必须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升级[4]

  经济学家们在论述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关系中有各种模式,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关键生产要素模式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往往存在一种或几种对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起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这些关键要素的扩散应用,会引起相关领域的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变。

  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和卡洛塔·佩雷斯在《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中,曾经分析了“关键生产要素”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他们首先把创新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增量创新——由工程师完成的经常性发明和改进;基本创新——由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完成的科研成果;技术体系变革——导致形成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经济模式变革——由技术体系变革引起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在四种类型的创新活动中,技术经济模式变革会产生非同寻常程度的投资和盈利机会。因此是最重要的创新。他们认为,导致技术经济模式变革的原因是“关键生产要素”的扩散应用。这些关键生产要素在经济模式变革之前已经存在,但是应用的范围较小。当上个经济周期的关键要素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时,新的关键要素投入使用打破了原有技术经济模式的限制。新的关键要素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引起连锁变革,推动一个技术经济模式向另一个技术经济模式演变。

  历史上的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为社会生产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使用以后,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中,不断寻找最佳的组合应用方式,当显示出有利于大幅度降低成本、有利于迅速增加产量、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的时候,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新生产要素的扩散应用,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成长,并引发生产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原有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在新要素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按照“关键要素——扩散应用——结构变革”的模式,演进到更高的层次上。

  例如,初期煤的直接生产应用领域主要是蒸汽机、制铁和铁路运输。随着煤被大量扩散应用于电力生产等领域后,改变了水力发电受地点限制的不足,火力发电使电力工业、各种电气设备制造业、重型工程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也促进了钢铁业的发展。

  当钢作为一种关键生产要素,被扩散应用后,又为飞机制造业、汽车业、石油开采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更新,在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的扩散应用中,孕育着新的结构模式,这样,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的诞生和扩散应用使产业结构保持了一个连续向高级化演变的趋向。

  2.非均衡演变模式

  多西和奥尔森尼戈的论文《协调与转换:对演进环境中结构、行为和变革的概观》,细致分析了产业间比例关系不协调导致的结构演进。他们认为:中观经济的重要中间环节是产业之间生产和技术的相互依存性。产业之间以投资、需求和就业为纽带,形成纵向与横向关系。技术创新机会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是不均等的,有些产业是技术发展的源头,而有的产业是技术的吸纳部门。技术成果沿着技术的投人产出关联在纵向生产部门之间扩散和传输,形成动态反馈、有差别的和相对有序的产业结构。在技术传递过程中,产业间的技术差异的存在使原有的依存关系发生变化,促使瓶颈产业通过学习和进一步创新赶上来。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扩散,引起价格、生产率和收人的变化,进而推动需求和投资增长。产业资源在创新—非均衡—创新的过程中重新配置,并在对非均衡的不断调整过程中,由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组合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组合,由以传统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多西和奥尔森尼戈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产业经济的良性运行建立在各产业间比例关系均衡的基础上,但是,各种技术经济因素对相关产业群的影响,使产业间比例关系的不均衡成为常态。产业结构变动是为了改变不均衡状态,但是结构变动的结果又往往产生了新的不均衡。

  技术创新是导致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一次创新活动的成果,一般只对少数产业的成长产生巨大作用,而对其他产业成长的影响较小,技术创新对各产业的作用差异,使产业间比例失衡,失衡成为后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新一轮创新活动中,后进产业追赶上来,产业结构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发展。

  3.主导产业转换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一组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刺激。主导产业的迅速成长,创造了新的技术发展空间和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他指出:经济起飞的决定性因素是在一个发生扩散性效果的环境中引进新的技术,而新技术总是被吸收在特定的工业部门之中。由于这个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他部门的产品需求,扩大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起带头作用的部门称为主导部门。经济成长阶段的交替表现为主导部门顺序的变化,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是部门的成长过程。当主导部门的先进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扩散到各个有关部门和地区之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时就会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带动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罗斯托认为,能够发挥上述作用的产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质,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保持着超过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对其他产业的成长具有诱导和带动作用。

  获得主导地位的产业都具有以下特征:①符合技术发展方向。主导产业往往诞生于重大技术变革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吸收技术创新的新成果,具有较高的产业比较进步率,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主导产业保持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②市场需求增长的潜力大。相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主导产业的需求成长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对主导产业的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因而主导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③与其他产业有广泛的技术经济联系。主导产业的投入产出与其他产业有密切的关联,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前向、后向和旁侧等相关产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带动和刺激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上述三个特征是主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的基本条件,尤其是技术水平特征,决定了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和推力。所以,当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减缓,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或创新的需求的潜力已接近极限时,适时让位于新的主导产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序列中的主导产业转换迟滞,长期衰退产业占据主导位置,整个产业向高级化的演进就失去了引擎和核心,就会出现发展方向分散等无序现象。而主导产业先进的产业序列,则具有资源有序配置、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技术持续进步的优势。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变革[4]

  1.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的演化路径

  从各国产业组织的发展和演进历程中可以看到,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组织变化,基本是循着纵向一体化——集中化与专业化——集团化与多元化的路径演进的。产业组织是在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市场关系。为了实现经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经济主体必须按照技术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要求确定组织形式,并且依据生产力的发展调整组织形式。而个别经济主体为实现自我效益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在技术发展共同规律的作用下,会呈现出一致变化的趋势

  工业化早期存在的跨产业纵向一体化生产,与技术水平制约着的供给能力有直接联系。由于首先发展最快的产业是轻纺工业,而机械制造技术、冶金技术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满足不了轻纺工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大量需求,机械设备的价格上升,吸引了纺织等产业资本向机械制造业和冶金业、采掘业转移,自己办机械制造企业、钢铁企业和采掘企业,从而可以获得超过成本部分的超额利润

  到工业化的中期,炼钢技术、焦炭技术和标准化机器制造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更多的生产企业加入到这些产业中来,先进人者的技术垄断被打破了,生产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使原来供小于求的机械钢铁及焦炭价格逐渐下降,超额利润消失。同时,新的技术创新更多地产生于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生产的企业,进一步突显了专业生产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因而专业化生产方式成为工业化中期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20世纪初,生产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器生产体系和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的出现,使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生产集中化的趋势,即,以大型、高效率设备为主要加工手段的产业越来越多。例如,冶金、化工石油、航空、船舶制造等产业,要求密集地、连续配置大型生产设施,否则,不是丧失设施的有用性,就是降低运行效率,只有进行集中的大规模生产,才能充分利用高效率生产设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另外,大企业型产业的初始投资规模大,技术成本的水平高,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有能力克服资本规模壁垒和技术壁垒进入产业的企业,都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工业发展进人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以后,大企业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集中也随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中期以后,技术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的方向转换。高技术具有异常复杂和高知识密度的特点,而且,高技术应用提高了各产业技术之间的互相依赖性。例如,冶金生产自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新型家用电器广泛应用了微电子技术。技术结构的新变化,要求分别处于不同产业和不同技术层次的企业,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突破专业技术的限制,互为技术来源和技术应用对象,共同协作,形成适应技术综合发展的再生产体系。在工业化国家,大企业之间、金融企业与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之间,通过不同内容的投入,共同开发大型计算机,开发核能技术,共同建设高速铁路等大型项目,这是社会生产进人高技术发展阶段的一个普遍现象。

  技术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技术进步推动了许多新产业形成,如电子工业、核能工业、合成化学工业等,这些新产业将新技术成果迅速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开发出极具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汽车、冰箱、电视机、摄像机、合成化纤等产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成为大批量消费商品。新产品和新技术间的竞争,要求采取更灵活和更有弹性的组织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变化。制造汽车和家用电器等生产可分性强的产品的企业,以急剧扩张的市场为凝聚剂,集合起大量的生产协作企业和销售企业,高度分工,同步发展,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顶点的系列生产企业集团。

  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新推出的产品在不长的时期内,就会被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良的产品取代。为了在产品有限的周期内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份额,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些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很容易受到冲击,同时,技术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经营空间,消费需求也日益趋向个性化和多层次。70年代和80年代企业经营多元化的潮流,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和市场背景下形成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向计算机制造业和微电子产业拓展;食品生产企业渗透到制药业、餐饮业;家电制造企业购并了电影制片厂和音乐公司等等。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力图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平衡收益水平,分散技术和市场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

  除了技术变革的影响以外,产业组织有序变化中出现的集团化和多元化浪潮,还受到市场范围扩大、经济制度调整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只不过技术变革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行不同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国家,在相同的技术发展阶段,产业组织趋同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不断向纵深拓展,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它要求企业尽可能地集中资源,才能满足技术发展高度和加工深度的要求,才能保持稳定发展。在现代技术结构中,数字电子技术、基因工程、新材料生产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都具有创新难度系数大、系统发展要求高的特点,知识更新非常频繁。同时,由于这些技术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未来发展商机,因此,这些技术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进人高技术领域发展的企业,如果多跨产业、多元化经营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技术产品,就很难深入所有的业务领域,掌握各项技术的关键环节,很难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达到顶点水平。

  在高新技术领域,能否及时地推出新产品,是否具有技术领先地位,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市场扩展潜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知识密集型企业尽可能地集中智力资源资金,沿着企业主要技术所导向的路线,进行持续的和系统性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推出最新技术成果,保持企业在主要业务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在国际性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中,出现了精简业务内容,由多元化经营向以核心业务为主的专业化经营回归的热潮。国际化大企业开始对经营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它们纷纷把热衷多元化经营时购并的非技术相关子公司转让出去,放弃过度膨胀又效益不佳的产品,集中力量进行核心业务的经营。一些多元化企业,通过子公司拍卖和分立,使主营业务与边缘业务脱钩,突出了企业经营结构中的发展重点。事实也证明技术结构复杂、知识高密度投入的产品,对研究开发的专业化和生产加工的专业化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凡是在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是专业化程度高、核心业务明确的企业。例如,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等。这些企业从事专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掀起归核化运动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2.产业技术创新与自然垄断产业

  所谓自然垄断产业,是指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仅被限定为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的产业,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电信和热力供应等产业。

  在自然垄断产业,由于没有竞争者,企业不进行生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自然垄断企业往往缺乏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他们可以漠视消费需求变化,产品更新缓慢,使新的生产技术不能被积极采用。在自然垄断产业,完全垄断企业内部低效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以替代其产品的其他产品或劳务,缺乏同业竞争压力。近几十年随着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规模扩大,产生了许多在使用功能上可以替代完全垄断产品的新产品,完全垄断企业开始面对替代技术的竞争压力。

  例如,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就是对固定通信网络最有力的挑战。移动通信技术建立在半导体新材料应用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成果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在许多国家实现了全国联通,成为一种覆盖范围广,使用灵活的通信工具。完善的性能帮助移动电话打开更大市场,服务价格不断下降,降价后的移动电话成为可以替代固定电话的产品,而且由于移动电话能够在旅行的过程中通话联络,所以,对某些职业人群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因此,目前移动通讯工具直接与固定电话网争夺用户市场。

  计算机网络是固定电话网络的又一个竞争对手,现在,有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交流,成本低廉的电子邮件已经代替了部分电话联络,正在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电话将使长途固定通信的费用大幅度降低。这一切都将瓜分固定电话通信的原有市场,使固定电话通信的自然垄断市场转向多种通信技术之间交叉竞争的市场。

  供水与煤气供应网络领域也出现了竞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管线进人家庭的区域不断扩大,甚至在有些国家出现了洁净水供应管理线网络。净水机和瓶装净水进人家庭后,人们对供水公司管线的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与煤气供应网络构成竞争的产品有电热设备、太阳能设备和微波炉、电磁灶等等,新的更洁净、更安全的加热设备及产品,可以替代煤气的使用。

  技术创新也抑制了发、供电产业垄断势力的成长,核电技术、风电技术等新型发电技术的平均成本均低于传统的火电技术。为了鼓励应用新技术,降低电价,美欧等国包括我国,改革了发电、供电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发电与供电分离管理,发电企业独立经营,竞价上网。竞争迫使所有的发电企业必须改善管理,更新技术,向社会提供更低廉的电力。同时,供电网络也出现了替代产品。小型发电机技术的创新,已经降低了小规模独立发电的成本。现在,在美欧等国,居住在远郊或乡村的消费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向供电企业申请铺设供电线路,而是自购小型发电设备,自己发电,因为铺设线路的费用加上电费远高于自己发电的成本。新型发供电技术的广泛应用迫使供电系统提高经营效率,使近百年来不断上涨的电价稳定下来。美国的一些区域电网已经连续几次降低电价,这是自然垄断产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铁路是传统运输业,也是受到技术创新影响最早的产业。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建成的高速公路网络和航空运输网,使铁路的作用大为下降,在经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铁路货运量和客运量一直在减少。目前,高技术新型运输设备,气动集装箱运输等等,载重量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型运输工具的出现,将使铁路的运量进一步下降。

  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自然垄断产业缺乏替代产品的状况,大量具有相同或相近使用功能的产品被研究和开发出来,产业市场的边界逐渐向外移动,高新技术企业加人了通信、电力、煤气、供水等原来的完全垄断领域,竞争性因素不断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原来的完全垄断企业在确定产量时,不得不考虑市场占有率;在与政府管理部门协商价格时,不得不考虑竞争能力,从而自然垄断产业被技术创新造就的可替代产品打开了缺口

  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社会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增加了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动摇了自然垄断赖以存在的条件。

  3.产业技术创新与模块化制造网络

  在工业化初、中期,工业品市场快速横向扩展,单一品种的需求量很大,产品结构和制造技术相对稳定。企业采取大批量生产体制,有利于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所以,集中、大量生产成为那一时代的主要生产方式。然而,在信息爆炸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知识积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需求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建立在这一技术经济基础上的产品更新加快,消费潮流也瞬息万变,任何产品都不可能长期盘踞市场。因此,必须尽可能缩短新产品的生产周期,把新的创新和新技术快速推向市场,增加新产品的收益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模块化制造网络,在经济发达国家被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

  模块化制造网络由许多生产模块化加工单元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生产的标准化零部组件或软件,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可以按不同的技术关系组合到各种相关产品上,具有良好的编程性。

  模块化制造网络以合同的方式同时为多家企业承制模块化零部组件,或者承包由零部件生产到最终产品装配的整个生产过程。网络中的每个企业都是标准零部组件制造或软件设计的专业化企业,网络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并且与网络用户企业之间建立起互相依存的生产关系。

  模块化制造网络中的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或软件系列,具有标准化和品种规格化的特点,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作少量调整。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从屏幕上看到零部组件的图像,并且获得相应的技术性能资料;同时,可以按照新的设计要求,模拟组装零部件模块,只要符合要求即可采购需要的零部件模块,或委托模块化制造网络按照新产品的设计完成组合装配。

  利用模块化制造网络,企业不仅减少了产品性能开发以外的设计,而且,压缩了产品研制和试生产周期,缩短了产品从完成创新到投放市场的时间,使企业掌握了市场开发的主动权。近年来,美国有许多计算机生产企业、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等,直接向模块化制造网络定购名牌现成部件。例如,美国戴尔公司经常在收到订单后,才通过网络购买计算机部件,然后组装起来。戴尔公司认为,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很快,市场价格经常在变化,如果企业自行生产或委托加工,会延误交货时间。同时,当价格不断下降时,企业库存会带来较大的损失。直接购买标准模块化组件,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又提高了产品上市的速度,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收益水平较高,戴尔公司的股票曾在12个月里上升了540%。美国其他计算机公司,如康柏公司IBM公司惠普公司苹果公司等著名计算机企业,也在借助模块化网络的制造能力,完成自己的敏捷制造目标。它们向英特尔公司、AMD公司订购主微处理器和芯片主板,在英格拉姆等企业的生产线上组装整机,安装微软公司的软件,从而节省了大量研究与开发费用,实现了快速向市场推出新品的目标,提高了美国产计算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卫民 龚仰军主编.产业技术创新.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05月第1版.
  2. 李艳华著.中国民航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及路径研究 兼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建设.中国民航出版社,2008.4.
  3. 刘志迎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4.
  4. 4.0 4.1 庄卫民 龚仰军主编.产业技术创新.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05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Yixi,连晓雾,Gaoshan2013,寒曦,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产业技术创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